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将中国社会化媒体视作政治舞台,分析在公共议题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框架建构和话语竞争作用,考察不同政治行动者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以此探讨这一符号化文本传播过程带来的理论启示。通过对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议题公众正在取代传统媒体成为社会化媒体上最重要的公共议题发起者和议程设置者;媒体话语仍主要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范畴运作,并试图通过专业化的框架建构延续自身的权威性;政府开始尝试在新媒体场域中直接向公众推送议程,但其生产的符号却被其他行动者转换为一种象征权力;意见领袖的主要角色在于策略性地运用框架建构扩大公共议题的支持基础,并与议题公众、媒体适时联动,共同推高公共议题的能见度。公民话语、精英话语和媒体话语的合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话语构成了压力,但这一线上话语竞争的优势却并不足以改变线下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媒体使教师的学习模式由“读”信息的模式向“写”信息的模式转变以及建构“共享共建”的学习模式方向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强调实践性、反思性和合作性.文章在对国内外现有的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化媒体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以社会化媒体环境为基础,分别构建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及中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联盟,实现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6,(9):25-31
以集体智慧为特征的社会化学习是智慧学习环境的重要学习形式。文章阐述了社会化学习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其主要技术支持。为了对社会化学习进行有效支持,文章通过对社会化学习信息的有效采集与归类,构建了社会化属性信息模型,并从六个维度刻画社会化特征,有效解决了智慧学习环境中社会化属性信息的分类与描述问题。基于该模型,文章设计了社会化学习支持服务框架及其服务机制工作流程,为智慧学习环境下社会化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研究生阶段学习对其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影响和社会化学习思潮及Web2.0信息环境对研究生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全新要求,提出基于DIKW知识阶层图的研究生个人终身学习体系模型,并介绍该模型各节点中应用的主要工具集合.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其集中体现就是人类从一出生开始就处于社会化环境中,并不断通过模仿、交流等途径进行学习,由于社会性媒体的不断应用,社会化学习的方式与内涵都发生了改变.本文从知识管理中SECI知识转化模型出发,在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相互融合的趋势下,提出一种基于SECI模型的社会化学习框架.  相似文献   

6.
7.
在大规模在线学习中,个性化学习和信息导航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欢迎。由于学习者众多、学习需求多样化和学习资源海量,个体化支持服务已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资源推荐的需求。相关研究表明,将社会化支持服务引入在线学习中,能初步缓解支持服务不足的问题。文章以社会化支持服务的属性和内涵为基础,构建基于掌握学习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深入探讨社会化支持服务框架,并结合学习资源、学习伙伴、领域专家等社会性因素对学习者在线学习产生的影响,设计了社会化支持服务流程和个性化推荐模型,旨在为学习者提供智能、精准的支持服务。最后提出“一体化”的社会化支持服务模式,为研究面向个性化学习的社会化支持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全新的政府理念,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它涉及到政府执政理念、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组织及运行方式等的革命性变革。因而,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框架包括公共服务理念确立、职能配置合理化、组织机构精简、服务信息网络化等。同时,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主要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社会问责机制及监督制度和依法行政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以网络为营销平台,借助社会化媒体吸引更多网络用户的关注,强化企业的品牌效应,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开拓市场占有份额的必要途径.企业需要立足于市场新形势,围绕社会化媒体的特点与优势,着眼于体验式营销、口碑营销和情感营销的创新实践,强化实体与互联网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其原因有社会制度的公平性和政府公信力问题及部分大学生经济困难和就业难等。为此,应加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如加强家庭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和政府支持系统的建设等,使大学生社会化支持体系在组织体制和机制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及在文化上等方面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多方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是近年来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兴在线学习模式。它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网络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使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学习管理系统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主要媒介,当前大多数学习管理系统框架主要面向传统网络课程,仅支持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单方面访问,对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具有更多交互性的MOOC课程模式支持不够充分,因而有必要对当前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进行改进。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在已有的LTSA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交互代理和知识代理两个元件,使学习资源数据库的知识可以随课程的进展不断更新,学习者之间可以构建学习网络,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2.
