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好的评课不会仅仅局限于技术主义的视角,它更关注课堂的本体性意义,从而引发你对教学的深层思考。本刊特辟专栏,邀请王崧舟老师就典型课例进行评点。欢迎大家提供案例,并就王老师的点评发表感悟……  相似文献   

2.
感谢刊物为大家开辟了这块研究教学的园地!《研究课》专栏中既发表教学实录,还发表教学经验和评课文章;既为大家提供了研究材料,又发表大家的研究结果,我们从中受益良多。评课文章中涉及的有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把这些思考整理出来,也是我们的极积参与,希望和大家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3.
推荐理由:本次评课以“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落实”为主线,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评课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落实的有效性问题的探讨评课实录夏长来:我们一起反复观看了张艳老师执教的“因式分解”一课,下面我们一起就这节课作分析与点评。我们都知道,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了肖沐根老师和李晓渊老师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一课时的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很多老师积极参与评课活动,寄来了很多评课意见,在此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选编部分评课文章。  相似文献   

5.
目下,部分学校、教师的听评课很大程度上在做"虚功",不知道各位同仁有没有同感.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有没有形式主义的嫌疑? 听评课是教学活动的每周常规重点,如果没有特别情况与特殊要求,就由组内教师轮流执教,周前上报时间、课题与班级,如果课题不确定就先报时间,以利于大家调课参与.是不是这样呢?听课的过程,老师们基本就是瞎子赶集——光看不说,除非由于偶尔失误等原因出现了明显知识性错误,悄悄地提示、提醒一下.然后是评课.讲课老师说一下设想与感受,听课老师轮流评论,优点甲乙丙丁,不足ABC,建议第一第二,往往是第一个老师说了,其他老师很多时候就没有多少可说了,或者"其他都说了,我就说一点".最后,讲课老师谈评课体会与改进设想,表示对自己课堂的遗憾与对大家的感谢,听评课活动也就至此结束了.是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6.
本期同时发表“质数和合数”两篇不同的教学设计 ,欢迎大家参与评课活动。来稿请在6月底前寄给申建春同志 ,本刊在第16期择优发表大家的评课文章教学目的 :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及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如下。一、复习铺垫 ,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 :谁能举例说说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7、12、15的约数各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 ,教师说 ,大家已经学会了求约数的方法 ,那么每…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本期同时刊登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两、三步应用题”中例1的两个教学设计,请老师们来评课,让读者听听不同的声音,以改变原来评课时的独家之言方式。您可从不同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褒也好,贬也好,只要言之有理,长短不限。本刊将在第9期刊发大家的评析意见,欢...  相似文献   

8.
评课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因为评课不是评判,随口说个“好”或“坏”,来几句溢美之词或挑几处小错误,评课是评论,而“教学评论是从一定的教学理念出发,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针对并依托具体的教学进行的教学研讨活动”。对语文老师教学能力的考评,也从以前单一的上公开课,到上世纪末的说课,再到现在的评课,这一变化也有其一定的理据。  相似文献   

9.
学生认识自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按照自然课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鼓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查阅资料,不当回答问题的权威。现在,老师们把疑难问题和对教学问题的不同看法寄给我们。我们作为大家相互交流的渠道,把问题和看法发表,请大家讨论研究 1997年本刊选择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三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希望在如何处理这类问题方面能求得一些共识。欢迎大家参加讨论,欢迎大家继续提问题和看法,以期能筛选出更有意义的问题,供1998年进行讨论。来稿请在信封上注明《各抒已见》,按惯例,优先发表边远地区和农村自然教师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最近,我院师训部中文班的师生到桂林十三中听了黄麟生老师的一次作文讲评课,一致反映这堂课上得生动,引导得好,收效比较大.本刊特约黄麟生老师把他的教学做法和体会整理成文,今发表于后,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刊每期都会发表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实录,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和风采。读者对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杂志实实在在地为老师们服务的特色之一。我们知道,一节好课往往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磨"出来的,课堂教学实录反映的也是几经反复研究之后的最终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最初是怎样设计的?试教之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对教学设计又做了怎样的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等等。这些问题相信也是老师们感兴趣的,而且,"磨课"的过程同样也能给人以启迪和借鉴。我们期待有更多全景式展现课堂教学研究过程的稿件。李伟臣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稿件。作为教研员,他感到"脱离教学一线,越来越觉得没有发言权了",于是决定"下水",选择《磁铁的性质》这样一个"老课"来研究,并且愿意把自己的课当作"靶子",让经常听他评课的老师也对自己的课"评头论足",这是需要勇气的。李老师上的课是否精彩,自由读者评说,但他对自己的课的分析几乎没有"好话",更多的是反思,是实实在在的探索,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老师们的评课也没有任何忌讳,实话实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教研氛围!因此,我们不惜篇幅,将《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全景式地呈现出来,请广大老师也来评说评说。  相似文献   

