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德悖论现象成因、评价及其学理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有人认为道德悖论现象及其研究是一个“虚假命题”或“伪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错觉在逻辑基础和起点上制约着道德悖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源于将道德悖论现象成因与评价混为一谈。道德悖论现象的发现(显现)离不开道德评价,其作为道德实践中的客观事实不因道德评价而存在。关于道德悖论现象成因的研究属于道德哲学和逻辑学的学理问题,道德悖论现象评价所涉多属于价值哲学和政治学的学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按照流行的观点,宗教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歪曲,不具备美的价值,它特别要求摆脱情感的束缚,而审美则需要情感灌注,两者南辕而北辙.本文标题是不是陷入了悖论的泥坑?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实乃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庄子》一书充满悖谬的色彩。在理论上,庄子的“自然”及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自由观都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在理论主张与情感走向之间,其对艺术,美、丑,小、大,道、言的看法均呈现出“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现象;在情感自身,庄子也因同时表现出对于出世与入世的执著态度而形成鲜明的矛盾。但是,不能以科学和实用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庄子的思想,这是一种“无理而妙”的情感逻辑。庄子也不是在构筑严谨的理论体系,而是以感性的方式表达他的思考与疑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可视为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举例对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话语悖论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表面悖论的话语实则体现了作者想表达的深刻的人生内涵。进而阐释悖论背后所隐含的原因即情感交流的缺失引起的词不达意。这些悖论导致人们无法正常沟通而带来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5.
庄子、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均具有开创性。其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 ,着眼于对审美主体心理的分析 ,并且重视从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者的差别在于 ,庄子的理论出发点是其人生哲学 ,而康德的理论出发点是其“批判哲学”;庄子认为审美主客体是相融的、“物我同一”;而康德认为审美主客体是彼此分立和对立的 ;这种主客意识的不同导致了二者理论的彻底与不彻底之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庄子哲学是审美人生艺术哲学.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二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庄子从"无何有之乡"到"人间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方法修身养性、"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原则与世相处,实现其人生哲学与审美情感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修养论美学,是一种侧重于调动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美学,而不是探讨美是什么的美学。因此,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庄子的审美范畴,更符合庄子美学的内在逻辑及其思想特点。庄子的审美异同论建立在对审美关系考虑的基础之上,并不能用相对主义美学加以概括。实际上,庄子有些从字面看来所作的关于相对美的论述,恰恰是讲美的绝对的同一性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心斋”、“坐忘”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关于审美论的重要范畴。如果说“心斋”较侧重于排斥感官的感知,那么“坐忘”则较侧重于排除理性方面的因素。要研究庄子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就必须对他的“心斋”与“坐忘”说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说,“心斋”与“坐忘”说是研究庄子哲学与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庄子人生哲学的特质和品位是独特的,它不是现实功利的人生观,也不是彼岸救赎的人生观,而是艺术化的人生观,也可谓之为审美的人生观或人生的艺术化.庄子的艺术化人生观在历史和逻辑的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步骤:对儒家道德体系的怀疑和批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奠基;对生死、是非等"成心"的破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初步形成;由"心斋"、"坐忘"而达"逍遥游"--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完成.艺术化人生观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此作深入的体味、阐释和展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审美生存,审美生存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超越性的人格追求与和谐化的天人关系。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庄子学说注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怀人的生命和精神,努力摆脱人生困境,寻求个体的解脱,使个体从社会、自我和自然造成的精神束缚中摆脱出来,实现个体生活逍遥闲适的精神状态.文章尝试分析庄子人生哲学中具有的典型性快乐原则即忧患的闲适,旨在阐释庄子学说对中国文人审美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创作出丰富夸张的艺术形象,呈现丰盈的象征意蕴和审美意蕴,特别是塑造了诸多得道者形象,但这群得道者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却存在明显矛盾。其心理矛盾正是庄子心灵矛盾的投射,借此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庄子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庄子》既是一部涵义深邃的哲学著作 ,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自郭象禅解《庄子》以来 ,人们就为它谜一样的哲理所吸引———为它的虚无的本体论 ,为它的相对的认识论 ,为它的循环的宇宙观。同时 ,人们又为它的美所陶醉。尽管它的审美特征近几十年才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但先师们已经发现了这种并非哲理所能囊括的特色。人们赞美它的汪洋恣肆 ,也正是一种审美感受的结果。庄子散文的审美特征 ,具体说来 ,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生问题采取的是一种审美态度 ,即超越于利害得失之上的情感和态度。在庄子的著作中 ,人生问题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对世界…  相似文献   

14.
章启群的《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一文以西方美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来研究《庄子》和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不仅否定了《庄子》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对“《庄子》美学”、“道”、“美”、“自然美”等观念都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对《庄子》文本中究竟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做出学术上区分、辨析是有意义的,也确有学理...  相似文献   

15.
《庄子》书中九十余条成语,或源于《庄子》寓言故事,或来自《庄子》原文词语,或出于《庄子》语句紧缩,或本于古代典籍词句,或原于古代历史传说,或取自古代俗语、谚语.质言之,可谓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想象奇特,幽默悲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曲刚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103-107
中国传统美学对情感与艺术创作关系的认识,大致可分两类:儒家美学坚持艺术创作对道德情感的教化主旨,偏重道德人格,认为审美经验只是助成道德目标的附庸.而庄子美学、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魏晋玄学、禅宗美学、王夫之的诗歌美学,甚至于西方康德美学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宣扬情感二分论和美善分离说,强调审美人格的塑造,以确保审美经验的纯粹性.本文试图以后者的视角,从情感与形式的关系人手,对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说"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悖论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悖论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思维和逻辑的重大哲学问题。在国外,悖论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内,近些年来有些人已经开始认识到悖论的科学价值,并对悖论问题进行了研究。然而,国内外对悖论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尚未见到。我们认为,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悖论问题,就必须建立一门以悖论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即悖论学。本文试图在区分悖论与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基础上,对这门新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作些探索,并进一步阐明建立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以《德充符》篇最为突出。通过对这些畸人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是战国之世社会的真实写照,隐含着庄子对于时代无奈的不满和控诉。同时,畸人形象以其特立独行的存在,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标准     
《湘南学院学报》2020,(1):49-55
审美标准是传统美学充满观念差异和逻辑悖论的问题。由于审美标准缺乏一个相对公认的客观尺度,它也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一个难题。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与深入的探究,再结合对感性的审美对象包括艺术文本进行实证性分析,可以将审美标准归纳为经验的标准、理念的标准、境界的标准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方面,由此构成一个相对系统和客观辩证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20.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