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07,(19):45-46
甜甜和阿爽是最要好的朋友.从走进中学的那天起,有时甜甜是阿爽的影子,有时阿爽是甜甜的影子,两个女孩整天形影不离.她们都很乖巧,她们也特别胆小.在班里,几乎没人听到过她们大声说话.每天她们悄悄地来,悄悄地去,很少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甜甜和阿爽是最要好的朋友。从走进中学的那天起,有时甜甜是阿爽的影子,有时阿爽是甜甜的影子,两个女孩整天形影不离。她们都很乖巧,也都特别胆小。在班里,几乎没人听到过她们大声说话。每天她们悄悄地来,悄悄地去,很少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男生和女生逗贫嘴,别人都笑弯了腰,她们只是抿着嘴、眯着眼轻轻地笑。班里几个人吵架,有的人脸红脖子粗,有的人摔东西推桌椅,她们这会儿一定是躲得远远的。  相似文献   

3.
甜甜和阿爽是最要好的朋友.从走进中学的那天起,有时甜甜是阿爽的影子,有时阿爽是甜甜的影子,两个女孩整天形影不离.她们都很乖巧,也都特别胆小.在班里,几乎没人听到过她们大声说话.每天她们悄悄地来,悄悄地去,很少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男生和女生逗贫嘴,别人都笑弯了腰,她们只是抿着嘴、眯着眼轻轻地笑.班里几个人吵架,有的人脸红脖子粗,有的人摔东西推桌椅,她们这会儿一定是躲得远远的.  相似文献   

4.
11年前,父母将我送到一所乡村中学读高中。我跟小雯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你拒绝过别人吗?是怎样拒绝的?有些时候是不是有难以启齿的感觉?小编一开始发出这几个问题不是有意“查户口”,只是想启发同学们的记忆,伴着你的记忆,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话题——怎样拒绝别人?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常常面临来自别人的请求和希望,如果我们都能满口应承着说:“是”“当然可以”,那当然最好不过了。但是,你能真正做到有求必应吗?在回答对方的要求时,总免不了要说一个“不”字。而一个“不”字说来轻巧,可在人际交往中就犹如一把无形的“刀”,举起来砍下去重若千斤。  相似文献   

6.
Chooter1 徘徊在心理咨询所门口 在很多同学心目中,夏可可(化名)是一位温柔漂亮的女孩,再加上学习成绩不错,同学们对她的评价都蛮高的。但是,夏可可却觉得自己活得太压抑,以致她在心理咨询所门口徘徊不已,结果被我“带”了进来。  相似文献   

7.
陈洪 《青少年日记》2006,(12):55-56
11月8日 晴 邻居家的亮亮,从小到大家里把他当个“小皇帝”,吃的、穿的、玩的,总是有求必应、概不拒绝,就差没上天去把月亮下来给他了。如此百依百顺、宠爱有加,使得孩子变得任性、自负、骄奢,家长常常为此感到头疼,却又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8.
我们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可以说“不胜感谢”。“不胜”即非常、十分的意思。但有些人将此写成“不甚感谢”,这显然属于错用,这里不仅仅是用错了字,其实应当是对整个词义的理解有偏差。  相似文献   

9.
2007届毕业生新的一轮求职大战已经拉开,一项调查显示,中西部省区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到过性别歧视。对此,用人单位的理由是:“女生毕业后很快就要面临婚嫁和生育问题。尤其是生育期间,企业不仅要给产假,还要保障其工资水平,这无疑增大了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10.
《殽之战》中“不腆敝邑”之“不腆”,中学教材注为“不体面”。此注值得商榷。“腆”是古汉语中意义较为稳定的一个词。《说文》:“腆,多也。”《方言》卷十三:“腆,厚也。”《广  相似文献   

11.
“不”和“无”,是汉语中词性不同但使用时又有相同点的两个实词。拟从根源上对其进行探究,以便更充分地认识它们,更准确地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2.
【热点话题】 一位少年问老者:“我怎样才能成功攀登到梦想的山巅?”老者微微一笑,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叠了只小船放进身旁的河中,小船不喧哗,不急躁,借着水流,一声不响地驶向前方。途中,蝴蝶、鲜花向它骚首弄姿,它不为所动,默默前行……老者说:“人的一生,面对色彩缤纷的世界,诱惑太多。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总怀疑妈妈不爱我,因为对于我的选择、请求、决定……她大都会反对。妈妈送我最多的不是洋娃娃、花裙子和零花钱,而是令我麻木的一个字——不。  相似文献   

14.
来,签收垃圾 最初的时候,25岁的周栗允和所有大学毕业生一样,好不容易从人潮汹涌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在一家百货公司找到了工作。  相似文献   

15.
说“不”     
副词"不"主要表示否定意义,也用于表示非否定意义。宋元以降,"不时"、"不成"、"好不"等短语中"不"意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语汇发展过程中双音结构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词的规律。现代汉语中"不"表示非否定意义的用例已明显减少。"看我不收拾你"、"弄得不巧,还能夺冠呢"等句式中"不"仍然保留非否定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16.
黄正威 《教学随笔》2007,(10):31-31
“动态生成”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可是有些老师理解片面,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什么都跟学生跑,学生说什么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如此一来,教者时时被学生牵住了鼻子,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变成一团散沙,课堂纪律松懈。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结果当然害了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张帆 《少年科学》2009,(6):19-25,48
塑料袋用起来很方便,我们常常想都不想,抓起一个塑料袋就用,用完后就把它一扔了之。但正是这些塑料袋造成了很多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夫伟 《山东教育》2007,(10):14-15
反思当前的儿童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弥漫着过多的不可讨论性和不容置疑性。不可讨论、不容置疑的后果是毫无条件地接受。于是,教师和父母把“说不”这种行为认定为是错误的,不道德的。面对不可讨论和不容置疑,他们教给儿童的是不能说“不”.只能服从相照办。于是.听话和顺从成为了美德,成为判定“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与尺度。如果教育生活里充斥的是“必须”和“不得不”,那么教育营造的无非是一个精神的牢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樊黎明 《甘肃教育》2008,(15):43-43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语文课带来了许多变化,可谓好评如潮,褒之者甚众。但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或因操之过急,或因方法不当,使语文课堂迷失了方向,甚至有陷入“怪圈”的危险。为真正贯彻课改精神,推动新课程改革良性发展,我们要及时而果敢地对怪圈现象说“不”。  相似文献   

20.
梁霞 《小学生时空》2013,(12):22-22
女儿开始说“不”了 最近,无论我让女儿做什么,她总会对我说“不”。面对女儿的任性,不习惯的我总是耐心地对女儿说:“你小时候多乖啊!我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即使我在厨房摘菜,你也会拿一个小板凳来和我一起摘。有一次,我发烧了,你还为我;中了一杯板蓝根。你还记得吗(7”对于我的提问,女儿还是用“不”来回答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