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至今日,甚至在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口语中,“差生”(通常指学习成绩落后者,如果品行也不好,那就是“双差生”了)出现的频度仍然很高,有的学校甚至在年度考核中,专门设有“辅导差生”这一项——甚至每人分配两个名额,按学期与学年考试的成绩,评定辅导“差生”的等第与成绩!我的念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几乎每天回家时,都会说到一些关于“差生”的话题。于是,我特地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说到这个“词”的,她说幼儿园时没有,小学一年级就有了!多么可怕!一些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在教师与同学们的心目中成了“差生”,  相似文献   

2.
在习惯意识里,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被称之为“差生”,如果再加上言行举止不合约定的行为规范,就被称之为“双差生”。笔者曾有这样一个观点,并且现在依然是固执己见:“差生”都是“差师”培养出来的。如果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么庞大的“差生”队伍后面肯定有一支同样庞大的“差师”队伍。当然这里的“差师”包括“差生”的第一任老师——为人父母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说:“问题孩子是问题父母的产物。”且这“问题父母”在制造“问题孩子”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当之大。在此,本文抛开那些“问题父母”不说,单就“差师”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绿领巾”事件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绿领巾”与“差生”的关联度。一些家长、记者认为,“绿领巾”就是学校给孩子的“差生”标记,这是严重的教育歧视,违反了教育规律,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严重,  相似文献   

4.
论“差师”     
“差师”这个词,是我杜撰的。本来,报刊上只有“差生”这个词,我看了每每不顺眼,觉得这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侮辱。俗话说,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老师们看着自己的学生被人说成“差生”,为什么不想想这个道理?2001年12月18日《南京晨报》报道,南京江东中学初二(1)班7名同学因为上课说话,被学校“隔离教育”两个多月,或者关在面包房里,或者窝在会议室里,就是不准回班级上课,致使学生学习退步,身心俱伤。看到这条消息,联想到报纸上一连串有关报道,“差师”这个词不禁一下子就从心里冒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来说,差生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二是“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三是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按照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新课改的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前两类“差生”并不能归属为“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和天赋暂时还没有被发现,可以称之为“假性差生”。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被认定的“差生”是很少的,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被他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差生”。但正是这位“差生”后来成为一名物理专家。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  相似文献   

7.
从教十余年,所教班级中总有“差生”存在。造成“差生”学习不良的因素有许多,这里仅从家庭因素谈起。一、家长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引起了重视,在如何实现孩子学业成绩提高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一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要孩子入了学,学好学孬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学业很少过问,只忙于做生意挣钱,疏于辅导孩子,从而使孩子放松了学习。这些家长由于思想认识的偏颇,起不到“家庭辅导员”的作用,其家教水平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势必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二、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  相似文献   

8.
“差生”一词何时出现,无从考究,但似乎时间并不遥远。虽然现在类似“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逐渐成为人们口头的共识,使得“差生”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但在部分从教者的观念里、嘴巴里,这个词并没有真正消失。  相似文献   

9.
有报道称,据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是有希望的,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对此,北京22中特级教师孙维刚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提出了质疑。孙维刚:千万不能只从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来评判哪个学生就是差生。人总是会变的,学生的可塑性更强,即使目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要给他们克服自己缺点的机会,不能把他们简单地归到差生中就完事了。弄这么个评价,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0.
“差生”辩     
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人们已习惯于用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那些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就被称为“差生”。岂不知,这种衡量方法使得许多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潜能而未被发现和引导的孩子被划入了“差生”之列,使得这些人的自尊心大大受挫,有的甚至自暴自弃,辍学流向社会,步入歧途。在学校,差生往往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常常受到“藏在幕后”的冷遇,他们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常被遗忘,坐冷板凳,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甚至在争名夺优的检查或竞赛中,从花名册上暂时消失。更有甚者,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让他们提前毕业,打发回家。由…  相似文献   

11.
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校环境对学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在思想道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方面比不上同龄人,于是有些教师就给他们戴上了“差生”的帽子,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放弃教育。其实这些“差生”,只是在学习这方而落后,而且上小学的孩子正处于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好生”自然深得教师喜爱,“差生”则常被边缘化.教师大多依据作业与分数,对“差生”表达一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焦虑与批评,却没有深入“差生”的内心世界中去考察.其实,“差生”更需要教师的深度关怀,教师对待“差生”的言行尤其要小心谨慎.刚刚结束的教育实习中的一次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些疏忽、差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次小测验甚至考试成绩不理想也是难免的。家长切不可据此轻易认为孩子是“差生”,从而使孩子丧失信心。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差生”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孩子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接受能力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及教育失误的客观原因。对此,家长必须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特别是对入学不  相似文献   

14.
王振立 《成才之路》2009,(16):82-82
“学而优则壮”的观念在国人心目中可谓根深蒂固。正是基于此,低分的学生往往被默认为“差生”,他们在学校和家庭被批评包围着,失去自尊,失去自信。而“差生”一旦失去自信,他们的创造性、进取心,也会随之消失,就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差生”。所以,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抓住“差生”的心里,帮他们找回自信心。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潜能生”,用以取代长期以来对“差生”的称谓。意思是说,这些学生也许在学科成绩上不太好,但在其他方面有诸多潜能未被开发和挖掘,需要教师和家长花更多的精力,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引爆这些学生潜能的最佳点,打开学生最易开启的那扇窗户,让这些原来的“差生”展示从来没有发掘出来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快乐,产生不断追求成功的动力。改称“潜能生”,是对功利教育告别的开始,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绽放出来的美丽之花。“差生”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以学习成绩的惟一标准去衡量丰富多彩的学生,轻率地将孩子一…  相似文献   

16.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17.
据全国少工委统计,在中国现有的3亿学生当中,被全国各类学校划入“差生”行列的就有5000多万,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总人口。如果这部分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和训练,不能掌握一定的技能,将会对社会形成压力,造成资源浪费。这对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数以千万计的家庭以及这些孩子的前途来说,都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差生”现象值得教育者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捷尔任斯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谁就无法教育他们。”“差生”更需要爱。所谓“差生”,是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个性及性格差异诸因素的制约,使得一部分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道德观念、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如何转变“差生”呢?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差生经受了过多的挫折、失败和痛苦。他们不再需要批评、指责、埋怨,他们需要的是关心、理解和爱护。”因此,我们应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的原则,注意根据“差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实施教育。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实验小学的40个“好孩子”日前在公开课上尽兴表演,赢得福州市五区八县各小学老师的一致好评。但令人痛心的是,该班另外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却被老师留在班上做作业。据称,这是因该校老师担心“差生”坏事,为保全学校和班级的荣誉不得已而为之的。我就有些不明白,这是一堂什么样的公开课?怎么“差生”就一定会坏事呢?学校和班级的荣誉就真的有那么的重要?难道公开课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或来宾观摩的“作秀”?或许我的问号有些太多,或许我是有些不入时,或许我似井底之蛙。一堂没有让所谓的“差生”去上的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