深度学习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但目前尚缺少智慧课堂专属的深度学习设计方案。如何针对深度学习的灵活性诉求,研制一种智慧课堂赋能的灵活深度学习设计框架,是推进深度学习实践落地的关键所在。基于深度学习架构理念、采用教育设计研究范式研制的面向智慧课堂的灵活深度学习设计框架,遵循逆向设计逻辑,包括课堂环境分析、明确目标、确定评估、学生分析、任务设计、编列制定、绘制分布和决策预设等8个步骤,既体现了智慧课堂精准把脉、互动支持、适性推送、即时反馈等四大特色功能,也为智慧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进程和教学决策等四个方面的灵活性设计提供了详细的方案支持,并且还能够可视化学生深度学习的个性化进程。该框架经过高质量评估标准锚定下的专家校验与迭代修订,已达到可交付实施的质量要求。这一框架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引导学生采用高级学习方略,促进高阶知能的发展,加深概念理解及其迁移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新技术正以各种方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究竟如何?在新理念构建下的体验式学习环境中开展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引入新媒体与新技术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学习体验。体验学习在促进学习者知识理解、激发学习者主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基于新媒体、新技术进行体验学习时,一方面要使物理环境遵循未来课堂、体验学习、场馆学习环境设计基本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多角度、多方式地对事物进行呈现,尽可能地促进学习者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另一方面在体验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学习阶段贯穿其中,充分利用物理环境所提供的空间和技术支持,把获取经验(感知经验和领悟经验)与转换经验结合起来,实现体验学习过程的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在分析移动学习发展现状以及云计算对移动学习多方面支持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系统,以期这个系统对移动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如何利用移动设备的位置识别功能开发创新性的移动应用系统,是众多研究者和商业应用开发者关注的焦点。基于位置识别的移动学习系统5R自适应框架为实现自适应移动学习环境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和标准化结构。5R自适应框架能够根据学习者、位置、时间、移动设备等因素自动生成学习者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间的交互。5R自适应框架的实施需要描述基于位置的学习内容并使之标签化,建立自适应约束条件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基于位置识别的地理课实地考察移动学习过程中,5R自适应框架能够很好地支持这一应用,而且在实现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个性化学习和协同学习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协同学习系统框架,以解决协同学习中个体学习目标往往得不到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其宗旨在于培养理性的媒介公民。科学的媒介素养测评是界定、评估、推进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文章聚焦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问题,运用综合性文献研究法,批判性地分析了国内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研究现状,包括讨论了国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的“能力、过程、目标”三大研究导向,归整了国内媒介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类型和群体媒介素养测评研究态势。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应注重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认识媒介素养范式变迁的要义;理解元框架设计的意义内涵;回应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诉求;超越方法单一的研究偏向;凸显本土考量的文化适应性,从而构建“契合时代,立足本土,融通世界,表达中国”的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这种测评框架是“元框架”意义的框架,能从根本上体现框架建构的学科性、时代性、本土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学习设计和学习管理系统的新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内容对象(ContentObject)和活动/过程对象(Activity/ProcessObject)是当前e-Learning关注的两大领域,基于后者展开的学习设计已成为e-Learning学习平台研究的热点和方向。本文首先剖析了目前主流的基于内容的学习管理系统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学习设计(LearningDesign)的核心理念,即要“为学习而设计”,注重学习活动序列的建立和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而不仅仅是关注学习内容的创建,并简要分析了学习设计同教学设计的关系及其对学习管理系统的影响。随后重点介绍了作为学习设计重要标准的IMS学习设计规范的基本框架,并对当前国内外学习设计支持系统和工具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学习设计管理系统领域整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教学过程设计转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中美两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学科演化和发展上也呈现不同的道路,引进的教学设计在中国遭到了已有的"教学论"的质疑。对教学设计的概念重新进行梳理后,重新解读了中国的"教学设计"的内涵,以期能抛砖引玉,促进教学设计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Is the use of an online course delivery forma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more traditional face‐to‐face format, good or bad in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ose who subscribe to the no‐significant‐difference perspective argue that online delivery is good, because it allows students with time and geographic distance constraints to obtain the education that they need, with no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thers argue that online delivery is bad, advocating a version of the competing significant‐difference perspective, because 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media used for online delivery are not rich or natural enough to enable effective learning. This study contrasted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grades in two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same course: one delivered entirely online and the other delivered face to fac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t two points in time, namely, at the middle and end of a long semester. The study found support for both the no‐significant‐ and significant‐difference perspectives. At the middle of the semester, students in the online condition perceived communication ambiguity 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also obtained significantly lower grades, than students in the face‐to‐face condition.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