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第一个老师是一位和尚,法名龙祖。人们称他“龙师父”。龙师父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深深地影响了鲁迅。所以,鲁迅先生后来写的文章大多都充  相似文献   

2.
鲁迅家族自明代迁入绍兴后,已完全融入越人性格与文化中,特别是祖父周介孚以其鲜明的嫉恶如仇、刚直耿介的越人性格给以鲁迅深刻的影响,母亲鲁瑞正直善良坚韧顽强的性格则影响到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由祖父“科场案”导致的家庭变故使鲁迅深味了社会人生的黑暗,强化了他寻求别样人生的求索精神,并加速了他独特个性与思维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作为启蒙者,鲁迅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冷漠的个人性格气质导致他对被启蒙者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无法真正走进民众。而启蒙的失败又使他陷入苦闷与绝望,为反抗绝望他迷恋上“恶”这一魔鬼。  相似文献   

4.
鲁迅精神一面爱国主义的辉煌旗帜韩国元“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心灵深处激荡着一种饱满的自由意志。鲁迅的自由意志是尼采用的“酒神”和首家的 “狂士”性格的集合。杂文是鲁忱自由意志最充分的载体。鲁迅的自由意志决定了鲁迅洞察黑暗、与黑暗进行殊死搏斗的品格。自由意志使鲁迅专断、霸道而缺乏宽容。  相似文献   

6.
巴金与萧军,无论在人的性格、志向,还是在作品的风格、取向上,他们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革命""理想""信仰"方面,巴金崇尚的人文理想之依托是无政府主义,他崇尚讲真话、为人民,一生低调为人为文;萧军也有理想、信仰,不过年轻时的萧军有着"野气",行为方式多欲以一种先觉者、引路人的身份去实践,其在延安写的日记内容就有不少的夸大个人作用或失实之处。萧军是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炽热情感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交人视友是以对鲁迅尊重为底线与特定基准的,他晚年时向家人郑重嘱托"钟爱鲁迅";巴金并非鲁迅的嫡传弟子,但他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后辈、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情感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深蕴。在对待后学与晚辈问题上,巴金与萧军都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者,他们都将鲁迅一以贯之关爱和扶掖青年人、后辈的风范真正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著名当代文学作家马烽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不仅要学习鲁迅的作品,而更重要地是通过这些作品,学习鲁迅先生那种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定立场;学习他敢于冲破旧世界,敢于向黑暗势力进攻的英勇气魄;学习他光明磊落.严于‘解剖’自己,不断自我改造的精神;学习他辛勤写作,严肃认真的创新态度……总之,鲁迅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他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8.
杨静涛 《考试周刊》2011,(12):44-45
性格即命运,性格让萧军选择了自己的路,并且他也因此而守住了鲁迅以来"五四"新文学的某种精神传统。他拒绝像同时代的许多作家那样,在正当的名义下无条件地放弃个人生活和思想的权利。延安时期,萧军以"不知众嚣,独具我见"的勇气做到了"人"与"文"的双重坚守。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长期以来总被人们视为“冷峻”型人物,特别强调了他的那种“硬骨头精神”、“韧性的战斗”及“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势。当然,这是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仅仅看到这一点,又是不全面的,因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鲁迅,他的性格中还有另外的一些侧面,譬如我们从他与母亲、妻儿、兄弟、朋友的关系中,不难看出鲁迅性格中一些更为深沉的内蕴,那便是他对人间真情浓浓的依恋和他那深沉博大的爱。  相似文献   

10.
阿Q和潘先生分别是鲁迅和叶陶先生笔下的两个典型现象,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层次等方面大相径庭,但其思想性格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他们性格的“精神胜利法”上。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自尊心特强,他一生都在全力护卫着这份尊严,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了一生。鲁迅的心灵也格外敏感,种种世态人情,都会波及他的感情,甚至造成伤害。自尊而敏感的性格,使鲁迅成为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也使他的人生总是动荡不安。但鲁迅的自尊,不是出于个人名利得失上的自尊,而是建立在人格的尊严乃至民族的尊严基础上的自尊。他的敏感不是那种自我封闭式的神经过敏,而是一个赤子眼里揉不得沙  相似文献   

12.
握沙的启示     
袁冲 《教育文汇》2004,(2):20-20
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伴随着日复一日的修行,一天,他问师父:“师父,我怎么才能把握住禅理呢?”“傻孩子,禅理怎么能把握呢?”禅师诧异道。“那禅理为什么不能把握呢?”德山疑惑地追问。  相似文献   

13.
谈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兰州市三十三中学郭志刚法捷耶夫在《论鲁迅》中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墨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  相似文献   

14.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是鲁迅对藤野先生满怀深情的回忆。那么,鲁迅的“性格”又是如何呢?下面试以《藤》文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16.
重温鲁迅     
鲁迅,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名字,这个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重要人物,今年是他逝世后的第70个年头,到现在他究竟能不能被我们“绕开”?鲁迅精神和他的作品是不是如某些人所断言的“过时”了?鲁迅与他的作品于我们今天的青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奕庆怡 《现代语文》2001,(10):13-13
读《藤野先生》,我们知道藤野是作特别敬仰的一位老师。章写于1926年,这时的鲁迅,已经是国内名的学家了,以鲁迅的性格和为人,这类回忆录不会是应景之作,也绝不会是一般虚浮的客套章。直到30年代,鲁迅还在关心着自己的老师,不断地向日本朋友打听藤野的下落。1934年底,两位日本翻译家要译他的选集,写信将选目寄给鲁迅并征求他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拜在一位名师门下,希望师父教他认识人的本领。然而师父只教他打扫、端茶和接待宾客,闲暇时让他静心观看世界。几天下来,这个年轻人耐不住了,反复的请师父教他真正的本领。师父被问烦了,便拿了一块石头交给他,对他说:“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估价,了解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在市场里,有两人想买这块石头,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也是他谢世70年。我想到,作为一位充满智慧的思想者,鲁迅以那种非凡的洞察力和精深的思考,一定预见到身后的众说纷纭,只是他不愿或是不屑发出预言而已。他的思想连同他的智慧穿越了时代,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甚至连今后的命运是“关在牢里还要写”都预见到了。他生前饱受攻击,对身后将遭受的非议也无所畏惧。然而,70年过去,鲁迅仍然活在我们的世纪,鲁迅作品仍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20.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