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散文”概念不同于古典散文概念.中国现代“散文”概念是狭义的,它是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真情实感、自由形式、“诗性智慧”及“美妙多端”等作为文体属性.狭义的“散文”概念把“文学性”与“文体性”统一起来,实现了中国“散文”概念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百余年来,中国现当代散文经历了两次大的文体变革。第一次变革,是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在这次变革中,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散文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梁实秋等。第二次的文体解放,是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这次变革的性质,是对文学本体意义的价值还原。”“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是绝对大众化与商业化的文学,文学体裁的生存空间完全取决于它对市场运作机制能否适应。散文文体恰恰满足了这一条件。”可以说,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创作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遗憾的是,和创作上的繁荣相比,中国现当代散文却没有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散文理论建设一个重要问题是净化纯洁散文,使之成为具有“文学性”的散文,即艺术散文。本文主要从艺术散文表现的本体、构思技巧、话语形态等方面探讨了艺术散文的创作与审美路径。旨在明确作为文学文体的散文的文体标识和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4.
“文学性”观念自西方传入中国,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样一种无根状态的文学性观念无法摆脱本土的人学困境,与现代汉语语境形成悖论。对于西方文学性话语不加反省地接受所导致的迷失,应该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6.
探索《庄子》一书的文学性,前人已做了许多工作。从文章的“汪洋恣肆,风谲云诡,富有想象力”,语言艺术的“汪洋辟阂,仪态万方”,谈到章法结构的转换多变,千姿百态,等等。这些,都是《庄子》文学性的突出表现。但是,我认为这些还只是《庄子》一书文学性的表象而已。“文学是人学。”人学,就应该探索人的心灵,人的性格,人的感情。如何根据文学的本体特征(指作家和作品的结合),深入到作者心灵的奥区中去,探寻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心灵和情感特征及其产生的效应,以揭示《庄子》更深一层的文学价值呢?出于  相似文献   

7.
当今关于文学性的讨论,主要从现代语言学视野出发,很少考虑到中国文化中“语”和“文”结成的知识背景,这使有关文学性的讨论附骥于西方文论,影响到讨论的效果与针对性.本文在中国语文学土壤中展开对文学性问题的探讨,以章太炎的文字、文学观所构成的系统为参照,为讨论中国文学的文学性提供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8.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革命文学背景中形成的左翼散文理论称作“革命现实主义”的 ,首先是基于它对现实的关切 ,它所提出的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倾向 ,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某种特征 ,但它反对散文高蹈的超越现实的精神、独立自由的个性论之上的文学主体性 ,并确立了散文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论 ,使散文激进介入政治运作 ,既放弃了散文作为文学所倚赖的文学性 ,也悖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0.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1.
卢瑞 《语文学习》2023,(4):45-48
<正>作家阿城在《常识与通识》一书中提到汪曾祺的小说、散文、杂文具有非文学性细节的特征,文字没有文艺腔,老老实实也结结实实。[1]所谓非文学性细节,是相对于虚构想象细节而言的,指的是来自日常生活的细节。阿城的话启发笔者思考《昆明的雨》中非文学性细节的抒情作用,重新体会汪曾祺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2]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2.
吉尔吉斯民族作家艾特玛托夫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漫长的创作期,明显地受到了当时传统主义文学,尤其是“农村散文派”的影响,同时他立足于本民族,不断地汲取民族素养,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异域民间特色。  相似文献   

13.
文学理论共同体普遍认可的文学活动模式构成文学活动范式。文学活动理论的演进史不过是文学活动范式不断革命的历史。在西方和中国当代文论史上,发生了从“世界-作家-作品”范式到“作家-作品-读者”范式再到“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范式两次文学活动范式的重要革命。文学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地位的显聊.,为文学活动范式第三次革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以后,“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出于对政治文学的厌倦和对文学本位的坚守,“怀乡文学”风行起来。继后现代派文学出现,并成为主流,实现了文学的本体回归,同时使台湾文学达到成熟并汇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以覃子豪和商禽为代表的巴蜀籍作家的成就和贡献更巨大的。  相似文献   

15.
体系·观念·语言——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经历了从白话文本体、社会-白话文本体、政治本体、社会-历史本体、"文学革命"本体,诸现代性本体,到现代汉语本体的变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回到语言载体本体.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采人文性、审美性、现代汉语文学性三者统一之标准,分为先导期、成形期、成熟期、转型期、繁荣期、多元期凡六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文体,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思潮流派,文学社团流派,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与西方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承传关系与源流关系.现代汉语是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的语言载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回到现代语言本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命名,对时代歧见引起的分期争议等闸题的解决,对全球现代汉语热,均有意义.回到语言艺术本体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可以科学、真实地把握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界出现的“精神散文”,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不管是作家队伍的成因,还是它自身的成因以及趋势走向都必然会对中国散文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多元格局,意味着中国散文精神的独立品格成熟的到来,意味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性理解上成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科幻小说源自西方,然而幻想小说的萌芽应在中国。中国科幻作家比外国科幻作家更关注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在叙事机制上,西方科幻创作抓住科幻文本迷人之处,它的魅力并非那些“已经得到的知识”,也不是业已形成的“人生观念”或“人文信条”,它的哲学和美学功能远远比这要多得多。中国科幻小说继承了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融化其中有益的成分,借鉴意识形态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以往的理论认为,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题材的小说”,其实科幻小说描述的不是一种小说,它是“利用科学的创作方法写未来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学习和研究世界古代散文,要确立完整的“世界”和贴切的“散文”这两个本质观念。要把握语言文字上的差异性、艺术上的泛文学性、文化的多样性这三个主要特性,要落实博大宽宏的胸怀、大文化的视阈、文学的本体和综合的方法这四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一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推动着文学的繁荣发展。西方作家作品的大规模翻译与引进,使中国文学短期内汲取了西方文学发展的百年精髓。被散文诗界尊称为"三棵树"之一的许淇,即是最受关注的代表性的作家之一。80年代,许淇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自觉冶炼熔铸,收获了散文诗单行本《北方森林曲》,以后又有《词牌散文诗》等作品问世。最近,许淇出版了散文诗集《辽阔》精装本(2014年4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该书是中国作家协会2013  相似文献   

20.
在古典文学研究中,人们常以诗文并提,诗指诗歌,文指散文;又常以文学文章并提,文学指文学作品,文章指非文学或文学性不强的常用文体,亦即散文;又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大文学体裁的提法,散文则又指的是一种文学样式。这里,文、文章、散文,都具有“散文”的含义,但实际上,这几个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不仅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