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止的本质不是速度为零●穆尚礼静止和运动是运动学中的两个最基本概念。一般的物理书对“运动”是这样定义的:“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遗憾的是,不知何故,一般物理课本及教学参考书竟然都没有给出“静止”的明确定义。于是有人就...  相似文献   

2.
引言:人们在“光速极限”结论面前基本上都束手无策,其中一个无奈就是“光子静止质量为零”假说。这个假说客观吗?现代物理要发展,则对“光子静止质量为零”假说就有重新审视的必要。谁都知道,光子的物质性早已被公认,即光子是一种物质。由于光子在空间上有一定的线度,因此也可  相似文献   

3.
关于“动能”概念,统编物理教材是这样引入的:设质量为m的物体原来静止,在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一个速度v(图一)。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FS。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另外,从运动学的公式v~2=2aS,  相似文献   

4.
对典型物理模型的研究,既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对解题具有指导和辐射作用.本文是笔者教学中对“子弹打木块并留在木块中”模型的教学所得,供参考.[模型]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_0射入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静止木块,并停在木块中,当子弹与木块相对静止时,子弹深入木块的深度为d,设木块对子弹的平均阻力为(?).  相似文献   

5.
某些看似简单,初始条件为零的物理问题,解决起来却颇为复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用“零分解”的方法处理,简洁明了,直观而且深刻.所谓“零分解”法是把条件“零”分解为等效的两个或几个“非零”量分别处理,将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求解得到的结果再合成.  相似文献   

6.
在“摩擦力”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对“摩擦力”这个物理概念理解不准确,没有抓住物理概念的特点,忽视了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忽视物理条件和物理过程。如有学生认为:1.“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2.“在任何情况下,静摩擦力皆可由公式fm=μ0N求得”,“静摩擦力总是在物体静止的条件下产生的”;3.“作用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只能对物质体作负功”等等。这说明对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同学们还存在不少的模糊认识,下面我们对摩擦力作详细的讨论。一、物体间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判断方法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有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的高中《物理》第三册 (选修本 )第 96面关于通信卫星轨道的叙述中有这样一段话 :“通信卫星的轨道一般都采用‘地球静止轨道’,也称‘地球同步轨道’.即卫星转动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 ,相对于地球静止 .”这段话容易让人理解为 :地球同步轨道就是地球静止轨道 .处于同步轨道上的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有的复习资料中亦有这样的练习题 :“简单说明地球同步卫星为什么只能在赤道平面内绕地球旋转 .”、“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上的一点为什么是静止的 ?”,这也是将地球同步轨道与地球静止轨道混为一谈 .实际上 ,地球同步轨道与地球静止轨道不是一回事 ,它们之间有共同点也有较大区别 .地球同步轨道与地球静止轨道都是运行周期 ( 2 3小时 56分 0 4秒 )相同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 .这两种轨道的区别有三 :第一 ,轨道倾角有区别 .地球静止轨道是轨道倾角 (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 )为零的圆形地球同步轨道 .即地球静止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上 ;而地球同步轨道平面可与赤道平面成一不为零的夹角 .第二 ,观察者看到的现象不同 .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天在相同时间经过相同地方的天空 ...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在第七章第6节安排实验“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对静止物体的功和物体速度二次方成正比”的关系,从而推知物体的动能可能包含“速度平方”这个因子,而没有得到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这里提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瞬时速度”教学为例,从瞬时速度的极限定义、“近似”测量、准确求解等几个环节谈谈如何逐步推进物理概念教学。  相似文献   

10.
“零”在物理中,常常反映出一定的物理意义,这与教学中的“零”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就“零”在物理中的意义举例说明如下. “零”不等于“没有”在物理中,“零”有时反映某个物理量的真实存在。例如,某物体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不能认为这个物体“没有”温度;贮气筒上的气压指示为“零”时,并不表示筒内压强是零,而是反映筒内尚有一个大气压的气体。反映测量工具的最小分度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小数点后面的零是没有意义的。但在物理中,比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后面的“零”,除了近似  相似文献   