12.
“花瓣雨”栏目一直都是小朋友们发表习作的园地,这片园地能不能长出参天的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要看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一起来浇灌、一起来管理了。冯柳晨是我们的第一个“小管理员”,她为“花瓣雨”栏目做了哪些工作呢?一起来看看……日汤大家都看过《哈利·波特》吧!我觉得  相似文献   

13.
王晶 《科学课》2008,(9):6-9
本刊2007年第9期、第10期全景式地呈现了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李伟臣老师的《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过程。以及全国各地部分教研员和老师的评论文章。李老师和他的研究小组在认真分析、借鉴老师们的建议后,决定由王晶老师执教,对《磁铁的性质》一课“再研究”。在历时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本刊编辑部一直关注并参与研究。李老师他们认为,他们“磨”的不仅仅是一节课,在“磨课”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通过“真刀真枪”地“解剖麻雀”,对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更好地顺应学生的认知需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如何引领学生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的“路数”更加明晰;对教研工作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做了有益的探索。本期我们把李老师他们。的“再研究”过程呈现出来,相信读者阅读后会有许多感悟。我们更期待全国各地的教研员和老师把你们经过深入研究的教学案例全景式地在本刊反映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4.
2002年,裴光亚老师曾发表一组文章,其论题包括:数学教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经验和案例,说课与评课,数学教学中的需求、困惑、创新与艺术,等等.时至今日,仍有媒体对其文章进行转载、引用与介评.由此可见,这些论题仍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们有必要重述并对已有言说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使其能与时俱进.因此,本刊特邀请裴光亚老师就相关论题撰写系列文章,并从2007年第7期开始在本刊专稿栏目陆续发表.在即将发表的文章中,裴老师还将就教学的智慧,从教学中的问题看教师的知识高度,我们为什么说课,关于数学竞赛,《论语》对教研的启示,教学价值是教学设计的灵魂等论题做出研究.我们希望以上选题也能引起广大读者的研究兴趣,并将您的研究论文投寄本刊.  相似文献   

15.
一、作后讲评课研究以作前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由来已久,姑且称之为前作文教学时代;管建刚老师为我们打开另一扇作文的窗,那就是以作后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姑且称之为后作文教学时代。作后讲评,崇尚先写后教、以写定教,呼唤研读教材一样研读学生作文。后作文教学时代,你准备好了吗?1.作后讲评再认识、再定位。2.作后讲评的现状调查及分析。3.如何研读学生的作文?4.讲评课该怎么上?  相似文献   

16.
刘成 《师道》2006,(6):35-36
前几天到市里参加了一次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一位年轻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在评课的时候,一些老师认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缺乏高潮。他们还指出,之所以没有形成高潮,是因为老师没有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有深度的认知。那么,这堂课是否真的缺乏高潮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课堂实录:教学情景:1.问题展示:①对于这些眼泪,作者的认识和感情有什么变化?②文章标题为《泪珠与珍珠》,如何理解“泪珠”与“珍珠”二者之间的关系?③这篇文章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点?2.过程与方法:先独立思考理解,再和同伴相互交…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实践与认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理性认识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换句话说,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就是"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不断升华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发展中最具积极性的因素,是总结、是批判、是追求。而评课是幼儿园常规教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评课活动中,参与教师围绕着特定的教学活动和特定的教研话题,通过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促使教师的实践性缄默知识逐渐变成可交流的反思性知识,从而增加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评价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8.
2002年,裴光亚老师曾发表一组文章,其论题包括:数学教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经验和案例,说课与评课,数学教学中的需求、困惑、创新与艺术,等等.时至今日,仍有媒体对其文章进行转载、引用与介评.由此可见,这些论题仍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们有必要重述并对已有言说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使其能与时俱进.因此,本刊特邀请裴光亚老师就相关论题撰写系列文章,并从今年第7期开始在“本刊专稿”栏目陆续发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少年思想者讨论”这个新栏目与读者见面了。本刊特约通讯员湖南衡阳幼儿师范学校樊遵贤老师向本刊编辑部推荐一篇学生作文《牵挂——差生道情》,并在文后作了深刻而又中肯的评论。在贯彻与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篇文章与文后短评值得一读。我们采纳樊老师的建议,从本期开始,特设“少年思想者讨论”栏,给广大中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提供一块园地。同学们,请拿起笔来,在这块园地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吧。这一次的讨论题是《也说差生》。  相似文献   

20.
以学论教一直是本刊教研教学栏目重点、持续关注的话题,除了约请专家讨论、报道各地经验外,本刊还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等形式,聚焦洋思、东庐、杜郎口等学校的探索和实践。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学论教的思想日益受到重视、被许多教师接受并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学论教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从2009年第9期开始,我们重点聚焦学生研究话题,第9期是学生个案研究,第11期是学生研究与教学设计,第12期是学生研究与教师反思。学生研究系列话题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我们陆续接到了很多来信、来电。本期我们继续请新课程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季苹教授作主持专家,她将结合多年研究所得和具体案例围绕学科性质特点与学生研究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欢迎您参与学生研究话题的讨论,与专家切磋、发表观点、介绍经验和做法。因为篇幅原因,学科性质特点与学生研究将分两期刊发,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