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历史哲学中 ,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本文主要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中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两个主要观点加以批判 ,并进一步指出了其理论错误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波普尔的历史非决定论曾在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波普尔反对和否认历史发展规律,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进而否认对历史进程的预言。正确认识波普尔的历史非决定论,有助于我们自觉地维护、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使这一科学的历史哲学体系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3.
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的总体性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美学—教育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等关于广义教育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的理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体偶然性的共在是构建理想的教育的前提,坚持从历史本体论出发就要从历史主义出发,以培养人性能力为出发点,从生存—情感视角对理想的教育进行可能的构建.理想的教育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何以为生的“工具本体”需要,更要满足人为何生的“情本体”需要.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具有十分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文科学、文学批评自身发展创新的内在原因。后现代主义淡化“历史”,后现代人厌烦“历史”又需要“历史”,人文科学的“文化研究”转向和“语言学转向”,文学批评希冀摆脱形式主义的长期称霸局面,旧历史主义已是老态龙钟而不适应时代需要,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登上后现代文学舞台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证伪标准论,这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成为其历史方法论的哲学基石。由此延伸开来,波普尔以猜想一反驳法为历史研究方法,其具体表现是问题境况分析法,并与柯林武德的主观重演法进行了对比。波普尔还把“试错法”的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产生了“零碎工程学”理论。关于历史因果关系问题,波普尔主张它由普遍规律和初始条件共同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6.
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要注意一些限定条件.历史偶然性的概念需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界定;不同条件下的人类社会,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其中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也不同;在近似条件下也要注意从规律的不同层次区分必然与概然;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段体现不同;人的选择最终决定了历史前进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受到以卡尔·波普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的诘难。卡尔·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其方法论支撑 ,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 ,倡导自由意志论 ;否认人们进行历史预言的可能性 ,进而取消了理论历史学存在的理由。波普尔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决定性与选择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波普尔狭隘的哲学视角使其错误地否定历史主义,这种狭隘的哲学视角表现在其以偏概全地反历史主义、缺乏正确的辩证法观点和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等三个方面。对照波普尔反历史主义的狭隘哲学视角,更能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所实现的革命性飞跃。  相似文献   

9.
作为批判理性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183;波普尔,其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的历史决定论上。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驳斥,即他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想从总体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这些错误思想在世界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人们中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我认为这首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有关;其次与他批判的特点有关——用貌似纯科学的方法作纯学术的批判;三是其批判锋芒所指虽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主要是指17—18世纪历史决定论,特别是指被教条化、庸俗化和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更深层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在实践中运用辩证逻辑概括出来的,而波普尔的批判主要运用的是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逻辑和方法是人们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历史必然性的存在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本体论的问题。讨论自然科学定律的形式是否适用于历史,都不能直接证实或否证历史必然性的存在。批评历史哲学从历史过程的思想性和重复性出发否定了历史必然性的存在;思辨历史哲学则从"人的活动的结果同目的的背离"出发,提出并论述了历史过程存在某种必然性和规律性。唯物史观认为,千百万人的全部生存活动、实践活动是对历史规律存在的最重要的本体论证明,就规律的存在而言,历史过程和自然过程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我们需要运用具体的历史的思维方式,在“一般社会——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中来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马克思明晰地区分了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揭示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彰显了资本的独特性与历史暂时性。历史发展规律并非外在于人的规律,而恰恰是只有在人的活动中才能存在的规律;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考察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问题,需要明确哪些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永恒的必然性”、哪些是存在于一些或某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暂时的必然性”。无论“五形态”还是“三形态”的依次演进,都不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本身,而只是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波普尔采取先破后立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进行全面的诘难,以“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对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新历史主义最终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与限制,原有的写史模式要求书写历史要从“二元对立”的角度观照生活、构架情节。新时期以来,尤其在小说领域里,一批继起的作家迫切希望寻找一个叙说历史的新思想,新历史主义小说应运而生。新历史主义小说对历史母题的解构,集体性显现出非常鲜明的“悖论束”,如历史的可能的真实,意义的在场与缺席,历史的空间化等修论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现实     
《中文自修》2005,(7):4-4
西方的文艺理论中有一派叫“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人文化,社会他的产物。因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是人看不到的.是被写出来被阅读的.所以只存在于文本中。那些写历史的人.自然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和时代的局限,于是历史也就不是所谓的史料的堆积而是写历史的人对史料的分析了。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小说创作推动并且完整地反映了当代新历史主义叙事思潮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首先,这一思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即有很多“新”意,结构主义等理论对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影响早就表现在小说写作中;第二,《红高粱家族》明显地反映了由“启蒙历史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过渡;第三,作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代表作的《丰乳肥臀》,体现了这类叙事的各种典范的特点与成就;第四,《檀香刑》又重现了鲁迅式的“血的历史”的主题,具有文化反思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而又可以看成是“重返历史主义”的叙事典范。  相似文献   

17.
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思想曾在国内学界引起广泛争论。本另辟蹊径,结合时代背景,从分析波普尔的个人性格、学术性格及其学术思想形成的经历入手,解释了其反“历史决定论”思想的根源所在,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8.
此文选自卡尔·波普尔著,范景中、李本正译:《通过知识获得解放》,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78-194页。波普尔(1902-1994)是享有盛名的思想家,一生进行无穷探索,终将苏格拉底“我一无所知”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由此或可窥知他何以要把“通过知识获得解放”做书名和篇名了。波普尔如重锤敲击般有力的方式,告诚人们认识知识的局限性,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堪称20世纪诊断世界思想瘟疫的医生。历史学者大都熟知其《历史主义贫困论》,其实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等著作也对历史多所论及。波普尔对历史的见解因往往与众不同而备受争议和误解。本刊选登此文,不是为了赞同他的观点,而是为了在理解“历史意义”和“生活意义”上,借鉴他队识历史的视野、角度和方法。比如,此文在论及启蒙运动以及近代英国、美国、法国的革命等历史时指出,诸如“进步”“倒退”“没落”等观念其实是价值判断,当中一定涉及其种价值尺度—可以是道德的,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美学的或者艺术的,等等。价值尺度不同,判断的结论就可能不同或者相互对立。波普尔还发人深省地指出,“善良的意图和善良的信念可以悲剧性地把我们引入歧途”。举例言之,启蒙运动本身是“狂热”的劲敌,却恰恰导致了“狂热”;法国大革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却恰恰导致了“恐怖”统治……文中更多的意思,还是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去发现和感受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等西方当代文论为参照,讨论了文学史写作中的种种方法和理论问题。通过梳理当代理论对“文学”、“历史”和“文学史”等概念内涵的辨析,本文试图论证,任何文学史写作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想象性的话语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家、历史主义者、新历史主义者分别把“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时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和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后者的研究方法与前两者的也大不相同,更能体现出新历史主义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