11.
关于“运动和静止”探究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仙 《物理教师》2002,23(5):29-30
1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初中物理中比较重要和关键的教学内容之一 ,是以后几节教学内容的预备知识 ,也是今后学生研究运动学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 ,教学难点是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由于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已形成了错误的“前概念” ,他们常误认为 :在地面上移动的物体一定是运动的 ,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这样的“前概念”势必会干扰学生对“运动相对性”的学习与理解 .2 教学设计思想(1 )运用“问题教学法” ,揭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所谓问题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围绕实践问题展开主…  相似文献   

12.
张天文 《教师》2011,(1):65-65
一、注意区分“惯性”和“惯性定律”两个概念惯性定律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很多人把惯性和惯性定律两个概念混淆了,认为惯性就是惯性定律。简单地讲,惯性定律中.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有条件的,即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换句话说,当所受外力合力不为零时。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将被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90年第3期发表了“静止的定义与分类”一文(以下简称“分类”),这里我想谈点不同的看法。问题的核心是有没有“即时静止”?也就是说,有没有质点只是在某一时刻是静止的,而在前后相邻时刻质点是运动的情况。一、关于静止的定义“静止”的定义与“运动”的定义是紧密相关的,因为“运动”与“静止”是两个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在力学范畴中,“运动”一词就是“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物理教育引入“大概念”理念的初衷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整体观”.实践中,“大单元”被大量作为大概念教学的载体与媒介.需要避免的误区是,不能以大单元作为大概念内容确定的依据.大概念内容的确定需要基于科学(学科)的整体思考.这种确定依据需要是明确的,还需要有深厚的历史哲学思考与论证.大概念引入物理教学带来的启示包括:持续避免在教学方法与思想上“单打一”,不断追求物理教育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促进物理教育学术知识与研究方法论的进一步综合.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新授课,尤其是新的单元教学应从“零”开始,“零”意味着可以自由想象,“零”是一个新的起点,“零”是学生头脑中与新知相关的“零散”的知识与经验,以此为延展点组织教学能让课堂创造性地呈见教材中既定的物理公式、图像等内容及其之外的诸多内容,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引用中学代数学中一系列“零”的概念,说明“零”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代数解题中典型“零”错误实例归类剖析,指出“零”错误所在,对产生错误的原因,从数学基本思想与方法的角度,阐述了解决“零”错误的基本对策,使解题增强防止“零”错误的“免疫力”提高了解决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物理习题是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物理现象的科学简化、科学抽象。解答物理习题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模拟演练,是学生巩固、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活化物理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笔者曾布置学生做过如下题目:平直公路上甲、乙两汽车沿同方向运动。乙车以3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乙车在甲车前面4m处时,甲车从静止开始以2m/s^2的加速度运动,  相似文献   

18.
路程和速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路程是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线的长度,路程用长度的单位来计量。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计量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初中物理是这样定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样的定义能把速度和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而它们的联系只是在数值上的相等。如何求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初中物理课本指出:“只要用时间去除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相似文献   

19.
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关于惯性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初中课本中已接触过,许多学生都能熟背惯性定义,也能举出一些惯性现象的实例,但并未真正确切理解惯性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因而时常产生一些错误认识。例如认为:“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惯性是一种力”;“物体速度越快,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就越难,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才有惯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惯性概念,我在惯性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揭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概…  相似文献   

20.
中考试题中,有一类难度不大却很容易丢分的题目,导致丢分的原因是命题者常常在题中设“陷阱”,制造障碍,如果审题不严,思考不周或基础知识不扎实,稍不留意便会“中计”而误入“陷阱”,本文对解数学“陷阱”题的一鉴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出6种有效策略,供同学们参考。 策略一:理解概念,避开“陷阱” 概念不清,思维就容易混乱,导致判断、推理或理解错误,命题者常常抓住学生这一弱点设置“陷阱”,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中的每个概念,才能灵活运用,避开“陷阱”。 例1 当x=___时,代数式x~2-4/x~2+5x-14的值为零, 本题“陷阱”就设在分母不为零这一条件上,若把分式的值为零理解为分子为零便会掉入命题者的“陷阱”中。 解:由x~2-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