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四年来,新华社先后开辟了国内、对外两条经济信息专线:国内专线于1985年1月开播,每周发稿3次,订户两万家;对外专线用英文发稿,每周5次,于1987年11月首先在香港开播,今年7月又向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播发,受到用户的好评。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向日本、北美等地播发的准备工作。信息是资源,是生产力。要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信息不灵是不行  相似文献   

2.
宋建 《新闻战线》2021,(1):97-99
舆论较量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新闻海外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从专线自身报道建设角度而言,除了重要的政策宣示解读,对外报道应考虑国外受众的兴趣点、疑惑点、关切点来组织安排,满足需求、解疑释惑、正本清源,传播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3.
卫星发射难,回收更不易。一家通讯社播发的文字消息与传真图片,也要经历一个上天与落地的过程,而且要两上两下。先是国内外各分社把新闻发到天上去,由总社回收编成消息后,再用电波送上重霄,然后再折返用户手中。新闻如同卫星,上天难,落地更难。这个中的甘苦滋味,立誓走向世界的新华社工作人员近年来虽不能说是“备尝”,却也称得起“浅尝”了。浅尝而不辄止,身手不过初试,纵然千转百折,终生不移矢志。说起新华社国外事业这几年的发展,还得从头开始讲起。这个“头”,不是新华社前身“红中社”成立的1935年,而是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1978年。这次历史性的会议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源头,也是新华社海外事业发展的转折点。 1978—1988,在这不平凡的十年里,新华社是如何度过的呢?中国有句成语,出自古代越国的二十年奋斗史,前半部叫“十年生聚”,后半部称“十年教训”。。姑且套用一下这个格式,新华社近十年的历程也可分为两阶段,前五年为“酝酿准备”,后五年是“开拓发展”。从总体上说,新华社的改革与发展是  相似文献   

4.
5.
从9月12日起,北京站以东过往的行人便随时都可以从高高矗立在那里的大屏幕显示系统上,看到新华社发布的国内外最新消息。同时,国内各广播电台、电视台也可随时收到新华社专线播出的各种新闻。开设广播电视专线和大屏幕新闻快讯发布系统不仅是新华社新闻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上的一件新事,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尝试。为此,本刊记者就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新华社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6.
盛夏,薄暮。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26路无轨电车靠站后,下来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颀长的中年人。他在人行道上没走几步,突然觉得眼前模糊。扶正眼镜,用力睁一下眼睛,似乎亮了一点,可右眼面前出现半个阴影,视野下半部象给黑布遮住一样,泪水不断涌出。他只能半闭半睁,坚持到了家……。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  相似文献   

7.
新年之际,刘宇回国休假,我们都想让他谈谈波黑见闻,吹吹他的冒险经历。然而,说不上几句,刘宇总是戛然而止,神情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我真不愿意回忆在波黑的经历,想想那些因为战争而缺胳膊断腿,甚至失去生命的人,我的那点经历又算什么。”只是当朋友们如数家珍地谈论起他拍的照片,告诉他那些照片曾深深地  相似文献   

8.
提到古县国税局局长李兰平,在古县这个山 区小县,人们并不陌生。1995年一向默默无闻的古县国税局来了个惊人的大转变,税收任务完成遥遥领先,其它各项工作有了显著的起色,令人刮目相看。 不负众望 1994年税务机构分设后,李兰平走马上任古县国税局局长的领导岗位。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就决定了我们能否及时掌握国内外的经济信息,掌握的信息是否准确全面,同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有着紧密的关系.根据新时期新华社的职能,搞好经济信息报道责无旁贷.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0.
说起达伦布和,业内人都熟悉他高大的个头,憨厚的笑容。2001年底.年仅42岁的达伦布和调任赤峰市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刚刚踏入档案队伍的新兵,在短短几年内竟成了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他的成功转型,不仅是因为他有极高的悟性,扎实的功底,更有他不懈的努力,全身心的投入。  相似文献   

11.
信息经济:未来经济的必然选择苏伟(深圳市信息中心)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说过:“信“息经济是真实的存在。”当代社会已经进人经济信息时代,其基本标志是信息作为一个产业的地位已经确定。但是,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跃人了信息经济时代,从经济信息时代到信息经济时...  相似文献   

12.
两眼被封闭起来,躺倒在病床上后,他才懊悔当初不该没听医生的忠告,以致眼下面临着失明的危险! 病房里静悄悄的。叶世涛遵照医生嘱咐,仰卧在病床上,头部不让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气温达摄氏35度,闷热又烦燥,日日夜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该有多难受!然而,叶世涛忧虑的倒不是眼前的煎熬。他想到,万一失明怎么办?天下哪有盲人当新闻记者的?写了30多年稿子并没有写完,还有许多东西要写呢! 常年伏案写作,用眼过度,造成右眼的视网膜剥  相似文献   

