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的境界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项悦人悦己的工作.就此而言,教师的境界大体可分为四重。第一重境界的教师既不悦人也不悦己.自己对教育工作没有多大兴趣。把教学仅当作谋生的饭碗.每天混迹于学生,浪荡于校园。学生深受其害,没有愉悦的感受,几乎“视学校如囹圄而不愿进.视教师如寇仇而不愿见”。  相似文献   

2.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3.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4.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生…  相似文献   

5.
教学叙事较之于教学论文更加灵活而真实,正因为如此,教学叙事也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喜爱。静心想来,每一个有心的教师都可以行走于教学叙事之中,真正品味到教学叙事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每天忙碌于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理论的武装与学习,面对教  相似文献   

6.
自然无痕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最美妙的境界。了解学生是把班主任工作做到自然无痕的前提;沟通是把班主任工作做到自然无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爱学生,班主任才更想给学生创造最美妙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教育理论学习具有三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匠人",这一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相对忽略教育理论,更加专注于方法和经验,只关心怎么做的问题;第二重境界是"精英",不仅包括一些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还有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但常常困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第三重境界是"教育家",他们习惯于反思和创新,能够透过教育问题的纷扰看到教育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裴斯泰洛齐、黄炎培、蔡元培、晏阳初……他们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己出,视教育如生命。我国当代教育家,孙维刚、于漪、斯霞……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字,不管他们是离我们而去的,还是健在的,他们对教育投入了真实的感情,从心灵深处爱着教育,他们是优秀教师的代表,都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一生都在追寻着教育的至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心做教育,让教育教学工作成为自己幸福生活的主要部分,成为自己的一种生  相似文献   

9.
付飞 《教书育人》2007,(8):38-39
一、对教育要有热情 热情是一种热烈、专一的情感.教师只有对教育怀有热情,才会有为教育倾尽心智和才力的自觉性和动力.教师只有对教育有热情,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弟妹(子女),才能"朝夕虑其事,日夜经其务".教师对教育有热情就是要把教育当作一项为之奋斗的事业.现实中很多教师之所以平庸就在于只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和手段.职业与事业是有严格区分的.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应该可以做到或做好的事,却没有被做好,或没有认真对待。其实,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做,而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变得麻木了。在这里,给教师们提个醒!让学生把话讲完最近,常有学生向笔者倾诉说:“我对××老师感到非常不满,因为他经常不愿听我把话讲完。”的确,这种情况在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很不鲜见。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须的。对教育工作和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情感生活的重要方面。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师生的关系问题,并就这一问题作过许多的精辟的表述,如:“师徒如父子”、“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等等。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必然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而这又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上。  相似文献   

12.
陆万荣 《考试周刊》2014,(25):135-136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人文教育的最佳境界是浸润,也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是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已经将人文教育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现在的困难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教程中,往往囿于教材设计的思路,不能大胆创新,重教材轻学生,重过程轻效果,没有把学情放在首位,没有深入分析学情,而是凭借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主观判断设计教学情节,脱离学生实际。本文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七单元第一课《规则的演变》的教学为例,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为学习者设计教学",遵循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人文特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家长是学校的教育伙伴。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是怎样处理这一伙伴关系的。视家长为学校的教育伙伴,藉此改变“学生害怕告状,家长拒绝受访,教师不愿家访”的局面,是新课程下家访工作的实践基点。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的教育中,因过度地追求分数,一些学校并没有成为学生的快乐天堂,一部分教师也没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渐渐失去他们应该有的童真和活泼,原本快乐的学习活动变成了学生们的严重负担。有的学生不愿进学校,有的学生惧怕见老师;少数教师漠视学生的健康,眼中只有分数而没有学生;部分学生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轻视孩子的道德品质,他们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也常会把孩子送进学校或者把孩子交到老师那里训话作为一种惩罚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教师而言,大学课堂教育,应该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应使学生和自己在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美的精神享受。第一重境界:感知境界感知境界,指的是作为大学教师,进入课堂,面对学生,首先要迅速找到上课的感觉,使自己和学生同时进入感知境界。要达到感知  相似文献   

16.
<正>教师的个人修养,一般包括教师的品质、思维、德行、智力、毅力、知识、审美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基本素养在满足教学层面的需求以外,还要追求教育的深层拓展。笔者在此从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知性、灵性、理性这几个角度探讨一下语文教师的素养。一、悦己、悦人、悦世,拥有远大的职业境界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就是要做到职业追求的悦己、悦人、悦世。做到  相似文献   

17.
全国特级教师丁有宽曾经说过: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热爱学生的感情来源于队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这是一种纯正、无私的高尚情感,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教师无私奉献,要把“爱”洒在学生的心田里,贯穿于平凡而又艰巨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除了看教师能否精确传授、认真指导外,还要视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是否高涨来确定。而学生的课堂心理反映和行为方式,折射出教师具备何种教育思想,并采用何种方式来优化教学结构、驾驭课堂之舟驶向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李旭 《河南教育》2005,(9):45-45
教育事业是神圣的事业,而教学却又是平凡的工作。这里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立竿见影和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默默奉献和辛劳。因此,教师要始终如一地热爱教育事业,真正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来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不求名利,不图享乐。从培育优秀人才的角度讲,教师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挚爱要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遭遇什么,都不要把负面、消极的感情转嫁给学生。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尤其要以自己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如学生破坏纪律或学习成绩不…  相似文献   

20.
教育智慧并不神秘与玄虚,实际上,教育智慧就是教师的言行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与教学情境的匹配程度,是教师在特定时空中说了恰当的话、做了合适的事而已。倘若从教师成长的人生轨迹和教育价值实现的程度来看,那么教育智慧至少可分为四重境界:教育见习智慧、教育理性智慧、教育实践智慧与教育信仰智慧。对教育智慧四重境界的阐释,则可以让那些有志追寻教育智慧的教师循着教育智慧之阶梯,渐次抵达教育智慧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