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的阐释学与中国考据学的原理是相通的,只是在不同文化话境下才形成了的不同阐释方式。本文从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于两者之间的互补与互通进行一种梳理,从而为建立跨文化的阐释考据研究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阐释学这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从各自理想的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思索和本体论规定。在海德格尔那里,语言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诗意韵味。伽达默尔在沿着海氏语言观所启示的方向思索语言的同时,强调了语言与自我、与历史的必然联系,摆脱了海德格尔所思虑的两种相互对峙的极端可能性:语言是存在的牢狱和家园,代之以中庸的、调和的可能性———语言是能被理解的存在,从而把阐释学所追求的语言与意义的本体论同一的语言观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为一种本体论阐释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谢荷生 《上饶师专学报》1991,11(6):29-32,58
本文从青年马克思的求实精神这一侧面探讨了科学唯物史观形成的内在机制。马克思从康德、费希特转向黑格尔,从继承黑格尔哲学转向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都是求实精神的生动表现,求实精神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的灵魂和宗旨,是马克思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资产阶级学者以“人类中心说”和“物质决定论”蓄意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是没有道理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但他们都通过各自不同的道路共同走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进而共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抹杀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是个人的存在,而根据人的存在与本质有区别的理论,马克思的历史观可以被表述为人的存在与本质统一的过程,统一所依赖的就是物质实践,于是可以用物质实践范畴统摄历史的本体结构,从而完成"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阐述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易》“损”“益”二卦的理念,将其应用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阐释实践中,提出“损益”的阐释思想;分析孔子“损益”观的阐释实践,一方面,“减损”西周将礼主要用作社会规约的制度要求,提出要重视礼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益补”“礼”的意义内涵为“仁”,并从孝悌、治心与理想人格三个方面对“仁”的概念进行系统阐发;认为孔子“损益”的阐释思想及阐释实践,不仅丰富了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意义内涵,而且为后世儒学经典阐释提供了核心论域和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科学发现之一。为了创立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长期艰辛的探索过程,即经历了唯物史观的准备阶段、开创阶段、成熟阶段和完成阶段四个阶段。“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实现了哲学领域里的革命性变革,为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其创立的过程是艰辛和曲折的,同时也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过程.本文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出发,历经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转变、对前人的批判到最后创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阐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经典诗文阅读课堂由于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发生了惊人变化。这就是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改变了,教与学的观念改变了,学生们的意见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意见一多,难免出现一些“错读”和“误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规范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呢?这就需要寻找到一种既重视读者的创造性意见,又重视文本所涵容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观性阐释大体分为两种:历史原因造成的主观性阐释和个人原因造成的主观性阐释。前者比较常见,人们也无法克服;后者比较复杂,从公共产权、借杯浇臆、赏奇析疑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并做简要评价。主观性阐释在客观上起到了充分调动阐释者积极性的作用,但阐释时也容易因忽视作者与文本而造成对诗歌本意的曲解与僭越。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发现,马克思也因此荣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称号。但唯物史观自从上个世纪初引入中国,却一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进行着或明或暗的博弈。作为上个世纪中叶从大陆远走港台的保守主义思想文化大家,钱穆一生都关注马克思;作为一位学通四部的史学大师,钱穆经常在论著中涉及到对唯物史观的解读;研究钱穆对唯物史观的解读,可以提示后代学人务必要使"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缩小差距。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19,(1):67-69
对于唯物史观中经典比喻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集中在马克思阐释某些基本原理时运用的一些隐喻上,而且这种研究并没有局限于唯物史观酝酿和产生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早期文本中,基本涉及了马克思本人的全部主要论著。在观点上,人们对于一些经典比喻的研究并没有大的分歧,主要问题是人们对于马克思文本中比喻的研究没有足够展开,尽管在语言修辞学的角度、学术方法论的角度和经典比喻、典故所传达的深意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多是在既成的基本原理上思考,没有很好地挖掘诸多经典原著中的各种或难或易理解的比喻修辞。深入研究唯物史观中的经典比喻,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阅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基本的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现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其创立使哲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吸引着理论家们不断进行探究.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新思潮,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毫无例外地结合自己所处的历史情境,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理论反省,并延伸和提炼出独特的理论构想,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返本与开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阐释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和引用许多西方著名阐释理论,结合钱钟书与阐释学的关系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对诗歌阐释技艺进行分析,得出分析诗歌时,更应该发挥读者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阐释学体现出多元的丰富形态:文学注释学以意义的原义为旨趣,普遍阐释学追求浪漫主义的精神生命与认识论的普遍规则性,现象学阐释学关注本体论与语言本体论,批判阐释学强调解释的伦理政治,后现代主义阐释学则张扬话语的激情式延异游戏。这些阐释形态构成了文学阐释学的“家族相似”话语网络。虽然“阐释学”“理解”“解释”等术语被共同地挪用,但是它们在五种主要的阐释学形态中具有不同的所指意义,形成了不同的话语系统与价值取向,构建了各自的阐释学合法性基础,同时形成了阐释场域中的冲突与张力,彰显了文学阐释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说明了物质生产与科学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1](P280),“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文》2010,(5):157-157
<正>特里·伊格尔顿的《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以下简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以前在国内共有三个不同的译本,它们分别被翻译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伍晓明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西方阐释学理论引介进中国,阐释学也日益成为各学科的方法论基础,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西方阐释学传统或语境中探讨问题。中国学者期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在吸收和借鉴西方阐释学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中国自己的当代阐释学。为打造世界话语体系中的“中国阐释”,并在阐释学领域做出“中国表达”,20...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贯穿于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研究,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从人类社会维度和自然生态维度,揭示了现实感性世界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通过对马克思历史观建构维度的梳理,既可以彰显马克思对人类生存的人文关怀,又可以彰显马克思对自然环境的生态诉求。  相似文献   

20.
管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演进脉络有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整体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跃迁的基本路向。因循于此,唯物史观转向的开端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最初表述紧密关联,它延续了马克思揭示"国家之谜"、"历史之谜"两道谜题所遵循的逻辑线路与初步结论。奠基于唯物史观真正出发点之上的意识形态理论跃迁,则表明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内在运动规律与意识形态自身之谜认识的深化与超越。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丰富并反映着唯物史观的实践内涵,其方法论意义即在于打开并拓展了关于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意识形态的主导力量、意识形态的对抗问题等实践命题的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