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二十年,德国政府和第三方科研资助机构通过设立科研实体、课题委托和建立数据库等方式,有意识地构建高等教育研究和科学学协同发展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两个遵循不同研究范式的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不断通约,为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两个学科一直在寻求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反映出德国科学研究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的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2.
论高等学校课程的科学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学作为高校课程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机制对高校课程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科学历史演变对高校课程思想、目标、原则、模式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要回顾龚育之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学领域的学术历程。他从制定科技政策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论;他站在时代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反思科学的力量,提出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他捍卫科学尊严,始终站在破除迷信和反对伪科学的前列;他强调科学与人文要相互融合,呼唤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和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政策科学是20世纪中叶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分析了政策科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论述了政策科学产生、发展的理论背景和实践依据 ,指出政策科学走过了一条学科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5.
借助于教师课程创生内涵的厘定,探究了教师课程创生和专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即教师的课程创生将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反过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将为教师的课程创生奠定知识基础,搭建能力平台,并架设素养阶梯。  相似文献   

6.
科学学与高等教育学的制度化均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两者在研究对象方面存在较多的交集与重合之处,这两个领域均关注研究型大学以及这一组织中的知识生产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研究者在研究大学教师问题时开始意识到科学学的研究者是其潜在的同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大学生发展、大学组织与治理等主流研究方向之外,托尼·比彻、伯顿·克拉克等学者倡导一种知识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大量借鉴科学学的研究成果。在过去几十年的学术发展史中,高等教育学与科学学这两个学术领域已经通过相互征引、相互吸纳、科研合作、学术互聘等形式开始了比较密切的互动,对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影响,催生了学科文化、学术资本主义、知识生产的模式II等原创理论。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应超越传统的高等教育研究思路,更多地关注科学学方面的研究,发展“知识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这一视角的研究议题包括大学体系中知识的分化与变迁机制、科研训练与学术人才的培养、大学教师的知识生产行为、高校中知识的组织与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7.
课程创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现实需要。课程创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凸显教师的理性批判精神,让教师进行多元价值选择,保持自身主体文化,实现协作教学,提高教学专题研究能力,激发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文静 《教育艺术》2008,(10):69-69
我校开展科学教学已近四年,我从事科学教学三年整,在这三年的教学中,有过牢骚,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更多的还是享受快乐。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本质联系,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种曾被淡漠、肢解了的关系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至在学科领域内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跨越的交叉学科、中间学科和边缘学科,这就宣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分野并立的时代已经结束,二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学科大科学学必将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0.
"课程创生"是当代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但在我国教育家的教育研究及实践中也不乏课程创生思想。从历史的视角考察我国学前课程创生思想的演变,基本经历了个别元素萌生、正式诞生并初步践行、遗失与回归三个阶段。分析这一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课程创生的根本动因,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是课程创生的必要前提,而课程决策权力的下移是课程创生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正确理解段落主题句,准确把握段落主题句的种类、位置,并掌握其扩展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知识的核心,发展PCK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小学科学教师PCK的内涵,即教师为适应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小学生,在将特定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课堂教学形式时所使用的知识,它由小学科学课程知识、学习者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和学习评价知识构成。小学科学教师PCK的发展策略主要有:根据PCK内涵进行反思;加强专业阅读,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教育知识;在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交流中建构PCK。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功能语法和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出发讨论了英语中句子主题的移位现象腻主其语篇功能。  相似文献   

14.
档案休闲功能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挖掘,使档案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档案的思想主题是档案发挥文化资源功能的基本条件,它为档案的形成、管理和利用等档案工作环节树立了明确的思想红线。  相似文献   

15.
英汉两种语言属不同的语言类型,本文探讨了汉语主题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四种英译法:1,对应法,因为汉语的主题和述题有时与主语和谓语一致;2.增添法,因为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存在;3.调整法,因为汉语中动作方向是从主题到述题;4.切分法,因为汉语主题和述骨时可有不同的切分,由此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6.
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分析汉语话题结构会出现移位说与基础生成说、主目语移位与非主目语移位、以及宾语前置句中前置宾语的话题性质与焦点性质这三大矛盾.从优选论的理论出发可以得出汉语中的话题结构都是PROM>SUBJ>NEW这一制约条件等级排列制约的结果.宾语前置结构中前置宾语的生成可以通过最短移位ShM这一制约条件加以筛选得出.  相似文献   

17.
英汉两种语言属不同的语言类型。文章探讨了汉语主题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四种英译法:1.对应法,因为汉语的主题和述题有时与主语和谓语一致;2.增添法,因为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存在;3.调整法,因为汉语中动作方向是从主题到述题;4.切分法,因为汉语主题和述题有时可有不同的切分,由此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8.
16-18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随之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论形成.然而,不同工具书、不同学者对科学的定义有不同的认识.科学在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上必须有可以检验的实证标准.科学需要检验,但其检验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前进在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衔接作为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而在词汇衔接领域成果最为突出者当属侯易。然而,国内外学者对衔接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词汇衔接,却相对描述较少。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以侯易关于词汇衔接的发展为框架,对比了讲演类语篇与其他类型语篇的词汇衔接,探讨前者是如何通过词汇衔接模式拓展主题的。本研究把词汇衔接手段划分为九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类似九九乘法表的重复矩阵,然后又用衔接数目代替矩阵内的具体词汇,并以此建立各句之间的联结网络。通过这些复杂的网络关系,我们可以区别出语篇内与中心主题有关的中心句和与中心主题关系不大的边缘句,从而根据中心句把握语篇的概要。  相似文献   

20.

The Science Foundation Programme (SFP) was launched in 1991 at the University of Natal, Pietermaritzburg, South Africa in an attempt to equip a selected number of matriculants from historically disadvantaged schools with the skills, resources and self-confidence needed to embark on their tertiary studies. Previous research within the SFP biology component suggests that a major contributor to poor achievement and low retention rates among English second language (ESL) students in the Life Sciences is the inadequate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natural history. In this study, SFP student background knowledge was assessed along a continuum of language dependency using a set of three probes. Improved student performance in each of the respective assessments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a sound natural history background facilitated meaningful learning relative to ESL proficiency. Student profiles and attitudes to biology were also examin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did not perceive language to be a problem in biology. However, analysis of the student performance in the assessment probes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the marine course provided the students with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that they were initially lacking, they continued to perform better in the drawing and MCQ tools in the post-tests, suggesting that it is their inability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the written form that hampers their development. 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of the SF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