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几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造成了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教育体制的错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该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大学生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相似文献   

2.
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个人完成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现代性在欧洲的发展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个人主体的丧失,人与物的关系的翻转,在解放了巨大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造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人的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深刻的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他的解放理论赋予个人以终极的价值指向,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的深切人文关注和对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以及时人类解放这一时代主题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李可染作品在1945年前后经历了一次巨大改变,这一改变表现在作品内容上,就是1932年以前以人物和西洋画为主.抗战时期作了大量宣传画.也一度画牛多年.1945年后又将山水画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方向.抗战前后中国社会背景的大变动、家庭的大变故以及交往人士的影响造成了李可染新的艺术思想形成,这一思想形成是李可染艺术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性问题的关注,人口红利问题近期又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的实证文献中,由于在对人口红利的概念理解、研究方法、变量选择方面有很大差异,研究结论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基于经济收敛理论,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在控制了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考察了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省级之间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983—1992年期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快于总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占人均GDP增长的14.1%;而从1983—2009年整个时期来看,人口结构转变所引致的经济增长占整个人均GDP增长的6.9%。分东、中、西部考察发现,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结构转变而带来的经济贡献要远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对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考察则发现,少儿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是显著的负向关系,而老年抚养比的影响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意味着,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加,这个值并不一定是正数,当人口转变进入到下一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退休年龄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作用则转变为抑制人均产出。同时,这一增长效应能否在事实上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还要取决于一国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以及教育政策。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快于总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这一效应有多大,需要谨慎地看待,片面夸大或忽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造成了高校"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流行的现象,而将建构主义理论与翻转课堂模式相结合,将"被动传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主动建构式"教学模式,以交际应用为目标,将会有助于改变以这一现象。英语翻转课堂通过课前明确任务和要点、课中演示和交互、课后评价与反馈三个环节,充分给予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完成自身认知结构的三次"同化""顺化",最终完成知识建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积极性大大增加,让学生慢慢完成了从不愿开口到积极要求开口的转变,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弗兰克是西方著名的学者,是战后拉丁美洲“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批判所谓智慧和正统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这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里弗兰克对“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大胆地批判,用一种全球的、整体主义的视野来考察世界历史.弗兰克虽一再强调他是“无中心论者”,但他却又很难摆脱欧洲中心论,以致他不自觉的用另一个中心论来挑战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人口红利已经开始逐渐消退,新人口红利将成为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劳动者技能的提升是开发新人口红利的关键因素,在新旧人口红利转折期,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从经济学视角探讨人口结构变动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分析了第一次人口红利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揭示了新旧人口红利转折期职业教育面临职业教育生源规模下降态势明显,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在这一重要转折期内职业教育创新路径主要是:调整职业教育招生形式,保证生源质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素质,转变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模式,优化技能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的异同。认为,这二者有着共同的基础: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是,具体道路又有着显著的不同。中国人口转变的道路有自身的特色,这是时代、国情决定的,但它是世界人口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欧洲人口转变的经验普遍化、教条化。一味地崇尚生育率的“自然”下降,贬斥社会自觉推动的生育率下降,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直被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所重视.文章在对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关系相关理论综述基础上,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以及适度人口理念下制约人口发展的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陕西省为例对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人口素质水平较低、人口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使得陕西省经济适度人口规模低于陕西省实际人口规模.表明人口因素及经济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影响着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的大小,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提高经济适度人口,促进经济与人口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养老金计划是美国高校教师退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和固定缴款养老金计划.近30年来,美国高校教师养老金的最大变化是从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向固定缴款养老金计划转变(或两个计划相结合).这意味着养老金的负担从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负担向个人负担转变.同时,随着美国人口寿命的延长、经济衰退及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拨款的大量削减,高校教师养老金制度面临很大挑战.这些发展趋势对高校教师的退休决定和计划以及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海人口少子高龄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人口少子高龄化的发展速度不仅领先全国,而且直逼甚至超越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一现象之所以产生,乃人口转变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计划生育政策、文化与生育观念以及人口迁移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将有可能带来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科技创新、改变家庭结构及其社会生活关系、弱化社会发展活力等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有关方面可考虑采取适时调整人口及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可持续社会养老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为老服务事业等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影子教育仿效并补充主流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张,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各领域学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起源于欧洲、发展成为学界主流理论的文化资本理论,因影子教育的兴起遭受巨大冲击,其教育社会学的解释力有下降趋势。这一现象揭示了教育制度内在逻辑的转变,社会再生产的机制亦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3.
