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的中国,在平息动乱和暴乱之后,人们了解国情的愿望更强烈了。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国情教育。  相似文献   

2.
何云峰 《教师》2010,(1):115-118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已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从根本上使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针对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使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了解我国的国情,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国情教育,历史学科有着特有的优势。已经挖掘、梳理和提炼的丰富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和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贯彻执行,为进一步发挥和强化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是鸦片战争151周年,对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中国的国情。大力开展国情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树立国情意识,就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国情教育是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历史与现实情况,进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国情教育具有厚植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国情教育应当从多角度出发,与高中历史课堂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对国情的了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一、联系学生实际:用中国的历史与国情教育青年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要让年轻一代了解自己的国情。”根据邓小平同志这语重心长的讲话精神,我们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突出了历史与国情  相似文献   

7.
乡土历史教学与国情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教学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我认为,除了认真搞好统统教材中的国情教育外,还必须搞好乡土历史教学中的乡情教育。一个人爱国主义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开始的。了解乡情是了解国情的前提,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对国情的了解,往往只能是先小而大,由近及远,先个别而后一般,逐步深入。因此,把乡土历史教学作为国情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它能弥补教材的不足,使国情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担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思想鱼龙混杂,职业高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国情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国情研究与国情教育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国情涵义的界定及研究为国情教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内容。国情教育也不是完全按照国情研究的成果进行教育,国情教育研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当国情教育内容与国情研究的客观实际不相符合时,国情教育就需要加以改进。国情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国情意识,而且可以提高人们对国情分析重要性、自觉性的认识,同时又可以使人们科学地认识国情。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的辩证关系,表明国情教育研究的开展必须依靠客观国情的考察,而客观国情的考察则更是要通过国情教育为民众所知。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青年学生,正是明天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国情教育,使之了解我国历史与现状的底数,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革命、建设中,“知彼知己,百战不胜”。从这一意义来看,在历史教学中,对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历史悠久,国情复杂,在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应该抓住重点。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最主要的应抓住以下三点。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不是什么人主观决定的,而是客观形成的,是历史发展的结论。在讲中国历史时应重点讲述这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其实施必须建立在国情教育基础之上,知国才能爱国,知之切才会爱之深。国情教育任务的完成需要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协同进行,每一学科都有其不同的国情教育内容,其中地理国情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素质型人才,就必须进行地理国情教育。一、地理国情教育的内容体系地理国情是指具有地理特点的国情,由于国情的复杂性和地理学的综合性,地理国情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内容上看,地理国情主要包括自然国情和人文国情两类。…  相似文献   

12.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判断现实;只有懂得历史和现实,才能科学地预见未来。进行国情教育,不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高等院校的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现实国情,还要使之了解中国现实国情是如何发展过来的。也就是要回答:中国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国家?现  相似文献   

13.
国情教育一般是指将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有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公民的教育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向公民交“家底”,使人民知国情,识国情,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的责任感,使大家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艰苦奋斗。国情教育的重点是现实国情,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的道理,做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青少年国情教育的五个要则:1.学史。“史鉴使人明智”。不了解过去则不知道现在,不了解现在也无法承担建设未来的重担。2.参与。让学生“知国情”是非常必要的教育环节。参与才能认同。让青少年同教育者一道共同活动,共同探讨。3.激情。情感是教育中最美丽的花  相似文献   

14.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科学和文化发展状况,人口状况,国土和自然资源状况,历史发展及民族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中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辽阔,资源相对贫乏,经济底子薄,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大国.了解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一定要从我国基木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中学生自觉地按照国家的需要努力学习,锻炼成才.中学地理课,特别是高中地理,国情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地理教师要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事业心,自觉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任务.深挖教材内容,理论联  相似文献   

15.
使青少年一代了解历史,把握国情,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础教育。把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纳入教育主渠道,不仅是文科教学的任务,也是理科教学的任务。如何结合化学教学开展国情教育呢?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一、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根据高师专科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乡土地理作为选修课已正式纳入教学内容,成为高师地理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教学是国情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为了对学生进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央一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国情教育。而地理国情教育应该是由自然国情、经济国情、政策国情、人口国情、乡情及生态环境状态危机等所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教育系统。乡情即为此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基于此,借助于乡土地理教学而了解乡情,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看到家乡的巨变;通过乡土地理教学,讲家乡优势,使学生看到家乡的美好前景,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摆出问题,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改变家乡面貌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在地理学科中加强国情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国情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际资料。在地理教育中,紧密地结合国情教育,有利于学生更深刻、更完整地认识祖国的国情,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地理教育应当承担起国情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职责。地理教师应当把国情教育寓于地理知识教育之中,在国情教育中充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中外古今的历史教学状况证实,历史教学的基本社会功能,其共通性是和国情息息相关,并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历史是一定社会的国情记录。要了解中国国情,应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这块得天独厚的阵地,进行国情教育,以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是历史必由之路。而故乡情最易引起每个人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乡土史教学可视作国情教育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国情教育成微娟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和国家从教育的总体战略上,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我们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国情教育的重大...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党中央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地认识国情。这对我们今天的青年学生来说,尤有必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加强针对性和说服力,重要的一环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国情教育。为此本刊特辟“国情与国情教育”专栏,以期广大读者特别是高校理论教师就此进行研讨和交流。这一期发表两篇有关在中国革命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的来稿,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