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基础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教师在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教师创新力有其自身特定内涵,学术创新力是大学教师的核心创新力。学术创新力基础主要包括洞察想象能力、综合交叉能力、知识谱系能力、反思批判能力、学术自主能力、合作分享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清 《现代教育科学》2010,(4):64-67,71
大学趋同化发展所带来的隐忧不但包括大学创新力趋弱、大学间的无序竞争和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浪费,还体现在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多种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扩大以及大学丧失了引领与批判社会的使命等方面。改变大学教育传统观念、关注大学自主精神、转换政府管理方式、推行多样化的教育评价标准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试论构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迫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在"精神成人"方面缺失的长时段、结构性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了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各种根源,阐述了构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迫切性,也指出了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精神成人"上应承担的责任--大学是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更应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相似文献   

4.
大学软实力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主要由政治力、育人力、创新力、文化力、服务力、信息力等要素构成。在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由于认识滞后、超常发展、建设失序、举债经营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原因,大学普遍存在软实力缺失的问题,影响着大学的诚信度和美誉度。积极推进理论指导,破除观念障碍,铸就特色品牌,营造良好氛围,必将有利于大学软实力的强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两者共生互补,任何一种缺失都将造成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衡。就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来看,我们经历了在大学教育中提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以及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即现代人文精神应该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关于大学教育在培植民族精神方面缺失的问题,人们往往没有深层次去探究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而只是停留在民族精神缺失的各种表象上。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问题是全社会一直都广泛关注的问题。全社会的民族精神素质决定大学校园的民族精神状况,民族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现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重的。若要奠定现代大学教育的根基,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植。  相似文献   

7.
大学经营的“真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基础知识的培育、素质教育、责任感教育;“善教育”是对地区及国家社会的贡献教育;“美教育”是对国际社会及人类的义务教育。音乐和美术对于全球化大学的经营人来说,是智慧的源泉和知识的统摄。相互承认、关怀、尊重差异的音乐的和解精神,打破固有观念、培养创新力的美术的创造精神,才是全球化大学经营人必须具备的素养。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需要知识创新。大学是知识传承、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面对知识创新的社会要求时,大学需要重新回到其文化立场来审视创新力的来源。文化与知识相关,但与知识不同,其本质乃是属人的,与人的创造力、心灵自由与教养相关,并积淀和承载着人类在传统中的那些共通性的价值。当文化培养的是健全人格和良好教养,指向人的心灵自由与开放性的假想与猜想时,文化就能内生出创新力。当前中国大学在各种制度化困境和精神困境中缺少创新力,大学鲜有创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大学应该回到其文化本性,建设文化大学,以育人为核心,以开发学生潜能、培育自由心灵和健全人格为基本目标,提高文化创新力,完成大学自身特殊的社会使命与责任。要建设文化大学,大学需要不断实现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重视文化传承与通识教育,回到哲学引领和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通过产学研结合,以育人为主提升创新力,把握向文化型大学转变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引领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形式,又预示着其影响力和结果。省属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大学精神的缺失,凸显出边缘化与功利化的时弊,存在凝聚力和影响力不足、形式化和浅表化实效性困境。以大学精神匡济以上弊端,需回归和重新审视大学精神,对之予以重拾与凝练,首先要在制度和理念上保证大学精神的"在场"。通过创新机制和载体、突出地方师范大学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重视精神育人等途径实现大学精神的播撒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自身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当前,高等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失落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本文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分析了大学精神文化的缺失、原因,并探讨了大学精神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方泽强 《煤炭高等教育》2011,29(5):13-15,46
"大学有精神吗?"、"大学需要什么精神?"等命题的解读对大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平原教授的《大学有精神》可视为从文学角度解读大学精神。"大学有精神"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大学要是健康的;二是大学要有崇高的追求;三是大学本身就是精神的象征。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或许不需刻意达成一致意见,关键是能对大学精神的"问题基点"产生思考、形成追求,从而推动大学往理想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需要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贯穿始终的观念。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要求教师自身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出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揭示作品的历史意义,寻找古代文学作品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实现课内、课外的双向互动。古代文学教学要学生将"创新"观念与"求实"精神、"守正"学风结合起来,并打好与学科相关的各种基础,使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使其自觉肩负起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的,我国古代几千年的教育思想就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特征.师范学校是培养国家教育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师范院校体育课程中人文精神的融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从师范院校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入手,对师范院校人文精神与体育课程的结合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积极推动大学精神的研究对于创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高水平大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从"CNKI"数据库的1 000多篇大学精神研究相关文献来看,近年来,国内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有关大学精神的实证研究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大爱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情怀,关注人生价值和社会利益,提倡大爱精神是大学使命之要求,符合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是大学精神回归和重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着《高等教育哲学》所彰显的人本精神,通过阐释大学的“根”之蕴涵,揭示大学“失根”的症候,进而在树立大学理念、创设工作环境和关注学生心灵结构三方面提出问题供大学人反思,希冀有助于大学精神的回归、大学人生命意义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儒家"塑造个人理想人格"的直接目标及"培养治国安邦贤才"的终极目标与大学生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政治精神相契合;儒家德育的"仁爱观"、"中和观"、"自强观"可丰富高校精神文化的人本性、和谐性和进取性;儒家的"思学观"、"践行观"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是独立与自由精神的统一,是批判与创新精神的并重,彰显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和而不同”哲学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重塑大学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和反思大学精神,以真正把握大学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梁迪 《高教论坛》2002,(5):64-67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先生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的“五解放”教育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其实质就是真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以“五解放”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全方位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环境。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更多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因此,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培养创新素质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功能必须重新定位,充实新的内容,摸索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