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健龙 《现代语文》2003,(11):26-26
《醉翁亭记》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它表现了欧阳修有与民同乐的思想,重要的是它在艺术方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文章采用“层层脱卸,逐步顿跌”之法,由远及近,步步深入,由四方皆山写到西南诸峰,写到诸峰中的琅琊山,酿泉,亭子。写亭子,先写亭子的修建者,再写命名者,命名原因。写了景和亭,才写出一个“乐”字。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全文的主线。然后又贯串这“乐”字,与前面“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呼应,一气贯穿。到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乐”统一起来,画…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和范仲淹都是宋代散文大家。初中第五册遴选的两篇散文─—《醉翁亭记》(以下简称《醉》)和《岳阳楼记》(以下简称《岳》)正是其代表作虽各树一帜,各有千秋,却又有共同的特点:意境优美、写景自然、结构完美语言洗炼,即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欧阳修作为一个政治上有远大目标的封建知识分子,遭受排挤打击后心情苦闷在所难免,尽管如此,从《醉文中可看出欧阳修并未真的消沉下去,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侧面赞美自己在滁州的政绩,“安此丰年之乐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刻山绘水之时,一幅幅风景画…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旬,对于后一个“乐”字,据笔者所见,有关选本在注释或讲析中大多未作交代,少数选本认为这里是指“与民同乐”之意。由于这一句关系到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特提出个人看法如下: 这一句写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一段开始在记到太守和宾客归去的时候,忽然添出了禽鸟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并极力予以渲染,这完全是为了替下文蓄势。接着文中这才借势引来,层层跌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醉”阐述了一种大度,一种心灵的愉悦,一种理想的追求,美不胜收。“醉”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时空变化景物美;二是神形兼备人物美,描写的人物是“至美至乐”的,这里有歌唱生活的劳动美,有尊老爱幼的“德馨”美,有与民同乐的理想美;三是野趣野味野宴美,而“野”美美在哪里?四是由俗到雅追求美,从低俗的酒醉美到一般的山水陶醉美,再到高雅的“与民同乐”美,“醉”美的内涵在一层层变化着,追求着。读《醉翁亭记》还能品读到欧阳修的人生:一种心灵的畅达,一种理想的追求。总之,“醉”是美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欧阳修的人生历程、文学创作历程来观照他的生命哲学。夷陵和滁州时期的欧阳修,盛年而号“醉翁”,是“清醒的醉翁”,虽处山水亭林间,仍“心忧其君”,“醉翁之乐”是与民同乐。“六一居士”时期的欧阳修,已届晚年,回归本真回归自我,“六一居士之乐”是人生在世的有所寄托,有所归宿。  相似文献   

6.
千年名作,魅力持久,原因何在?在于它内容的丰富性,在于它解读的多元性。正是这种多元性,使得每一遍阅读都能给我们新的感悟。《醉翁亭记》正是这样的名篇。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把它读懂了,看透了,因为作者明明白白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嘛!而笔者认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山水”。《醉翁亭记》的第一层内容是“醉”,是因酒而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醉翁亭记》的第二层内容;第三层是“与民同乐”,这一层的意思在文中有很明确的表现。但是,很少有人看到作者秘而不宣的第四层内容。当然,作者秘而不宣,读者却…  相似文献   

7.
知道阮籍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嗜酒,他的“酣饮为常”。单是《晋书》本传中,便有几处写到他的长醉、深醉。唐代诗人王绩也曾在《醉后》一诗中写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亦可见其醉酒之名的深远。不过,我却想说:阮籍其实是魏晋时代最为清醒的人。且说阮籍醉酒的最高纪录吧。本传中称其“醉六十日”。有无醉因?却原来他不想在政治上巴结司马氏,可是司马昭硬要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他便长醉不醒,于是,亲事“不得言而止”。他的醉却是以醒垫底!还有一则醉闻,本传与《世说新语》皆有记载:阮籍邻居的妇人在酒店卖酒,长得很好看。阮与友人常去…  相似文献   

8.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著名的主张之一,《庄暴见孟子》便是展示这一“民本思想”的又一篇典范文章。文章劝导齐王“与民同乐”,以实行仁政,短小精悍,观点明确。然而,却充分展示了孟子高超的论证技巧和谈话艺术。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即1046年,同是著名的游记散文。从表层上看,二文有所不同:《岳》文侧重对朋友的婉言规劝和对个人抱负的慷慨剖白,通篇隐含着深深的忧虑;而《醉》文则主要表达了作者邀游山水与民同乐的感情,全文洋溢着浓浓的欢愉。但仔细品读,对比分析,再结合作者的生活时代和创作背景,就不难发现.在更深层次上,《岳》文之“忧”与《醉》文之“乐”似异而实同,二文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人生十乐”——知足常乐、天伦之乐、运动之乐、助人为乐、忘年之乐、忍让之乐、宽容之乐、读书之乐、想象之乐、平静之乐……人生“十乐”,不但可愉悦精神,充实生活,豁达心胸,且可调节情绪,清静无比,增加强体质,益寿延年。——摘自《人生十乐》在这“人生十乐”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知足常乐”,一个人只有以“感恩”的心态去感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他才会体味到“天伦之乐、运动之乐、助人为乐、忘年之乐、忍让之乐、宽容之乐、读书之乐、想象之乐、平静之乐”,甚至更多的乐趣,比如“工作之乐”。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即1046年,同是著名的游记散文。从表层上看,二文有所不同:《岳》文侧重对朋友的婉言规劝和对个人抱负的慷慨剖白,通篇隐含着深深的忧虑;而《醉》文则主要表达了作者邀游山水与民同乐的感情,全文洋溢着浓浓的欢愉。但仔细品读,对比分析,再结合作者的生活时代和创作背景,就不难发现,在更深层次上,《岳》文之“忧”与《醉》文之“乐”似异而实同,二文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12.
应怎样理解“与民同乐”浙江椒江市一中董承理《庄暴见孟子》章,孟子三次说到“与民同乐”、“与百姓同乐”。乍看“与民同乐”,会以为是史籍中常见的话头,是“与老百姓共同娱乐”的意思,教学参考书就是这样理解的。其实,这是望文生义。孟子第一次说“与民同乐”,是...  相似文献   

