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改变了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在课堂上探究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意料不到的问题.作为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来自学生的挑战,在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更要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适应新课程的实施.下面就其课堂上突发性的问题如何应变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相似文献   

2.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不是单指语文“教材”的学习方式,而是指学生学习任何形式语文材料的学习方式。它应该贯穿学生学习语文的全过程,甚至贯穿学生一生的学习。“自主”应该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当然在课外的自由度比课堂更宽,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里,也要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可以给学生随时发表意见、随时提出问题的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步艳芬 《天津教育》2022,(13):177-179
<正>近年来,“智慧课堂”一词逐渐被人们熟知,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其被应用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并且,由于其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许多学校都对教师提出了建设智慧课堂的目标。在实际应用中,相较于传统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讲课缺乏趣味性、讲课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不足、课堂效率低等问题,智慧课堂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一些视频和图片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活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通过课堂教学监测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高密市中小学课堂中,虽然教师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活动的时间大大增加,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比较单一,课堂效益不高仍然是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加大学生实验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力度,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以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育中,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课堂的掌握和学习构建了优质前提。在以往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一言堂"、课堂氛围枯燥和个体习惯意识不浓的问题,可以采用多边主义教学策略、创新课堂授课方式和树立榜样典型的措施,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效率和促进初中学生思维创新。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转化为课堂上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模式迥异于传统课堂,转变了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践行了新课程理念。一、以问题为核心,编制导学案首先,突出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  相似文献   

7.
当今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堂逐渐向着开放化教学发展,走出了课堂,不拘泥于课本,侧重点放在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教学方式也更为多样化,教师走到了学生当中,共同参与学生活动,使教学氛围更加和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服务。教师把对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但是,...  相似文献   

8.
“引导自学”课型是以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自学,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巡视点拨。课堂上问题的引导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而高效问题的引导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教师。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发掘、预设并生成合理问题,积极引领学生以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9.
王玲 《教书育人》2005,(8):28-28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问题,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许多老师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活动,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但在课堂上也存在一些“误导”或“不导”的现象,比如: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主渠道。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核心理念,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师者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精心爱护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态地参与学习,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为体现这一理念,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动手操作、大胆质疑、合作交流,探究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力图实现从传统的“教会”向现代的“学会”“会学”的转变。这一切都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具体表现为:1.把解决“问题串”当作学生的主动探究问题串如同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豆腐串,一环连着一环。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一系列细小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以课堂为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学校、教师、家长的共识。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已由课堂上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课堂提问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常常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课堂…  相似文献   

13.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何为探究学习?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堂的小组合作讨论、课后的问题调查与反思即为探究。实际上,这仅是探究学习的两种具体方式而已,并且这些探究学习方式依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自由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制约了教学实效。认真反思我们的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4.
各种高效自主课堂概念不断深入各校,本校的课堂模式也在更新中,导学案的巩固坚持,并不断优化,正成为一种新的有力的教与学融合的平台。本文将着重从本校推进高效课堂的实际做法中探究课堂学习方式的革新层面,以导学案为自主课堂线索,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三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养成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效启动,才能产生积极的活动。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为了给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平台。问题教学模式是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最主要、最普遍实施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要将这些学习方式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按照学科逻辑程序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这是小学生课堂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前提。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果。如何在课堂上树立这些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如今,几乎每一堂公开课上,都不乏合作学习的身影,或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学习,或小组交流,热热闹闹,实在是可喜的现象。这说明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它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这样的形式,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仅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也发展了交往与审美的能力。那么,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合作学习是怎样的呢?课堂上,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研究时,学生马上4人小组合作…  相似文献   

18.
宋勤仙 《考试周刊》2011,(85):194-195
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初中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本文就“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课堂上,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方法不得当,学生活跃之后仍是一片茫然,因为他们没有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笔者认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对教师课堂地位一次极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学理念一次极高的跨越。它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主导,以学生获取学习方法为归宿。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探究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潜能释放学习,它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由于探究学习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许多因教师引领不当而实际探究效果低迷的问题。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分析这些问题,提醒人们理性地思考,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