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收和改造教会大学是新中国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关键步骤。旧中国的教会大学经过接收与改造,尤其是通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与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公立大学。对教会大学的接收与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其间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也为后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我们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大环境下开展深入的研究探讨,认清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规律,更好地借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研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高度,进而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推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刘献君世纪之交,高等教育面临两大内涵改革任务:一是学科结构的改造;二是德育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这两大改革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理工科大学来说,两者都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就德育而言,人文教育拓宽了...  相似文献   

4.
论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华中理工大学刘献君世纪之交,高等教育面临两大内涵改革任务:一是学科结构的改造;二是德育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这两大改革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理工学校来说,两者都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就德育而言,人文教...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大学固有的一些理念正在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 ,各种办学思想在新旧体制的冲突与磨合中产生。纵观我国的近代大学发展史 ,不难发现 ,我国有关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并不匮乏 ,但经过建国后长达几十年的政治运动的冲击 ,使得我国大学原有的一些独特而进步的大学理念变得支离破碎 ,在许多大学还来不及整理与粘合这些思想碎片的时候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又纷至沓来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为大学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 :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不应忽视。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的教会教育研究是“文化侵略论”占主导地位。教会教育研究的政治评价,以及韬奋研究的政治性定位,导致在韬奋研究中关于教会教育对韬奋的积极影响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当教会大学的价值被重新认识的时候,圣约翰大学对韬奋一生的影响与价值也应当给予重新梳理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人文教育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并且我国非常重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不断革新,无论是国家规定的教学课本,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都有人文教育的应用。现在,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了大学政治思想教育课的重要支柱。文章针对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私立大学在西方源远流长。早期的西方大学大都是私立大学,多由行业组织转变而来,具有独立办学的传统。直至文艺复兴以前,西方国家极少干预高等教育事务。后来,出于政治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对高等教育实施干预,举办了大量公立大学,但私立大学的传统在西方社会从未中断过,成为其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研究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与成功做法,对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  相似文献   

9.
高校作为文化生产和传播的策源地,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也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题中之意,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科技的腾飞与其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本土化改造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是近现代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累积效应。本文从日本大学的“诺奖现象”和“实验室现象”两个视角切入,简略梳理了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近代史上,我国与日本高等教育的起步时间相近,发展模式和路径相似,但从今日支撑科技进步及其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来看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鲜明的日本特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注重保护精英教育;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坚守人才培养的使命。我国处在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新时代,急需满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需求,可以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汲取经验。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与大学改革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快现代大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关键是要促进我国现代大学实现新的化觉醒,并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开创我国大学改革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大学存在危机,这一危机既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特殊问题。用可持续发展观进行观照,要解决大学危机,必须实现大学理念的转向。重视高等教育知识论哲学,兼顾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正确处理大学与市场、政府的关系,植根本土、放眼世界,这是大学理念转向需要坚持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职能的扩张,大学形象的塑造进入高等教育管理的范围之内。本文从大学形象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形象的时代特征和必要性,指出了在塑造良好大学形象问题上的价值冲突,探索了我国在塑造大学形象方面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对大学的诸多隐喻中,"象牙塔"、"服务站"和"有机体"这三种隐喻最具代表性,分别蕴涵了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观、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和存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观的教育哲学理念;大学隐喻的流变是不同时期的大学精神内涵、存在价值以及发展脉络的重要表征,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大学认知方式以及价值判断取向的客观反映,是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实践修正的产物。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如下特征: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多元化与整合、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阶段性和特色化、高等学校发展的异质化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最为关键的大学改革发生在19世纪,法、德、英、美、日等国依据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大学,他们以创办新大学、改造旧大学为手段,实现了大学教学方式的现代化,为本国的人才培养和世界高等教育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城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城(大学校区)已建和在建的已近30个,这些占地广、建筑新、接受学生人数多、后勤社会化程度高的大学城,已成为我国一种特有的高等教育现象。高教资源的迅速扩大,为大批青年上大学创造了条件,同时,它的蔓延也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想在分析大学城兴起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城的发展前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我国大学城简析1.社会进步强烈要求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当今世界发展变化之快,超乎以往。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争的现实,科技日新月异,其推动社会进步和经…  相似文献   

17.
短期大学是日本二战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满足了日本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为日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中等技术人才,日本政府对短期大学的立法,财政支持,短期大学通过为地方服务赢得当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等是短期大学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有关部门应借鉴日本短期大学的成功经验,大力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地方性短期高等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教学型高校: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了发展步伐。但在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急剧扩张,教学型大学想有所为实难为。作认为,教学型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应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努力使教学型高校担当起大众化重任,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学的综合性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的综合性发展趋势张楚廷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一批大学将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可以预料,在今后的一二十年内,我国大学中综合大学的比例将逐步上升6一、我国综合大学的现状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大学新使命及创新型大学的出现、高等教育财政紧缩等内外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管理变革势在必行。我国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新型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以多元共治和依法治理为基础的大学治理正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大学治理呈现出理念、逻辑和方法等方面的转型,突出强化在大学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吸纳社会人士,转变政府角色,增强学术权力,努力建构既反映大学治理基本价值,又符合我国现实境遇、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政府依法行政、管办分离,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依法参与、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