13.
李伟同学问:怎样理解《庄暴见孟子》一文中,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孟子是孔丘以后最主要的儒家代表,他拜见齐王当然是要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刚见面,他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谈“仁政”,而是提出“王尝语庄子好乐”之事。孟子是从齐王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先取悦于齐王,从而使齐王接受自己的主张。出乎孟子意料之外,齐王却“变乎色”。面对这不和谐的气氛,孟子并没有气馁,他故意褒扬齐王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又替齐王解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齐王如释重负,而孟子在齐王不知不觉中转移了两个概念:“先王之乐”换成了“古之乐”,“世俗之乐”换成了“今之乐”。这样不仅消除了齐王的不悦,而且又引出了他的好奇心:“可得闻与?”孟子还不急于亮出自己的主张,而是反客为主,连发两问。这两问紧抓齐王好乐的心态,迫使齐王肯定“与众乐乐”。这样就自然地将谈话内容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为下面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讲授《在暴见孟子》时,随机设置了一道写作练习题,从中得到启发,给自己的感觉是“小练习”锻炼了“大能力”。《庄暴见孟子》是孟子宣传‘与民同乐”思想的著名篇章。孟子这位说理大师,总能把他所劝说的对象说到口服心服。当他由“好乐”()说到“与民同乐”()的时候,他构想了两幅生动的生活景象作对比,来打动齐王:不“与民同乐”,王游乐时百姓“举疾首巨额而相告:‘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与民同乐”,王游乐,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回:‘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相似文献   

15.
中华美酒香飘四海。自古以来,还没有任何一种饮料像酒这般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历经千百年而魅力不减。聚焦古代文坛,酒那“水的形,火的性”的特质,竟也醉倒了一批文学巨匠,酿造出许多带有浓郁窖香的文学精品。可喜的是,这其中部分作品走进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了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从初中语文教材中请出几位文坛醉翁跟大家见面。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相“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北宋文坛宗师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欧阳修的酒量并不好,但酒风…  相似文献   

16.
一、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亭的地点和命名之由,第二段写序外之景,第三段写山中游人和亭中饮宴,第四段写离亭醉归和作记.跳动于全文的思想感情的脉搏是“乐”:首段总点“乐”字,下面分层写山水之乐,与滁人同游及与众宾宴饮之乐,最后点出太守之乐.由首段层进到下面各段,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各词,以承接上文,领起下文.全文以“乐”为中心,以适当的词语作过渡,紧密地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梁兵 《考试周刊》2013,(53):18-18
<正>庆历五年春,欧阳公谪守滁州。明年,始游丰山,得见清泉,遂"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名之曰"丰乐",并作文以记之。所作之文便是传诵千古的《丰乐亭记》。文章以婉曲平易、妙丽轻柔之笔触写安详从容的太平之乐,令人心驰神往。应当说文章内涵极其丰富,然欧阳公却能悉心谋篇、精心布局,于曲折变化中一一加以表现,真可谓匠心独运矣。那么欧阳公于曲折变化中究竟表现了哪些内容呢?笔者经过研读发现,欧阳公主要写了太平之乐的三个方面:畅游山水之乐、安居乐业之乐、与民同乐之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对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作探讨,揭示文章之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的《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古文,对这篇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一直说法不同.不少人认为这篇文章“以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或者认为作者“是寓政治上的失意于山水,他要在山水之乐中忘记自己其它方面的不乐”.语文课本的编者看来也持这种见解.在课后的《思考和练习》(一)中写道:“课文围绕着‘醉翁亭’描写景物,所抒发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表现了作者在谪居生活中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抑郁的心情.”《醉翁亭记》是不是排遣贬官之后失意心情的作品?封建官僚被贬之后抑郁不乐者的确比比皆是,欧阳修被贬后是不是也是这样?研究历史问题最好是摆事实.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之友》2010,(7):38-39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相似文献   

20.
命题作文,质量的高低,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者审题能力的强弱。今年我省的一些考生因审题能力不强,以致文章质量不高。不明题意,题旨则偏;审题不准,文章则或离题,或扣题不紧。如有的考生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解为一般的先苦后甜,舍弃了“先天下之忧”与“后天下之乐”的含义;有的考生理解为“与国同忧,与民同乐;为国分忧,为民分忧”,不明题目“先”、“后”的含义;有的考生理解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雷锋精神”、“刻苦学习,正确对待高考”;甚至还有的极力反对、全文批判“先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