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存在的弊端,以吉首大学为例,进行了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和实践。坚持"尊重民族习俗、与人和谐相处"的实习教学原则,保证了实习的顺利进行。通过实习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考试方式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对学生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学生建造科研起点和平台,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进行的这种野外实习教学改革,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整合并合理配置现有实习资源,丰富野外实习内容,构建了一个创新式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我们将传统的认知实习教学与科研训练有机结合;并逐步完善了野外实习的数据支撑系统;开发了多条具有不同典型生态特征的固定实习线路;加强了野外实习教材建设;改革实习考核方法,实现多元化评价。经过几年的实施和推广,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地实现了4个"提高":1提高了学生的野外综合实践能力;2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3提高了教师的实习内容设计与指导能力;4提高了实习资源共享和辐射示范能力。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在动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方法。在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应把完成野外实习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前的准备、科研选题与实验设计、野外观察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等各个环节,把科学研究的思想和具体方法渗透到实习教学过程中,从而改善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4.
野外综合地质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传统野外教学存在的弊端,结合国内外相关野外实习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模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的地质思维、创新及科研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自然地理野外实践的经验,探讨了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并分析了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对提高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培养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以吉首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例,结合其科研创新素质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吉首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对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根据多年野外实习工作实践,以动物学野外实习为例,从多个方面探讨了野外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8.
地理科学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性质决定实践教学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土壤与生物地理学野外实习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应用土壤与生物地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加深和巩固教材内容的理解,为将来从事该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所在城市及周边区域资源优势,选择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土壤与生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从实习内容、交通线路及通达性、实习消费支出等方面分析可行性,以期加强和完善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成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彭耿 《广西高教研究》2014,(4):102-104,109
文章以吉首大学“民族地区‘两民企业’发展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例,从利益共享机制、管理机制、学术交流机制、科研指导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研究生激励机制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期望通过机制建设来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企业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0.
改革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建立"立足校园、依托公园、深入自然"的野外实习基地模式,注重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环境与生态意识和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意识,改革野外实习的考核方式,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为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提出了提高野外实习效果的主要途径,如提高生师比例、改革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强化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等.  相似文献   

12.
德国李比希大学的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在实习地点选择及教学内容安排上,紧密联系农田杂草管理、莱茵河故道植被生态恢复、及山地牧场经营等实际问题。这些内容多样、主题突出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多样性组成特点,而且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长与分布的影响。此外,介绍了该校野外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并对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植物学野外实习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中,加强和完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对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培养精英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兰州大学生物学综合野外实习在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实习教材编写、考核方式和专题报告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基本科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全面训练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石油高校提高地学专业教学效果和保证地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系统调研发现野外地质实习中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实习指导教师的野外实践教学能力亟需提高、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积极性不高和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考核欠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质量,研究对于有关职能部门提高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环境生态实习是环境生态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实习目标、实习准备、实习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制订等方面探讨了环境生态实习教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环境生态知识的能力,野外实习结合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造能力,对提高环境生态实习的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立人教育”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吉首大学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高等教育理念范式和实践形态.其核心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以及成就人.抓好教学中心环节,盘活校园文化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践创新基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是实现“立人教育”路径的最优化选择.对此路径选择的意义: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彰显,促进文化传播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吉首大学开展“立人教育”获得的成功经验:应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规格、数量等,利用内外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可以推广到其他民族地方高校.开展“立人教育”也面临着挑战:所处地域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设施滞后,办学理念较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A1):162-163
探索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改革野外实习管理模式的内容,启发学生更好地融入自然且在野外实习中获得更多知识,为学生创造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条件。通过分析动物学野外实习在高校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院多年的野外实践摸索和改革经验,在经费支持、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习时间和地点安排、实习纪律和考核制定、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型的管理模式,以此提高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培养生物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常规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研究性野外综合实习实践活动。3年的实践教学表明,生物学研究性野外综合实习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等创新能力,而且能显著提升学生团结协作、意志品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研情操,同时也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区域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施人文和自然地理二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目前"前移后拓"理念在实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显著的成效。本文通过引入"前移后拓"理念指导区域地理实习,进而分析其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效果:(1)实习前期,指导学生明确实习目标,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转变现有实习态度;(2)实习中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丰富了青年教师的野外工作经验和科研知识,提高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效果;(3)实习后期,提供学生全方位的锻炼机会,学生的交流能力、专业技能得到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动物学野外实习就是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具体运用,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了动物学野外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实习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