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2月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刘佩英总编辑电话邀请我出席2月8日上午“科学文化译丛”新书发布会.讲到译丛的主题是科学文化,看到了微信传过来的第一辑11本译著的书名,顿时感到眼睛一亮,仅看书名,就对眼球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比如《现代科学的起源》《科学、文化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好奇心》《实验室法则》《启蒙运动》等.  相似文献   

2.
还谈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不久我出了一本小书《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出来后有点反响。一位出版界老同志写信给我,认为研究出版史,不能不评论历史功过,而功过也只能从文化上加以判断。正好,《中国编辑》的同志们也希望我就这个问题再谈谈,于是我用了这样一个题目。  相似文献   

3.
正李怀宇这本《知识人》价值,不仅仅在于她为我们勾勒了十六位台湾"知识人"的形象,更是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知识人群体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补充"和"开拓"。很荣幸,201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本《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  相似文献   

4.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东文 《青年记者》2004,(5):22-24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经营报》工作的? 李佩钰:我是1986年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叫《中国农村经营报》)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职业经历,而这一职业一直伴随我至今,已经17年多了。记者: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新闻是您最开始的本行吗? 李佩钰: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纺  相似文献   

6.
所有文化研究的“导论”性著作差不多都会谈到本雅明,而谈到本雅明时又必提他那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面简称为《艺术作品》),但谈来谈去,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谨慎起见,我还是先引几本“导论”中的文字,以便于分析思考。比如,斯特里纳蒂(Dominic Strinati)的《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在简述了《艺术作品》中的主要观点之后指出:“本雅明强调了当代通俗文化的民主潜力和参与潜力,而不是独裁主义的潜力和约束的潜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本《美国文摘》。这是一本在美国公开发行的中文杂志,发行的主要对象是华人,内容可以用一个“杂字来概括。这本杂志被我在一个疲倦的时刻很不经意地翻了一下,然后我就将卧姿改成了坐姿,然后我就好像不知疲倦了。我开始了认真的阅读,开始留意这本来自域外的中国文化刊物。倒不是因为它是一本美国的杂志就能让我肃然起敬,我想自己好歹也是在泱泱大国的古老文化中长大的后人,虽然会在某些局部领域崇洋但绝不会在自己的本土文化上媚外。吸引我并且让我起敬的是,同样一本综合性的刊物,在充满了十分“杂而俗’的内容以后还可以做到高雅,可以做到有品位,做到能够让你集中精力读它。这是不容易的。相较而言,即使是在我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有生之年遇见你》是一本让人迷醉的书,这是我2011年策划的第一本爱情小说,从策划包装到书的内容都是我满意的一本爱情小说,也是受朋友们赞誉比较多的一本爱情小说。以这本爱情小说为起点,我策划的爱情小说书渐渐形成一个爱情小说系列:《如果爱情可以转弯》《爱情不设房》《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忍住不说我爱你》《如果,我说我爱你》……《有生之年遇见你》这本书很"虐心",你读着难受,却丢不掉,你会强  相似文献   

9.
克雷·费尔克(Clay Felker),美国著名传媒人物,曾担任《君子》(Esquire)、《村声》(Village Voice)、《广告周刊》(Adweek)等著名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费尔克首创第一本城市文化杂志《纽约》(New York Magazine),对美国新闻历史的发展、纽约城市文化的发掘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费尔克一生的经历对其编辑思想的影响,探讨了《纽约》杂志创办之初的策划方案、市场定位等,研究了费尔克作为新新闻主义的推动者所采用的独特的新闻写作方法和编辑思想,并介绍了杂志成功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10.
《纽约客》杂志1925年创刊于纽约,迄今已有80余年历史.在大众媒体向商业资本全面投降,公众话语日益媚俗化、商业化、娱乐化的今天,《纽约客》凭借严肃的报道及评论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回顾《纽约客》的历史沿革,我们发现,这本杂志最初仅仅定位为一本符合大都市读者口味的幽默杂志,在经历了同美国社会发展主线偏离或契合的"试错"之后,在二战前后才真正转变为一本深刻介入社会现实、肩负社会责任的主流杂志.解读《纽约客》的这一历史转型,或许能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有生之年遇见你》是一本让人迷醉的书,这是我201 1年策划的第一本爱情小说,从策划包装到书的内容都是我满意的一本爱情小说,也是受朋友们赞誉比较多的一本爱情小说.以这本爱情小说为起点,我策划的爱情小说书渐渐形成一个爱情小说系列:《如果爱情可以转弯》《爱情不设房》《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忍住不说我爱你》《如果,我说我爱你》……《有生之年遇见你》这本书很"虐心",你读着难受,却丢不掉,你会强迫自己一直读下去,看到爱情的结局,看到人生的世相.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魅力!  相似文献   

