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V不C"构式是汉语中表示"否定可能性"的一类独特而地道的表达方式。自吕叔湘对其进行研究以来,汉语学界对这一构式从句法特征、语法意义、历时演变方面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语法化等理论探索这一现象的心智过程。本文在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缺口,希望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爱V不V”结构是汉语中一个半固定的习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从构式语法来看,“爱V不V”是一个构式,其构式义具有多义性。表达听凭义、听凭义兼不满的情绪及对人或事物漠视、冷淡的态度等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A不B”式词语是四字格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本文以近代汉语的语料为考察对象,对该格式词语的语源探究、语义类型、A与B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发现该格式词语具有能产性、灵活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爱VSV”构式是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构式。文章以句法为切入点。从句法构成、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爱VSV”构式。“爱V不V”构式由两个固定不变的常项“爱”、“不”和一个变项“V”构成。常项动词“爱”表示个人主观意愿;常项副词“不”是对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主观意愿的否定;变项动词“V”以不带宾语的单音节动作性、自主性动词为主。“爱V不V”构式的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它既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又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而且不同的句法功能还在使用频率和语义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谭兴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4):74-76
本文首先尝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探讨“半A不A”表达式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上的独特性;然后利用“传承整合观”分析了该构式的形成过程,“半A不A”结构可视为从“否定构式”、“半否定构式”、“状中构式”、“拷贝构式”经传承并整合后而产生出的新构式。 相似文献
7.
岳中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1):64-67,157
"A为N所V"结构,既可表述判断的功能,亦可表述被动的功能;但两者分别属于句式语义和句法语义两种不同的范畴,分别处在不同的层级,它们并不相互排斥;二者的区分在于:这一句法结构是否蕴涵有被动的句法语义与是否仅存判断的句式语义。从句法形式上看,二者存在着"所"字可否删略、"为"字可否用"乃"字所取代两个对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试析“X不X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来娣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84-87
本文主要从规范性角度讨论现代汉语正反问句型之一——“X不X式”。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研究分析,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1、“X不X式”中的X是否只能是某个动词或形容词?2、进入“X不X式”的X可以有几个音节?3、是否所有的“AB不AB式”都可以缩略成“A不AB式”? 相似文献
9.
10.
高华清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36-37
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视角全面探讨"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就结构而言,"爱V不V"是由"如果爱V就V,如果不爱V就不V"紧缩而成的固定格式;就意义而言,"爱V不V"构式的语义具有多义性,具体包括"选择义"和"否定义"。基于"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分析,在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构式意识,处理语言现象时突出构式义的阐释和挖掘语言结构的深层次规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准确运用汉语的各种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1.
兰宾汉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18(4):44-46
动词、形容词的“A不AB”表达式是近些年受港台用语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它的产生有其合理性。其特点是只适用于动词与形容词,而且不受词的结构的影响;它的使用范围多为口语、文艺语体和大从媒体,科技、政论、公文语体中很少使用。 相似文献
12.
能性述补结构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性的述补结构,将能性述补结构"V不得"和"V不起"作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固定化和语法化的发展历程、肯定形式转化的情况、语义关系(相离、相交和重合)等角度对两种结构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得以发现二者在这三方面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可忽视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01-105
在CCL语料库中检索"V不V"结构,借助黄廖本《现代汉语》8大类动词分类,对检索到的语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发现,有7大类动词的单个动词形式可进入"V不V"结构中,其分布很不均衡;有6类动词性词组可进入该结构并存在形式上的变化;表示判断的动词在"V不V"结构中的分布最广,其次是表示能愿的动词,两者共占该结构总数的约4/5。 相似文献
14.
“不A不B”式短语为数不少,恰当地使用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在具体语境中,“不A不B”式短语主要表示以下两种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然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78-82
网络中常出现如“笑翻(了)”“美翻(了)”“萌翻(了)”等流行语,针对这样“V/A翻(了)”结构的普遍使用,从共时的角度考察“V/A翻(了)”构式的语义类型及用法,进而讨论“V/A翻(了)”构式语法化的过程以及语法化的机制和成因。 相似文献
16.
胡清国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6):99-104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朱冬梅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2,(3):28-33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考察现代汉语“X不X”构式语义的概念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言者运用头脑里“a.‘X吗?不X吗?’;b.‘X还是不X?’”的语言知识,通过省略a疑问句之间的问号、语气词“吗”或者b疑问句里的关联词“还是”,将a和b紧缩为“X不X”构式。(2)“X不X”构式表达的语义为,“发话人”就“言谈内容”通过正反问“X不X”的方式请求受话人的“确认”。根据发话人对言谈内容的确认程度,这一“确认”又可进一步分为“弱确认”“中确认”和“强确认”三个子构式。(3)“X不X”构式的原型语义是“说话人倾向受话人确认X”。“X不X”的构式义是以压缩为手段,通过概念整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相业伟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0-83
"V什么V"构式在表达否定含义时,既可以表达"禁止或劝阻"的语义,也可以表达"不应该这样"的语义。它具有简洁性的特点,表达否定含义时带有斥责语气,主观色彩较强。这些语义、语用特点是因为"V什么V"构式是"V什么"和"什么V"的叠加整合。"V什么V"的认知模式是"V什么"和"什么V"认知模式的叠加整合。 相似文献
19.
"V得C"、"V不C"惯用结构不同于"V得C"、"V不C"结构中的其他临时短语,这些惯用结构意义常常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得来,因此意义上具有准凝固性。这些惯用结构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在语法上存在着不对称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适当运用隐喻理论和语境方面的知识对此类惯用结构的特点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吴泽顺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6):148-150
先秦汉语中“V1而不是V2”是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其变化格式有“动 动”,“动 形”,“形 形”,“名 名”等不同类型;V1与V2之间的意义关系也多种多样,有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等;其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组,可作主语、谓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