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倡导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背景下,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的理论与实践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梳理当前研究和相关案例发现,对在职成人在工作中、生活中获得的这些技能与能力等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时,需要一种科学且可操作的评价方式能够评价与认可在职成人的学习。本文给出了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的四个基本判断,并提出先前学习认定作为对个体先前学习和经验认可的一种具体方法和实施策略,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重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在职成人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的研究和实践,为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一种思路,为推进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融合提供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先前学习评价是当前国际成人高等教育领域普遍采用的、针对非正式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本研究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选取参与远程高等教育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92名成人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系统开展了先前学习评价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测评人员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与应用存在偏差,学生对先前学习评价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让学生清楚评估中的相关责任、评估方法等,以及整个先前学习评价工作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基于此,本研究总结了先前学习评价的一般操作流程,并提出建立申请制度,加强审核学生所提供材料、证据等的真实性,向学生提供申请前的自我测试以及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审查评估结果的机会等四个方面的改进措施。研究希望促进两个"成果转化",一是通过先前学习评价的实证研究,对在职人员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或技能给予合理的"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我国针对成人非正式学习评价的研究;二是希望将研究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变为学历教育、在职人员教育与终身教育融合的一种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3.
蒋广宇 《成人教育》2021,41(1):82-87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英美等国开始对学习者的先前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为其提供相对应的教育课程和学分,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先前学习认定模式。我国开放大学也已经开始在小范围内开展先前学习认定的实践探索,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急需对已开展的先前学习认定的实践进行梳理和反思。基于“经验学习理论”对开放大学先前学习认定实践中的核心问题进行回应和反思,是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推动我国开放大学先前学习认定实践进一步开展的重要依据,也为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先前学习评价(PLAR)是对高等教育的入学申请者入学之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经验等的综合评价,并转换成现实学分的一项终身学习促进制度.这项制度最早从法国发展起来,在美国、加拿大广泛采用.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推进.我国已有了对先前学习评价的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率先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国际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在我国推行PLAR很有现实意义,但操作难度也很大.PLAR对法律意识、平等对待、个体尊重、立法和执法都有很高的期许.PLAR强调法律规定、政策指导、规则、程序和透明度.在我国,稳步推进PLAR首先应深入研究,由政府推进,先行立法,广泛实验试点,切忌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发展使得教育和学习逐渐突破学校教育的框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种场景与各个阶段。如何从教育评价与测量的角度,将这些教育和学习进行规范化的评价与认证,从而进一步促进人们不断地投入到更加深入的学习中,以实现终生学习。而先前学习评价的广泛应用与快速,逐渐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先前学习评价能够将成人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分,促使更多在职成人回归学历教育,因为使先前学习评价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成人教育领域与终身学习领域广泛采用的评价方式。本文从先前学习评价的概念入手,通过介绍汤姆逊大学开放学习部先前学习评价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从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等方面,讨论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中应用先前学习评价,以便能够实现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6.
终身学习的评价认证与管理是促进终身教育理念和实践进一步发展的途径,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很多国际组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终身学习的评价认证方式:即针对正式学习的学分转换和针对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的先前学习评价与认证,并设计了相关的操作流程;然后提出了目前终身学习评价认证所依据的三种标准:课程标准、能力标准和学习成果标准,并论述了这三类标准和资格框架的关系;然后从质量保证的角度提出,除了标准体系外,终身学习的评价认证还需要专业团队、组织体系以及制度更新等方面的保证;接着总结了终身学习管理的三种模式,并提出了学分银行是管理终身学习的最终模式,但是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操作流程与庞大的信息平台支撑等;最后结合国际发展形势简要展望了我国终身学习评价认证与管理的实践难点与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终身学习"立交桥"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其适用范围是继续教育,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借鉴国际上关于学习成果认证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我国当前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应重点解决好学分、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学分转换与积累的标准与框架、质量保证四个关键问题,其中学分研究是基础,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积累及兑换是核心和难点。学分虽然有工作量和学习成果两种计量方式,但以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计量,更有利于学分的互认与转换。事实上学分主要用于学习成果的量化、记录和积累,而学习成果才真正在学分体系中起互认和转换的作用。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旨在认定学分,正式学习成果重在学分转换,两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质量保证。非正式学习成果的真伪鉴别和正式学习成果的透明度与学分价值对等是质量保证的难点。两者的共同基础或可行途径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基于标准课程体系或资格框架的课程认证。课程认证应作为终身学习"立交桥"搭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国家开放大学王迎教授的专著《先前学习认定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梳理先前学习成果认定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构思缜密、色彩斑斓的先前学习认定全景图。《先前学习认定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在广泛汇集国际上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的实践活动,以及在深入分析国际上关于学分银行、学分积累与转换  相似文献   