12.
操办杂志的人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一本杂志要生存,最好的状况是善于经营,自负盈亏,否则必须要得到经济上的外来支持。目前国内杂志的资金来源,无非有几种模式:要么政府扶持,要么企业赞助,要么外来公司协办。宽泛地说,能够列入国内文化杂志类的,可以说有上百种。既有非常学院派的如《中国文化》、《方法》,又有非常大众化的如《文化与生活》等。在此,我只能将探讨的范围规定在以下的12本既非纯学术,又非大路货的“雅文化”杂志中。在我看来,这12种杂志可以说代表了目前文化类杂志面临市场经济时,所作出的几种应对姿态。基于这种思路,我们来观察这12种杂志,看看它们的应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杂志》编辑部: 您好!2月20日我收到了编辑部给我寄来的纪念品——一本《中国文化辞典》和一件雨衣。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我想评选“七五”期间我国图书馆界“十项大事”,优胜者在贵刊登登名就好了,不想还给我寄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15,(1):87-88
在差异化竞争策略下,河南卫视文化节目的影响力日渐增长,文化节目集群日益壮大。金牌节目《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构筑文化实力;2015年创新节目《我父母的成绩单》、《食能生财》、《井字对抗》、《金色好声音》,继续助力河南卫视内容差异化制胜。2015年,河南卫视文化栏目带精心编排,每周一至周三晚间21:15,三档新节目轮番呈现,周一《父母的成绩单》带你进入孩子的心理世界,周二《食能生  相似文献   

15.
尚杰 《网络传播》2006,(1):78-79
我面前这本新书《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引起我两个兴奋点,一是书名本身,二是我对美国这个“超级文化大国”的评价,我称它为“没有文化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一次在从长春到北京的列车 上,碰到以执导电视连续剧 《唐明皇》等而为国人所注目的著名影视导演陈家林,他告诉我他现在已不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了,而“是一个不拿国家工资的自食其力的文化个体户!” 我曾经采访过不少文化个体户,个个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中大多数为“逼上梁山”,而陈家林是一位著名的导演,曾拍出不少享誉中外的影视剧,他为什么也要当文化个体户?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约定对他作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17.
珞珈 《出版科学》2012,(1):1+11
正刘云山同志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强调了文化自觉"(201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文化自觉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袁勇麟 《今传媒》2007,(10):10-11
"现代传媒的发展,已不止是科技神话,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和光怪陆离的资讯及想象的合谋,使传媒的整体形象正趋于'人妖之间'".当我翻开殷俊博士等合著的《城市新闻学--以成都为例》一书时,孟繁华关于传媒"人妖之间"的论断就立刻盘旋在脑海,显然,这是一个颇有深味的词,既可以揭示传媒游离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文化本体性,也不妨视为当代传媒定位状态的一个说明.  相似文献   

19.
去年秋天,张子扬同志送给我一本论文集,书名是《感悟荧屏》。其中收集了他本人在1993年到2000年撰写的21篇文章和讲话稿,还有9位专家的评述。论述范围包括电视文化、电视文艺、电视剧、文化专题、节目  相似文献   

20.
张勇 《记者摇篮》2012,(10):39-40
为了活跃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鼓励人们自娱自乐的和谐氛围,根据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指示精神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丹东广播电视台从2011年1月17日起,开办了面向丹东地区大众的《百姓大舞台》栏目。《百姓大舞台》栏目从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一年多的时间了,其间共录制播出七十多期节目,在百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参与者异常踊跃。人们在参与节目的同时,还愉悦了身心,增长了知识,快乐了生活。这一点在2012年丹东市首届《百姓春晚》上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2012年的丹东首届《百姓春晚》是以"欢乐、祥和、幸福"为主题,体现"百姓大舞台,舞台我主宰,《百姓春晚》百姓办,《百姓春晚》百姓看"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