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南,汊水河畔,一座山岗上,野草萋萋,青松蓊郁。若不是有人带路,若不是看到新立的墓碑,你哪能知道,这里竟然长眠着一位为民主与自由而战、为反封建而战的斗士。他是中国同盟会的创建者之一,是与孙中山、黄兴并列的辛亥革命开拓者。他的名字叫程家柽。程家柽1874年出生于徽州书香世家,字韵荪,少时聪颖,饱读诗书,思想活跃,中过秀才。  相似文献   

2.
辛革亥命时期,安徽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不仅在安徽省内形成了革命的浪潮,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革命进程。本文拟从宣传动员群众、建立革命组织、发动武装起义等方面,对于安徽革命志士在辛亥革命中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一概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辛亥革命时期,湖南因其特殊的历史机缘成为举足轻重的省区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如在国内率先发动的长沙起义、震惊中外的萍浏醴起义、社会广泛参与的湖南保路运动、声势浩大的长沙抢米风潮以及首先响应武昌首义、派遣湘军援鄂等都是辛亥革命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而湘籍志士作为一个群体在整个辛亥革命运动中广泛开展舆论宣传、深入进行组织发动、拥戴和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以及领导反清武装起义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湖南、湖北历史上统称荆楚,唇齿相依。两湖革命青年在辛亥革命中同舟共济,相濡以沫。1911年武昌城一声炮响,湖北独立,湖南首先响应,樗着中国近代革命的第一次腾飞。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湘籍志士的舆论宣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亥革命时期,湘籍志士同全国各地革命志士一道,在以孙中山、黄兴为轴心的同盟会领导下,参与了多次武装起义,并且撰写和编辑了不少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作,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作品,创办了30多种报刊杂志,为冲破封建舆论的一统天下的局面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而且不愧为舆论界骄子。  相似文献   

6.
两湖地区在地理上水陆相接,连成一片,历史上统称荆楚,向来是声息相通,唇齿相依的特殊关系。明清又共在湖广总督的管辖之下,无论军事、政治、经济都在通盘规划与统一管理之中。特别是1890年张之洞督鄂时,在武昌成立了当时两湖最高学府——两湖书院,名额两百,湖南、湖北各一百,聘请两湖名士任教。两湖优秀青年,咸集于此,披肝沥胆,同仇敌忾,在长期的反清斗争中,尤其是辛亥革命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前两湖志士活动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组织了各种各样的革命团体,首义之区的湖北在组团方面异常活跃。从花园山机关到共进会的建立,鄂籍志士虽然起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但湘籍志士的参与则是湖北革命团体摧不垮、打不烂的根本原因。湘籍志士在团体筹组、新军改造、计划制定、起义策动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两湖志士的共同努力,团结各地志士,湖北革命的主观条件逐渐成熟,赢得了辛亥革命的主动权,从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相似文献   

8.
两湖自古为荆楚之地,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于民风、民俗、语言,两湖都有诸多相通相似之处。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志士紧密联系,团结合作,互相支持,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主义诗篇。  相似文献   

9.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来于东渡日本的前夕,联想起十多年前民主革命宣传家陈天华在日本蹈海之事,曾情不自禁地发出“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感叹。而继陈天华蹈海不久,其战友姚宏业毅然归国,也因壮志“难酬”而投黄浦江了。姚宏业于投江前,留下了一份字字血泪的遗书。无论从其生平事迹还是他的《遗书》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近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雷沛鸿是桂籍辛亥革命志士中的佼佼者。他从辛亥革命一直走来,直至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始终立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具有完整的革命人生。他在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致力于教育改造,构设了一个"民族教育新体系",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伟大业绩;上世纪20—40年代,能长时间、大面积系统地践行自己教育理想的教育改革家,国内仅雷沛鸿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张奚若先生曲折漫长的生平道路;再现了先生精进求新、高深广博的学者风貌;高度赞扬了先生刚毅坦诚的品格节操和为国为民奋斗的不懈精神,以期达到为世人敬仰和效仿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志士之死     
时适饥荒,饿殍盈野。有贤士浆粥于道,以赈饥者,亦仁人之心也。一日,贤士亦设食以待,但见一饥者蹒跚而来,衣衫褴褛,形容枯槁,而以袂掩面,似有羞惭之色。贤士倨而喝曰:“嗟,来食!”饥者愤然绝袂,兀骨嶙嶙焉。睥睨,傲然对曰:“吾独不食嗟来之食,乃至于兹。今汝辱吾之志,唯死而已。誓不食也。”  相似文献   

13.
在距今100年前的“百日维新”运动中,有一位被梁启超评价为“屡奏定国是,废八股,劾奸党,言诸新政最多”的变法维新志士,他就是陕籍学者宋伯鲁。 宋伯鲁(1853-1932),字子钝,号芝栋,  相似文献   

14.
辛亥志士彭家珍1912年1月26日晚11久,一辆马车匆匆行驶在茫茫夜色中,在满清贵族少壮派,以保留皇位为宗旨的"宗社党"首领,军咨府军咨使良迅的新宅-一红罗厂门前停下。车中人一身戎装,手持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的名片叩门求见。这时良病在外未归,车中人在客...  相似文献   

15.
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志士积极主张发展中国科技事业。他们与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顽强的思想斗争,勇于承认中国科技落后的现状,并将发展科学技术同改革国内政治联系起来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刘公(1881-1920),原名湘,字耀宾,又名炳标,后改名公,字仲文,别号非非子,襄阳县东津大旺州人。其父刘子敬有良田万余亩,号称“刘百万”,是清末襄阳三大富豪之一。  相似文献   

17.
贺夏 《高中生》2013,(5):56-56
绕过一条长路 道路两旁翠木柱 我们左进右出  相似文献   

18.
19.
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 ,教材如是说。笔者认为 :结论不错 ,但不能下在这儿。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必然性和偶然性 ,事实上中国并不是完全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先生仍在卓有成效地进行着民主革命 ,国共合作像暴风骤雨荡涤着旧中国的污泥浊水 ,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在大革命洪流下如丧家之犬 ,可惜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 ,先生英年早逝。否则 ,你说中国走向何方 ?历史的发展曲曲折折 ,无数次失败才换来一次成功。如按教材公式套 ,可否得出如下结论呢 ?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代徽州人程家柽革命生涯,展示了他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的伟大风采,以消除我们对他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