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喜平 《现代语文》2014,(2):131-132
写作是情感的释放,是愉悦的享受。当一篇作文完成,学生内心应充满了幸福。而事实却是:很多学生将作文当成了“头痛”学科,要么落笔无言,文字苍白;要么人云亦云,缺乏内涵。作文成了升学考试的一种工具,背背范文,照猫画虎,这样的作文岂会生动吸引人?归根结底,作文还是缺乏了“情感”二字。人类具备丰富的情感,学生之所以无感而发,是由于缺乏适宜的引导与激发。  相似文献   

2.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当今社会,“少数服从多数”是广受认同的原则,但见识超群的人总是少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写作指导“少数服从多数”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表面看来,是对立矛盾的,而仔细分析,它们有着内在联系。写作中,我们要有条理地分析“少数服从多数”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原因,并进而论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春玲 《现代语文》2008,(12):46-48
在个性作文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许多学生为求“个性创新”而盲从,于是,还没学会走就想展翅高飞的情况就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作文要么空有架势内容空泛,要么老生常谈内容陈旧,再不就是人云亦云只求“形胜”……总之都是舍本逐末。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其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不少学生所知材料有限,何谈既有个性又能使文章内容充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班集体里,最让教师伤脑筋、费精力的不是多数普通学生,而是少数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往往与众不同,要么不服管教,自行其是;要么行为偏执,自暴自弃;要么远离群体.孤独封闭……我们姑且称之为“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单凭教师的满腔热情和一两次严肃的谈话,是很难将其彻底转变的。可是,如果对他们放任自流,不加约束,任其自然发展,这些学生身上的顽疾却会越来越严重,将来走向社会难免会成为“问题人”。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5.
一、“名家示范作文”的独特魅力问:现在市场上的作文类图书几乎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请问,你为什么还要选编这套丛书?答: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现在书店里作文和指导作文一类的图书不少,大量充斥在市场上乃至学生书包里的各种作文类参考书,要么缺乏个性,要么流于肤浅,少数甚至就是简单拼凑、粗制滥造的产物。真正对学生学习写作有积极指导意义的书还是不多;也就是说,既能适合学生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愉悦,又能对学生写作有所启示和借鉴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作文能力,这样的书委实少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名家作文示…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作文要勤练,两周一次;教师的反馈要迅速,一周之内。这样的作文训练要求对于那些带两个班、有一百多号学生的高中老师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工程”,而大多数老师在具体操作时往往只能抓其一,要么练得勤反馈得快改得马虎,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讨论式教学三重障碍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式教学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要么冷场,讨论不起来;要么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听”;要么表面热闹,流于形式。反思这一课堂现象,笔者发现高中语文开展讨论式教学目前至少还有三重障碍:  相似文献   

8.
武书锋 《成才之路》2011,(33):61-61
许多学生都有“作文难”这样的感觉,要么无话可写,要么无从下笔,要么不知道写些什么。于是出现了许多编选作文、“假话”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所以,广泛地积累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非常强调日常积累:N个作文片段+N个名人事例+N句名人名言=一篇成功的作文。这已然成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座右铭”或“口头禅”。然而,当学生真正面对作文题目的时候,却感到束手无策,无话可说,无计可施。有些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要么“言之无物”,要么“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不怕学课文 ,就怕写作文。每当布置一篇作文时 ,学生大都冥思苦想 ,“挤”出一篇文章交差了事。在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到 ,如果在作文教学中 ,注重一个“活”字 ,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不仅不怕写 ,而且会主动快乐地写。一、引导活 ,培养写作兴趣只有对某个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有了解它、研究它、掌握它的欲望和动力。作文写得好的学生 ,无一不对作文有浓厚的兴趣 ;而怕写作文的学生 ,要么觉得作文高不可攀 ,要么觉得作文枯燥无味 ,甚至是一种负担 ,久而久之 ,对作文失去了兴趣。针对这种心理 ,我觉得老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 ,要…  相似文献   

