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时期以来,记者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说组织典型报道,采写重点稿件,就非要数千字以至上万言的所谓长篇通讯、深度报道等,有的宁愿把消息拉成通讯特写,却不愿把通讯、特写精写成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总认为写消息这几百字的“豆腐块”不解渴,没有力量,分量太轻,既反映不了重大主题,也写不出气势和深度。笔者从采写的几篇获省一、二等奖好消息中体会到,有时舍弃“全”而“重”的通讯,选择“偏”而“轻”的消息,更能让主题凸现,  相似文献   

2.
新闻特写——写人写事,文情并茂,感染力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不仅须熟悉消息、通讯等采写手法,而且应学会新闻采写的十八般武艺,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媒体人。新闻特写正是展示记者写作文采的一块芳草园地,应下功夫掌握它的采写技能为我所用。那么,什么是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3.
在记者工作中,无论是采写新闻、特写或通讯、访问记,都离不开主题的选择。主题选择得好坏,是决定新闻作品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主题是一部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新闻的灵魂。采访写作时材料的处理,段落结构的安排,以及标题选择,全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的确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新闻采写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我刚刚工作时,往往掌握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记者通过深入的新闻采访,掌握了真实、具体、丰富的新闻事实材料之后,便要进行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写作体裁主要是两大类:消息和通讯(包括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当记者必须首先把消息写好。  相似文献   

5.
1987年上海好新闻一等奖作品中,文汇报记者朱幸福采写的通讯《菲律宾兵变目击记》获得全票,独占鳌头。这篇通讯的推荐意见是,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现场感,而且报道及时,比新华社的消息还早,是国内记者采写的第一篇报道菲律宾兵变的稿件。我反复阅读这篇通讯,不由为记者深入枪林弹雨中采访的精神所感动。菲律宾兵变军人进攻的三个热点:总统府、四号电视台、国防部军营,记者都驱车前往采访。当时,政府军与兵变军人还在互相枪击,记者就在枪弹纷飞中采访。通讯中就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我和另外两名外国记者举起双手靠近总统府,但被躲在暗处的全副武装的政府军挡驾,不让前进。”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在昆明艺术节闭幕后,与中国京剧艺术家关肃霜约定于三月六日去她家采访,不料,关肃霜于此日不幸逝世。于是作者写了《一次没有交谈的采访》的特写。报道了关肃霜逝世的消息,又写出了关肃霜与长春的关系及她对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这篇特写获1992年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一等奖。特写的时效性强。作者于三月六日去关家采访,当天即写出稿子,次日晨发稿见报,传播了关肃霜不幸逝世的消息。成为全国的独家新闻。作为一名记者能够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影响大而又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件及时地报道出去,使新闻价值得以最好的发挥,这是记者的一个基本功。这取决于记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是记者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的体现。本文作者于三月六日采访中,意外地逢采访对象关肃霜逝世。遇到这种始料  相似文献   

7.
我同港澳进步报纸的记者有过多次接触。他们的采访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港澳报社派来内地采访的记者大多每报只有一、二名。他们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只要有向港澳报道价值的新闻,不论是体育的、工业的、农业的、科教的、政文的,他们都积极采写,及时发稿。去年第四届全运会比赛期间,港澳报纸登载本报特派记者的稿件和图片,每天占大半版;文字稿四篇以上,照片两三张。文字稿包括消息、特写、通讯、花絮等,品种多样。今年6月广州举办国际足球邀请赛期间,香港文汇报前来采访的两名记者平均每天发稿八九篇(包括图片)。  相似文献   

8.
1985年12月下旬,我作为铁路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对兖石铁路的验收。在这次验收中,我居然在前来采访的首都八家新闻单位记者的眼皮下抓到了一条“活鱼”。我采写的特写新闻《验收列车上的庆功酒》,被人民铁道报和铁道工程报在一版采用。一位记者对我说:“看了首都各报刊用的消息,内容大体一致,唯独读了,你写的新闻特写,使人耳目一新,具体生动,形象感人,是一条难得的‘活鱼’。”  相似文献   

9.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大新闻单位的记者说:“黔东南不出新闻。”他们来黔东南采访,见报稿件寥寥,心里是不大舒服。可是,黔东南报去年却没了个《乡乡出新闻》的栏目,每期见报两篇。我的两位文友——侗族青年记者韩鸿周和苗族青年记者廖奇勋,承担了栏目的采访任务,他们深入到全州各乡,特别是贫困乡去采访,采写稿件250多篇。《乡乡出新闻》成了本报一个引入注目的栏目,很受读者欢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几乎阅读了他们采写的所有稿件,还编发了其中的一部分。在读稿编稿的过程中,我还思考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士彬 《军事记者》2006,(10):11-12
今年6月26日至8月21日,解放军报社由赵险峰副总编带领华益慰宣传小组一行6人,进驻北京军区总医院,采写宣传华益慰典型事迹。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军报先后刊发消息、通讯、特写等各类体裁的报道5万多字,稿件被多家网站转载,在社会和军队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军委和总部首长的好评。华益慰这一重大典型的成功宣传,是采访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我想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宣传小组如何在深入采访中寻求“独特”这一角度,谈几点粗浅认识和体会。在时代大背景下审视采访对象——以独特视角定位典型新闻视角,是指记者把握、选择…  相似文献   