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欧洲大党、老党,在近一个半世纪发展历程中,大致经历了"革命的工人党""改良主义的工人党""改良主义的人民党"三次转变。三次转变的原因在于: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体制内"政党,德国政治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的影响,多次大选失利,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世界改革浪潮的助推。站在现代化角度来看,这三次转变是一个内在的、长期的、趋同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人口、经济、交通等人文现象分布是不均匀的。例如 :中国的经济、人口、交通等集中于东部沿海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集中于欧洲部分 ;日本的经济重心偏重于太平洋沿岸。这种发展的不均衡是由于该国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历史选择。德国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却别具一格 ,其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以及城市和社会结构、经济核心、产业分布却表现出相对均衡的特点。一、主要表征1 .洋葱型社会结构。从上图可知 ,德国居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人数很少 ,绝大多数居于社会的中层 ,呈现出社会结构的均衡…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人口分布、迁移与城市化之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日两国地处东亚,两国的人口发展不仅在人口转变以及由其所决定的人口增长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而且在人口和国土的相对关系上也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考察中日两国深受人口与国土基本关系及发展水平影响的人口分布、迁移与城市化等人口现象可以发现,两国人口分布、迁移变动及城市化的发展,虽然不像人口转变、人口增长及人口高龄化那样形成比较明显的“东亚模式”,而是存在较大的本质性差异,但在发展过程及表现形态等方面也显示出不少共同特征。总结作为发达国家日本的相关经验,对中国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两个部分探讨了在欧洲和美国的现实的教育研究以及学校改革中所遗忘的经验、学习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1-3)考察一个当代有待观察的趋势,即教育系统中的投入控制向产出控制的转变,指出这种转变以及两个控制模式和教一学过程的自身逻辑之间的矛盾,并借助柏拉图的"洞喻"探讨了超越投入一产出的经验、教学和学习之间的教育性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4-7)则从哲学史和科学史中发展起来的、对经验、教学和学习的不同理论的角度论述了教学和学习的逻辑,并从这些理论的主要的方法问题来梳理被教育研究和改革所遗忘的种种关系,最后指出,培养判断能力和参与能力是公立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唐代后期,江南先后发生了9次较大的疫病,造成了较大的人员死亡。从这些疫病流传的具体情况来看,大多是伤寒、痢疾、疟疾等,鼠疫发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此外,江南还有一些没有记录具体时间的疫病,也没有为史书重视。唐代后期江南疫病越来越多,与江南经济活动的频繁、人口的增多成正比。疫病发生后,唐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防治和救助政策,如中央和地方政府为疫区送医送药进行医治,提倡掩埋尸体以遏制疫病的蔓延,蠲免各种赋税减轻灾区百姓负担,甚至还放贷资金作为租税交纳。唐代代宗宝应元年和宪宗元和元年的两次大疫病,造成了大量的户口损失,但并没有达到江南一半人口死亡的程度,元和年间户口的下降主要原因并不是这两次疫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是欧洲工业化阔步发展的世纪,这一时期,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兴起,劳动力的需求激增,欧洲各国出现了一个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但是,同是欧洲国家的法国却呈现了另外一番景象:整个19世纪人口增长缓慢,在19世纪中、后期甚至出现了停滞和负增长。致使法国在19世纪就较欧洲其他国家更早地进入老年社会。本文就此现象及原因作一粗浅分析。19世纪初,法国还是一个欧洲人口大国,1800年,法国有人口2700多万,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俄国除外),占整个欧洲人口的15.7%,而同时,德国拥有2480万人口…  相似文献   

19.
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这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以及结构形式的变化都是导致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理论发展的逻辑规律,将马克思实践现的形成分为两次根本转变和四个历史时期,并主要探讨了第一次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历程,指出,马克思自身具有的实践精神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接受,是他能够跳出唯心主义的巢臼,井在后来追随费尔巴哈而又扬弃、超越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根源,也是其最终走向科学的、成熟的唯物主义的内在动因;本文同时分析了马克思从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理论批判活动到看作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指出他在第一次转变结束时所谓的革命实践的单一性、不成熟性,认为这正预示了马克思实践现的下一次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