11.
审视当下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行为状态.大致有这样两种状态值得我们关注:一种是“不作为”.出示作文题、概述作文要求后即让学生动笔.教师作壁上观,清闲自在;另一种则是“过度作为”,教学环节繁琐,教学内容复杂,要么传授大量的写作知识信息,要么钟情于应试作文独门密笈的演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全盘记录所谓的要领,但实效性不大。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把作文的训练当成是单纯的训练,不少一线教师还发表了诸如“套路作文”“技巧作文”等等之类的论文,其实从作文教学的程序来说,这样的“论文”往往忽视了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而且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学生则为作文而作文,要么就是胡乱编造,要么就是抄袭套题,  相似文献   

13.
“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在不少学校还相当地普遍。所谓的“差学生”,大多指“学习不好”或“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写的作文——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推测——要么是语无伦次,要么是病句成堆,要么是东拼西凑,要么是假大空,总之不会好。——几年前,我就对这种说法持有疑议。一次,到某中学讲作文,使我变得愈加清醒。那次,我先讲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心里真正想说的话,然后出一道作文题《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14.
一、误认为“习作“”作文”就是“文学创作”“习作”和“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深远影响和长期对“作文”的定势思维,普遍默认“习作”和“作文”就是“文学创作”。其原因有:一是我国古代教育多是以文学经典和典籍为教材,写作也就是进行文学创作,如吟诗作对,帖经,墨义,诗赋等。导致我们多数人延续至今的潜意识中仍然认为写作就是文学创作;二是当前语文教材选文多数是文学作品,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同时,也把写作和选文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就以文学创作的标准来要求学…  相似文献   

15.
实现“转轨”非易事 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应试教育”以升学为中心,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人才成长规律,无视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给学生只有升学一条路。教师为学生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通过升学考试而学,结果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厌学、弃学,摧残身心,高分低能。这样的教育虽然升学率有的可能保住了,但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极少数  相似文献   

16.
戴友夫 《现代教育》2004,(10):38-39
2003年下半年高教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作文的题目和要求是:“以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宇的文章。除不得写成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分值为30分。这与以往的作文题目和要求相比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题目单一。以往的作文,要么是在试卷上给定一个判断句或词组的题目,让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一篇“标题作文“,要么是在试卷上提供一个或数个材料,让考生根据所提供材料的性质和范围,自己拟定一个标题,确定主题写一篇“给材料作文”;或者是在试卷上既提供了一定的材料,又给定了题目的“标题与给材料相结合的作文”。而2003年的作文题虽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教”的改革时,不可忽视“学”的实际。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的问题,应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首先,要看到“学”的基础。我们的学生多年来已习惯于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地走。有人作了这样一个分析:现在学生有三种状态,一是会学习的,是少数;二是“傻”学习的(不会学,但肯学),是多数;三是不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教若干年,深感语文教学已陷入困境,且不说基础知识的偏、难、怪、异,单说作文教学就足以不敢让人恭维。多数学生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的超短篇,要么是语言干巴的瘪三文,要么是寡淡无味的流水文,要么是白字连篇的涂鸦文。岂止中小学生,少数大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青年报》曾专门讨论过大学生的语文现状。是不是当今的学子们“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呢?显然不是的。笔者以为,现在的语文教育效率低下,效果不好,国民语文水平下降,是与我们对传统语文教育方式重视不够、借鉴不力有密切的关系。愚以为传统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在作文教学中,复作,是常见的现象,可少数教师却认为这是作文教学之大忌,他们把复作与“学生态度不端正”、“教师指导不得法”划等号。如是个别学生作文不理想,则在严加训斥后以“重做”罚之;多数人作文不理想,则在集体受训后以“重做”罚  相似文献   

20.
袁崇福 《山东教育》2008,(12):27-28
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和行款书写等方面。这样的评语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或问题所在,但严重忽视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可谓目中无“人”。“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要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边作文边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