13.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顾月忠新闻作品集》摆在案头,静静读来,深为所感。记得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好新闻产生于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坚实的足迹从东南到西北,从广东到北美;从千里冰封的边防线,到莽莽苍苍的大中原;可谓行万里路,写百万文。用大量的反映时代的作品,忠实地记载了时代历史的变迁,讴歌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他勤奋而又充满情感的笔下,鲜活着一个个大写的人,感动着他,也感动了我们。他的笔端所触各行各业,有百姓为之立碑的吴金印,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刘佑全;…  相似文献   

14.
倾一腔热血为事业———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周解蓉去年,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同志们,对不久前失去的好同事、优秀新闻工作者、原对外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夏儒阁,表示了深切悼念,并表示要以夏儒阁为楷模,倾一腔热血,真诚敬业,为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工作。多年来,熟悉...  相似文献   

15.
北京的三月,春风吹拂。春意在京郊中国新闻学院新闻系大教室里荡漾。映屏上显示出一张张全国好新闻照片的画面,《第一个浪头新闻》的理论讨论进行得十分热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说: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在深水中抓了活鱼,以小见大,以深出新,着力于时代变革,是走向未来的起  相似文献   

16.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从涓涓细流的上游到惊涛骇浪的中游.最后注入宽阔的海洋.上游是绚丽的童年。缓缓的小溪从僻静的林间流过。像一首浪漫的抒情诗:中游是稳健的中年。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飞流直下的瀑布。险恶的暗礁。又使河面布满了旋涡与龙潭。像一部惊险离奇的小说.而该所采访的对象.他的传奇就像一篇淡雅厚重的散.充满着冒险、辽阔、博大……自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阿富汗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刹时间世界各地媒体记蜂拥而至。在这块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打起了一场“新闻战”.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83位新闻记殉职.并有8位外国记在阿富汗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33岁的王雷。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被分配在新华社安徽分社摄影采编部工作。2002年12月12日.王雷接到新华总杜的命令.奔赴阿富汗,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战地采访。在那里的360多个日日夜夜里。王雷数次历险。先后采拍了有关阿富汗的政治、军事、经济、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题材.共向总杜发回照片2000多幅,国外采用800多幅。许多新闻照片获奖。其中一幅《喀布尔发生火灾及爆炸》刚刚荣获中国新闻奖年赛及复赛摄影作品评选银奖.被同行称为“获奖专业户”、“跑得最快的记”。可谓收获颇丰。同时。他对满目疮痍的阿富汗也有较完整的认识。今年“五一”长假,记采访了王雷。昕他讲述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没有私敌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记者的故事宿州市四位法官携枪逃亡合肥,凌晨叩响了他的房门申冤告状,含泪请求为他们洗冤……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报道真相,危险与记者结伴而行;为了维护和平,奉献与牺牲相随。伊拉克战争中,中外记者同时面临着战火、灾祸、饥渴、病痛、伤残、困惑……但也同时收获着报道、友谊与对和平坚定的渴望。为制止战争而执行武器核查任务的我国专家郁建兴,遇难于伊拉克。现在《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栏目中,特别编发了“新华社速度:10秒领先世界”一文(见4至5页);并编发一组《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地记者》的图片和文字(见6至7页及封二、封三),有关郁建兴部分,有记者采访记和相关报道各一篇,(见8至12页)。愿借此与读者共祈伊拉克早日实现和平。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新闻大厦的发稿系统中,有一个专门为全国地市报提供新闻稿件服务的部门——国内部地方新闻编辑室。这里编发的稿件供全国230多家地市报刊用。今年春天,作为新华社与地市报双向交流的一项内容,安阳日报社派我到新华社国内部地方新闻编辑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和工作。在这期间,我与地方室的同志一道编稿,还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易地采访,耳闻目睹之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到地方室后编辑的第一篇稿件是《安阳市劳动局妥善解决特困户子女就业问题》,当时我对这种纯地方新闻能不能在新华社播发心里吃不准。但地方室一位负责人看过后说,别看这只是地方新闻,站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先进的通讯技术装备已经成为世界各大通讯社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作为参与世界新闻竞争的“国家队”,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要对世界政治形势、经济运作、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除了需要人们的主观努力外,更需要以先进的通讯技术装备作支撑,采用以高科技为后盾的最新的信息处理和传播手段,使自己播发的新闻稿件最迅速地在更广泛的地区落地;需要尽可能多地搜集世界各地的新闻和信息,并使这些新闻和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六十三年来新华社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新华社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通信技术领域发生的三次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