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德明 《江西教育》2001,(11):17-18
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多数教师,都格外注重如何使自己成为学生课堂上的“良师”,而在怎样与学生相处与交往,如何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益友”方面,却有所忽视,或不屑一顾,或时时以一个说教者、教育者训人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然而,素质教育却呼唤着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成为学生课堂上的“良师”的同时,也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益友”。那么,教师怎样做学生生活中的“益友”呢本文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一、尊重学生隐私,并为他…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课堂上这样一些变化:课堂资源的深度开掘,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人文情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张扬,自信得以建立。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但在一些看似热闹的课堂上,笔者却感到了一种担忧,学生发言时,教师有时候不会认真倾听,有些学生也只顾干着自己的事情。可以说,倾听已经成了一些课堂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上课插嘴、喝水、上厕所、随自己的心意选择同桌……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在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却被扶正,‘翻身’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这的确是学生的课堂权益.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在维护学生课堂权益的同时,也别忘了维护教师的课堂权益。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曾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时的无计可施,困惑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低下,困惑于自己无法让学生爱上作文,那种无奈,那种茫然,曾令我寝食难安。为此,我也曾苦心钻研作文教法,但不知为何,不管我在课堂上如何费尽心思,却总是收效甚微,因此,有段时间我非常怕上作文课,怕和学生谈作文。没想到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让我顿悟,要让学生爱上作文原来也很容易。  相似文献   

5.
一、“无我”的语文是苍白的语文 和许多同仁一样,在教学中,我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学生能够在博客中不厌其烦地堆砌文字,却不能在课堂上写好少得可怜的作文;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网络空间洋洋洒洒,势如流水,却不能在现实中规范地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他们可以在MP4狭小的屏幕上津津有味地“阅读”,却不愿在纸张和油墨的组合中舒畅地欣赏;他们对地摊书籍有着狂热的追捧,却对课堂阅读和推荐书目索然寡味!  相似文献   

6.
我以前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从开始上初中却被约缚起来了,上课只能呆呆地坐在位子上听课,有了自己的见解却不能向老师提问,好像老师在课堂上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无需质疑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对课堂越来越不感兴趣,对老师所做的一切都产生反感了,导致我的成绩一直在下降。  相似文献   

7.
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总喜欢抱怨没内容可写,却不知在平时的生活中,自己的好奇、疑惑、嬉戏、做"坏事",甚至一些课堂上的收获,都可以成为"作文"。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提供的言语交际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进行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经过精心准备,笔者满怀信心地在县里开讲了“知识助我成长”公开课。然而课堂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相去甚远。课堂上,笔者讲的多,教得苦;学生说的少,学得累;所选用的材料与学生生活有距离,说服力不强,影响了教学实效。更主要的是自己在课堂上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达成课前的预设,特别是怎样呈现多媒体课件,却忽视了对课堂上学生所暴露出来实际问题的关注,没能使教学在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症结上发挥很好的作用。一句话,没有  相似文献   

9.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对课堂效率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从重视课堂第二分钟、充分信任学生、加强方法指导、增强意识、注重学生“最近发展区”等课堂心理因素,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局限于颈部以上的只有知识存在而无人存在的活动,而我们想建构一种接通学生情感生活领域、充满儿童情趣的生活化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是交流者、合作者,教师以积极的对象性情感和自我体验感染学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给他们无拘无束创造探究的天地,给他们以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因此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垄断了“话语权力”,他们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代替学生自身的领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设定的那个所谓的唯一正确答案,严重地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陈旧的教学观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教学方式的“失当”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狭隘的理解,他们以为“学习”就是去“接受”老师的灌输,却忽视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其直接后果是自身学习激情的缺失,在课外他们能够彼此真诚地交流,在课堂上却丝毫展现不出他们奔放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课堂主体活动性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开展,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大步提高。然而,由于一部分教师对课标理解不透彻,淡薄了课堂组织教学观念,导致课堂教学的高投入低输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音乐,音乐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的纪律却乱了,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就从课堂跳到了生活中,他们开始滔滔不绝地描述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知识,他们开始兴奋的表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上课插嘴、睡觉、喝水、上厕所、随自己的心意选择同桌……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今,在上海市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却被扶正,“翻身”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生活化教学”,然而,这种生活化却又止于课堂,仍然忽视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忽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高质量的课堂生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学生拥有美好而舒适的课堂生活环境,在课堂上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同学、师生之间能相互信任与友爱等,是高质量课堂生活的主要表现.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那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刘丹 《辽宁教育》2006,(9):36-37
一、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好,回答不出来,验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从头讲到尾;要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间接或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非常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相似文献   

17.
过去,老师就怕学生在课堂上“乱说”、“乱动”,担心这样一来,把自己原先制定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程序都打乱了,难以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上课时总是不允许学生乱动、乱说,培养所谓的乖学生,但学生却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这主要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  相似文献   

18.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证明一道平面几何题时,用错了公式,结论漏洞百出。一名学生当即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这位老师“解释”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用这样的方法做题是错误的。”故事也许是虚构的,然而,生活中像这位数学老师一样死要“面子”的教师却并不少见:有在没有弄清原因之前就批评了学生,当真像浮现出来,却拒绝向受委屈的学生道歉的;有对学生的要求不切实际,却因为自己在学生中宣布过,不愿加以改正的……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病态观念:教师说的话、做的事,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逐步实施,教师们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方向变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什么是课堂生活呢?我的理解是课堂不仅是掌握真理的场所,更是发现真理的地方。既然是生活,就不应该矫揉造作,而应实实在在地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随时在课堂内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展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构建的过程。可以说,这种变化表现在课堂教学将以开放式的教学思路、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信息交流、开放的习题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上。在课堂…  相似文献   

20.
吕炜丽 《广西教育》2011,(26):28-29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面前,学生们急不可耐地举手发言,各抒己见,争着表达自己的观点,非常热闹。在这样活跃的课堂上,我们也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只顾着发表个人看法,却很少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细心思考别人发言的学生更少,因而对问题的探讨就显得不够深入。教师也只是忙着让大部分学生发言,忽视了自己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所以,在这种你问我答的热闹课堂氛围下,学生缺乏交流欲望,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