9.
先前学习评价(PLAR)是对高等教育的入学申请者入学之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经验等的综合评价,并转换成现实学分的一项终身学习促进制度[1]。比较了内蒙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转换的思路和建议,为学分银行制度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终身学习型社会与韩国的学分银行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沟通、建立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定机制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背景下,韩国学分银行制度应运而生。学分银行制度是适应新型知识型经济、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社会的一个关键项目。韩国学分银行的成功发展主要依赖于与教育机构的合作、灵活的课程、多样的学习项目开发和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本文还提出韩国学分银行制度面临的一些挑战,如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定费用、学习者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筹备、相应的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国校际协作学习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推行,但当前还缺乏对跨国校际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实施与效果评价的系统研究。跨国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效果评价对提高跨国校际协作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全面科学的评价也是跨国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内在动力。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学习者对活动的满意度""学习者深度学习能力"及"资源的积累和转换"为一级指标的跨国校际协作学习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国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效果提供评量标准,为跨国校际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提供改进依据。  相似文献   

12.
Despite claims that prior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recognition (PLAR) can act as a transformative social mechanism and a means of social inclusion, this study reports that PLAR has become a serious barrier to adult learning rather than a facilitator. Drawing from Foucault’s concept of governmentality, the study examines the difficulties that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have experienced in having their foreign credentials and work experience recognized in the contexts of Canada and Sweden. Us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he study analyses how PLAR has created a system of governing through technologies of power and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which work as dividing practices in discounting and devaluating immigrants’ prior learning and work experience.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PLAR has become a technical exercise and a governing tool rather than a form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本质是制度创新,核心任务是建立一套鼓励终身学习、支持终身学习的制度,其中资历框架是最基础的制度,只有以资历框架为基础,其他制度才能逐步建立起来。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完整的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虽对资历框架建设作了政策准备,但颁布的政策主要提出继续教育的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的重要性,并未明确资历框架的核心制度、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实施主体等;国内关于资历框架的研究主要是国外经验介绍以及对资历框架中关键制度"学分银行"的探索,而对资历架构整体的认识及其对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资历框架相关实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实践探索的范围还非常有限,尚未形成完善的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和组织机构,无法从根本上构建完整的"学分转换体系"。从国际经验看,建立资历框架也是破解当前我国终身教育的制度瓶颈,切实推进我国终身教育实践的关键。资历框架的建立应列为重点工程尽快开展,立法和质量保证是资历框架顺利实施的法律保障和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4.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作为思维能力培养重要手段之一的思维教学于20世纪初在美国萌芽,经历50-60年代的蓄势,70-80年代开始受英美两国思维教学运动的影响,从“潜学”成为“显学”,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哲学层面的理论关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包括教育在内的实践领域的迫切需求是推动思维教学向前发展的三股核心力量。从思维教学的实践取向来看,思维教学起源于“授之以竿”的“思维技能”教学,发展于“授之以饵”的“思维倾向”教学,回归于“授之以渔”的“知识理解”教学。三种取向的思维教学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之间是相互重叠的。回归“知识理解”的思维教学并不意味着回归知识的机械学习,而是在提供娴熟思维技能和培育良好思维倾向的基础上,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我国要实现课程教学的实质性变革,思维教学不仅是有效手段,也是必经之路。如何学习、吸收、应用、创新国外思维教学研究成果,有效发挥后发优势是我国教育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存在的不足,以及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意义,认为实施学分制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制定科学选课制、实行导师制和学生评价制、建立多维学生管理体制等构建学分制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reports on a large-scale implementation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AfL) in a Swedish municipality. The implementation was founded on two principles: (1) teaching should be informed by educational research; (2) to be successfu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based in everyday classroom practice. From these principles, AfL was chosen as a stran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o inform teaching and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ies’ were chosen as a vehicl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for implementing AfL practice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roject has been successful in bringing about a change in how teachers talk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in changing teachers’ pedagogical practice towards AfL.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AfL practices are mostly teacher-centred, which means that the teachers still take most of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ssessment. This leads to high workload for the teachers and may also hinder students from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earning.  相似文献   

17.
Service‐learning (SL) is a pedagogical approach in which students are assigned a course‐related project in a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 and are tasked to apply course content to execute the project. While the benefits are multifarious, only recently ha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courses adapted thi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ology. The present article aims to popularize this pedagogical concept by providing a detailed overview of 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success of an SL project in an undergraduate SCM course; this serves as a “how to” guide for instructors interested in implementing the approach. Compelling evidence for the value of SL is provided by data assess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benefits for participating organizations are demonstrated. Caveats and challenges are noted, and ensuing best practices for SL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8.
学分制的推行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推动职业院校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基于此,在学分制背景下,职业院校应重视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更加符合职业院校发展的课程体系.通过阐述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意义,以及学分制模式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需要遵从的原则,分析了学分制背景下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