11.
消息,因其短小而更易被处于高节奏生活中的受众所接受。可如今,翻阅每天的报羝,消息寥若最星,而“海绵式”通讯充斥版面。就是参评“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也少于通讯,只有160篇,比通讯少35篇。在文字消息中,超过千字的占7%,最长者达2400字。一等奖尚空缺一名。就是入选的文字消息也不尽如人意。造成消息贫乏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记者采写新闻时存在下面几种心理有关。一是认为新闻的长短等于“分量”轻重。不少记者以为消息短、分量轻,只有通讯才够分量。这是混淆了新闻篇幅长短与新闻价值量的关系。我们知道,文章长短只是形式,分量轻重则指内容。因此,价值大小并不取决于形式长短,而由内容的重要性、接近性和普遍兴趣性所决定。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仅190多字,却是反映重大事件的新闻典  相似文献   

12.
谈起写消息,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常常产生这样一些看法:有的认为,一条消息几百字,登在报上只是一个“豆腐块”,没有什么分量,更起不了什么作用;有的又觉得,写消息比较简单,找两个例子,再加上个“帽子”就成了,用不着下什么功夫采写,也显不出自己的水平……这些看法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对消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对如何写好消息更是不甚了了。 在一次讨论新闻改革的座谈会上,有位报纸副总编的发言,较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他说:“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多种新闻体裁。但是新闻中的主角又是消息。这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说了算的,而是  相似文献   

13.
1997年8月16日的大众日报一版,以《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为题,刊登了记者李瑞成在全省落实离休干部“两费”工作会议上采写的新闻。这原本是一条很平常的会议新闻,但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变成了一篇有情有景,现场感很强的新闻特写,读后给人留下清新活泼的感觉。由此,我们想到了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是会议新闻报道如何突破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模式?怎样才能让受众爱看、爱听?《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这  相似文献   

14.
第一,从掌握丰富的材料人手,紧紧抓住人物最有特色的一点展开写……采访一篇精彩的人物新闻,得靠深入采访。掌握的素材愈多,选择性愈大,其比较的天地也愈宽阔。一位擅长采写人物新闻的记者曾对笔者说过:“采写一篇人物新闻,难在发现先进人物的特色。在采访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占有尽可能多的材料,思索了又思索,比较了  相似文献   

15.
一九四三年六月,蒋介石调动大批军队,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延安《解放日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发挥了强大的舆论战斗作用。这一点,在《解放日报》社长博古同志所写的一条消息里,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这条消息,登在七月十日二版头条。标题是:《延安三万民众大会一致表示,誓死消灭日寇及其第五纵队》。约一千一百多字。当年在延安参加采访这次大会的记者,对这条消息的写作过程,都还记得很清楚。大会之前,报社组织了一个采访班子,由一位“首席记者”采写大会消息,其他记者摘发大会讲话的内容,写大会特写。记者参加大  相似文献   

16.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该怎么说它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写成了报纸同电子传播手段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新闻大家如是说。特写是多种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国内同行有此议论。其言也朗朗,其理也昭昭。然而,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不少人只是把新闻特写作为采写动态新闻的副产品:新闻特写之前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之后才是新闻特写,或者只有动态消息而无新闻特写。新华社驻雅温得记者梁贵和真有点儿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17.
人物专访这种形式早已有之。近年来,由于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广大读者的喜爱,人物专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年来,我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人物专访、通讯、消息、特写、散文等有200余篇。我最钟爱的是人物专访,而高端人物更是我常选择的专访对象。在多年采写人物专访的过程中,我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探索,也有感悟。选准采访对象采写高端人物首先要选准采访对象。行业众多,人物众多,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人物都可以进入你的采访之列。读者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形势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我们选择专访对象的基本标准。西方记者选择专访人物往往…  相似文献   

18.
回想起我在长安报当记者时采写的一些获奖稿件,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原载1998年7月14日西安日报二版)一稿的采写体会最深刻,也最难忘。这篇通讯稿件分别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环保好新闻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得益于敢于采写批评稿件的大无畏精神。挖掘重要的独家新闻和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可以说是各有高招。我的体会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抓到更多的好新闻。我的家乡就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深山,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9.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20.
阅读新闻特写《“飞天”凌空》,好像欣赏一组色彩绚丽、气韵流动的速写画,更像观看一场慢速放映的形象活脱、声情并茂的立体电影,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这篇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体育报道,是光明日报记者夏浩然、樊云芳1982年11月24日在第九届亚运会现场(印度新德里)采写的,后以“好通讯”入选。从它的写作特点来看,叫它“新闻特写”或简称“特写”更确切一些。不少新闻写作书是把特写从通讯类中抽出单独讲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