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朝阳 《教育》2012,(31):11
国庆长假期间看到一则新闻,吓了一大跳:一项调查显示,二成小学生承认自己早恋,11岁都已经"恋爱3年"了。小学生"早恋"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多至"二成"的小学生自承"早恋",乍看之下仍不免心惊。再通读这所谓的调查报道,才明白这或许只是一次"炒作"而已。我甚至怀疑,小学生"早恋"已有成为猎奇题材的嫌疑。这所谓的调查报道,"随机采访"的不过是武汉三镇的80名学生,地域狭窄自不必说,样本更小得可怜,  相似文献   

2.
滕朝阳 《教育》2012,(11):11-11
国庆长假期间看到一则新闻,吓了一大跳:一项调查显示,二成小学生承认自己早恋,11岁都已经“恋爱3年”了。小学生“早恋”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多至“二成”的小学生自承“早恋”,乍看之下仍不免心惊。再通读这所谓的调查报道,才明白这或许只是一次“炒作”而已。我甚至怀疑,小学生“早恋”已有成为猎奇题材的嫌疑。  相似文献   

3.
李艳明 《成才之路》2010,(27):52-52
错误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既直接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况,又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小学生的知识背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与成人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够准确,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应善于捕捉并利用错误资源,以错引正,正本清源,让学生在辨错纠错的过程中,引发探究,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4.
多数情况下,推算或求解一个问题需要从条件出发,根据有关的知识作一系列的转化,沟通“已知”和“求”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是否转化是否等价,否则很容易造成失误.最常见的,就是把“必要条件”误当“充要条件”导致转化的不等价.  相似文献   

5.
在处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尤其是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问题时,要注意不可将充分条件误当成充要条件.请看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6.
《少年读者》2009,(1):5-5
黄侃,湖北蕲春人,我国著名学者,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金陵大学等校教授。他做事执着,与性格落拓不羁的章太炎.以及因经常不修边幅、衣履不整的刘师培.被时人称为“三疯子”。  相似文献   

7.
陈敏聪 《山东教育》2005,(21):125-125
曾几何时,教师们在谈到“个性”时,总以“冰融化了变成什么?”为例,说是回答变成水或变成小河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回答变成春天的学生,则被斥之为“胡说八道”。听者无不为之摇头叹息,俨然一副“专家”模样——唯一有灵性的孩子受到了教师的“致命一击”,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呜呼!  相似文献   

8.
我在某大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某校一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其中有一学生把苹果画成了方的,于是受到了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认为该生将圆苹果画成方形是创新。这位老师的做法也受到了该报的赞扬和鼓励,认为该教师大胆鼓励学生的创新——将圆苹果画成方苹果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大人常把孩子的失误当作错误大加训斥,殊不知这洋做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东西,或者跌了一交,这  相似文献   

10.
11.
在化学中,经常用"充分反应"与"恰好完全反应"来描述反应情况。充分反应是指几种物质(也可能是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去发生化学反应;而恰好完全反应是在一定条件下所有反应物均已反应完全,没有剩余。可见,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是充分反应,而充分反应不一定是恰好完全反应。若弄不清二者之间的区别,解题时就会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12.
充分与必要     
笔者对母校一直怀着十二分的感恩心情,甚至到了“每饭必念”、“没齿不敢忘”的地步。母校的恩重如山。仅就其提供的正规教育而言,就使本人获得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终生受益。例如。学过高等数学和高等物理的人都知道。在进行数、理问题的逻辑推导时。必须考虑其前提条件,而且这个条件还非常讲究。非“充分”、“必要”不可。否则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牛顿定律在古典力学的条件下。被视作是真理,而到了量子力学的范畴内。由于失去了其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就不再是真理了。  相似文献   

13.
力的图示是初二物理中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很多同学在初学时,容易犯一些错误。下面通过例题加以辨析。例1用50N的力F竖直向上提箱子。分析尽管在图中标明了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但遗漏了比例标度。应补画上比例标度,即一格代表10N的力。例2用竖直向上30N的力F提一重物。分析与上例相比,画出了比例标度,但在比例标度上没有标明所代表的力的大小,应在比例标度上标明一格代表10N的力。例3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有一木块,用6N的力沿斜面向上拉木块。分析在图中,看起来力的三要素齐全,但仔细对照,可…  相似文献   

14.
有关充分必要条件的习题,涉及到中学教材的各部分内容,在解此类习题时,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目前,中学生们多采用的是定义法,往往易造成失误,这里举例说明用集合法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规律与步骤.  相似文献   

15.
存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学生常把充分或必要条件当作充要条件处理,造成错误,举例如下: 一把充分条件当作充要条件例1,当θ为何值时,复数z=(1+cosθ+isinθ)~4是实数? 解:当sinθ=0即θ=kπ(k∈J)时,复数z是实数。上面解法是错误的。因  相似文献   

16.
4岁的阳阳昨天吃了奶奶从乡下带来的蚕豆,今天就精神萎靡,不想吃饭,呕吐,皮肤发黄,小便发红,家长疑为肝炎送传染病医院,被诊断为“蚕豆病”,经抢救才脱离危险。  相似文献   

17.
纵观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大致可分两大类:一是明显的,如题目看错,概念乱套,误记公式,计算差错,书写不工整,观察不细致,漏掉条件,笨想繁算等;二是隐蔽的,较难发觉的错误。本文对后者举例简析,旨在警钟长鸣,错中长智,以加深对概念的正面、反面及侧面的理解,对运算性质、法则、定律和公式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从而大大增强思考的完备性,养成遇事能联系实际、全面分析的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解题过程一般是寻找充要条件的过程,但有时寻求原问题的充要条件是很困难的,或所寻求的充要条件很繁,不便于求解.此时,可以先找到使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再一步一步逼进找到使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也可以考虑从原问题的一个较弱的必要条件开始,挖掘出问题的隐含条件,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进一步探究原问题的充要条件.以上这三类都是很重要且非常实用的解题方法,现结合例子加以说明.1 先充分再充要先根据已知找到一个使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国逻辑学界中,有人说“模棱两可”,即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同时予以肯定,违反了排中律;有人说“模棱两不可”,即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同时予以否定,违反了排中律;还有人说“模棱两可”或者“模棱两不可”即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既要把校长当作校长,又要不把校长当校长"的观点让校长的管理智慧得到辩证演绎。"把校长当作校长"需要突显校长作为管理者的行政决策力和落实力;"不把校长当校长"则旨在强调校长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的人格魅力,其角色定位是沟通者、服务者与激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