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没有背景的教育不能叫作教育。"(夏丏尊)语文教学的背景应是语境。很多语文教师都知道"语境"一词,知道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离不开语境,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恰当地利用语境,致使阅读教学碎片化。如大多数教师都知道理解课文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但也只是在课始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阅读理解过程中却根本不顾及或很少联系之前的介绍,这就是一种语境视野的缺失。如果将教学置于适宜的语境中,学生就能整体、联系地感知语言。且看《赵州桥》一课的两个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当说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时,敷衍了事,只为完成任务而已。有的甚至全篇抄袭范文中的文章,有的东拼西凑,生搬硬套,一提作文,没有一点兴趣。本文就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教材引路,激发兴起教材里面有许多思想性强的故事、诗歌,大多是名著。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结合教材有机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老舍笔下的(林海),以清晰的条理,优美的语句,描绘了祖国大兴安…  相似文献   

3.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文章。课文的时代背景,一般在“预习提示”中或详或略地作了说明。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些背景材料呢?笔者认为,时代背景的运用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课文本身的制约,只有掌握“火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在感情需要调动时用。对感情浓烈的课文,先运用时代背景(注意语言的组织、加工和补充),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与文章进行思  相似文献   

4.
王传慨 《海外英语》2023,(9):100-102
Grammarly作为一款在线写作自动评改系统,弥补了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批改反馈不及时、不清晰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动机,降低教师批改负担,从而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指导。但是Grammarly与其他自动评改系统一样,也存在只关注学生文章中语言表层问题(如语法等问题),缺乏对学生文章内容、逻辑和结构上的反馈。此外,部分学生在使用中反映Grammarly存在“全英文界面导致学生使用困难“”评分不具有参考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写作背景既是文学作品产生的土壤,也是作者赋予作品特定内涵的现实凭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写作背景的教学非常关键,作为解读作者特定情况下的写作意图,挖掘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写作背景往往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体现得不明显,同时,也因为部分教师对写作背景的认识不清晰,结果造成写作背景介绍的诸多教学误区,使得其作用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就简单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写作背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阅读背景是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一般包括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信息、写作时间等,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背景穿插,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有助于保障中学生的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7.
《菩萨蛮 大柏地》是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词。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这首词是歌颂革命战争的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词义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歌颂革命战争、抒发革命豪情的 ,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其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   一、弄清背景 了解内容教师在介绍有关词的基本知识后 ,着重让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对于生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学生来说 ,讲清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尤为重要。新课伊始 ,教师就应在解题时结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在 1933年夏写的…  相似文献   

8.
韩岚 《教学月刊》2002,(4):25-27
鲁迅作品是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许多学生很难领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的原因很可能与不了解写作背景和作品内容背景有关,也可能是太受背景材料的影响。我们假如像教学一般课那样三言两语地处理背景问题,反而有碍理解鲁迅的作品,因为那些作品有的需要特别详尽地介绍产生的前因后果,以使学生领会到批判的现实针对性,有的背景材料忽略不讲,可能更有助于昭显其中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的视野里,时见这样的现象:讲读精美的作品,有的学生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却如身在世外;写作距离较近的对象,文字平淡,干篇一律,写作距离较远的对象,言不由衷,位虚理悻;有的课堂静谧如僻巷,有的课堂喧闹如街市;有时台上一问,堂下百诺,有时台上千呼,堂下不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不进行教学的艺术调节,就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谓教学调节,即运用科学的艺术的理论和方法,纠正偏离甚至离轨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及其过程显示出和谐和生气,从而用最少的可用性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经验调节所谓…  相似文献   

10.
所谓前提预测,就是在阅读文章之前,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进行预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增强我们学好课文的信心,培养我们的创造能力,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下面,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一、根据时代背景进行前提预测有的文章,其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与时代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了解写作背景,就能较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或章法。如《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同之处:两文都揭露了反动派残酷屠杀革命者和进步青年的社会现实,都控诉了反动派的滔天罪行,都表…  相似文献   

11.
一、事例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人情感的载体,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一首乐曲也一定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生活和特定的情感。在中师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因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不了解,或,是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背景材料发掘的不充分,导致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就作品唱作品.从而失去了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这就告诉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还要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于这点,我认为可用以下四种方法。 提供背景,搭桥铺路。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生活的记录。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对有些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不熟悉。我认为,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时代背景,既可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帮助深入理…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虽然从学生到老师对写作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但学生怕写作、不爱写作,一提写作就头疼的现象普遍存在,“为赋新词强说愁”者也不乏其人。究其原因,是大多数教师把写作教学的中心建立在作为客体文章写法的格式规律上,忽视了对写作起决定作用的学生内在情感的培养积累与激发。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是作文教学的无序性。教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教学各行其事,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不少教师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在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有的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出语文教学计划,至于作文教学则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  相似文献   

15.
谈“读”     
“读”也是一种艺术,要把文章读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章的内容不同,体裁不同,读法也不同。就一篇课文来说,也不能一个语调读到底。教师指导得好,让学生自己进行各种读的练习,反复读,反复体会,确实比教师单纯的讲更有得益。但是有的教师往往把读看作纯粹是学生的事,不提任何要求,也不加指导,只喊一个“三——四”,就撒手不管了,如时间还有剩余,就再来一个“三——四”,学生再照样地读。“小和尚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写作学理论观照下的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及思考陈利群现代写作学理论指出,文章、作品是人写的.写作主体(主要指个体的写作主体)的状况直接地决定着写作的状况和文章的状况。写作主体对于写作活动的主导作用的深在根源,在于主体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结构是由...  相似文献   

17.
我这里所提的“主题”不是窦桂梅老师在研究的“主题教学”中的文化主题.而是特指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中心主旨。我们知道《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任何一篇文章,不论其文学性如何。但它肯定在其语言文字之中蕴籍着作者的“情”,即写作的目的性或文章的意旨,要么导人为善,要么识事明理,要么人格感召,要么辨别真伪,要么予人智慧、弃恶扬善。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多数都围绕主题设计教学的,努力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地统一。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但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尤其是主题教学中往往会把文章的意旨即思想教育的惟一化、层面化。实际不论是文章本身思想内涵或是学生的个性体验都会出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与学生作文不同,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所以准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作品意蕴,就需要通盘考虑其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思想状况、际遇心境和时代背景等因素,亦即本文所论及的“背景知识”。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不明白介绍背景知识的意义何在。常常出现如下种种缺憾。  相似文献   

19.
孙开飞 《福建教育》2007,(11):44-44
一位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写法时,引导学生思考:“3.3333……这样的写法比较麻烦,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的写法简单一些呢?”学生的想法丰富多彩,有的说写作3-3,有的说写作3.(3),有的说写作3.3(无限),有的说写作3.3,还有的说3.(无限),等等。面对学生这么多的想法,教师高兴地说:“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不过数学中规定3.3333……一般写成3.3。”学生”啊”声一片。  相似文献   

20.
一、在标题分析中点拨渗透。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一剂“药”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涉及到三类人物。文章正是通过对“药”的描述,刻画出不同类型人物,由此进一步探求医治弱国愚民的良药。可见,从含义深刻、统领全篇的标题点拨入手,可以顺利地进行德育渗透。二、在作者简介中点拨渗透。有些课文,除作品本身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外,其作者的人格人品和人生经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材料,如教学《离骚》,就不能不谈屈原。三、在时代背景介绍中点拨渗透。有些课文的创作背景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它进行点拨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