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追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及其剥削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的主体。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归宿必然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合理肯定。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上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1.如何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①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②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全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和维护主体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积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客观真理性和价值的合理性。其客观真理性表现在它与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脉相承.更表现在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其价值合理性体现在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6.
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与效用,也就是客体以其某属性能够满足主体一定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它对于保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人权有很大意义与效用。社会主义制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权有着本质的一致性。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初步显示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和发展人权的重要价值。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目标之一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国人民的人权。我们当前要加大保护和发展人权的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切实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享有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坚持群众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提出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了群众史观.只有科学认识以人为本和群众史观的内在统一性和高度一致性,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以人为本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增强贯彻和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人民观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以及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等观点。这一系列伟大的思想观点。对于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这一切,无疑都是对毛泽东人民观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性进行了新的思考,并对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性进行了新的概括,具体概括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二是正确处理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同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三是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地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从而凸显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就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根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发展过程,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合规律性、合价值性和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的发展逻辑,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实践主体、评价主体和共享主体.新时代,调动人民群众的创新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坚持、运用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社会实践的核心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三位一体”的根本原则和与其内在的一致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以及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对于我们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刘奎林 《成才之路》2012,(35):I0005-I0005
第三十五讲现代思维方式与科学发展观(一)现代思维方式和科学发展观是紧密联系的。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实现由传统思维方式到现代思维方式的转换。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4.
钱雪梅 《时代教育》2007,(7Z):154-154
坚持科学发展观,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倡导的主流价值,共产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便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即人人得以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最终体现,这一点从以人为本理念提出的背景和过程、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涵义、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等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根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高度概括了它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涉及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涉及当前和今后发展、当代和世代永续发展,涉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外之间发展等各个方面。在科学发展观内容的各个方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根本原则,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依据究竟何在呢?在于历史的创造者是人。认识到这一点,把它作为观察社会历史的一个根本原则,我们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具体而言,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118页)这充分说明,只有...  相似文献   

17.
我党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现必须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8.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将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自觉,彰显出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平等主体地位的价值内涵,也必将在当前利益分配调整、和谐社会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巨大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们党所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的具体表述与表现形式不是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而丰富与发展的。究其实质,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就是契合历史使命、贴近时代主题的群众路线。鉴于人民群众生存所需物质生活资料得以基本保障的现实,以人为本将群众路线的主体从人民群众拓展至全人类,并将终极价值目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出于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不科学发展观的矫正,以人为本将为了人民群众的方式指认为科学发展;为了切实地推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倡导践行人民共享理念。正是在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实践中,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得以不断推进。由此,以人为本实现了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同时人民群众也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直接行使社会主义公共权力;与执政党的“意志转换”的间接执政方式不同,“意志委托”模式是人民执掌国家权力的主要方式,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执政实践的终极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执政实践的直接主体,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主义执政实践的客体、或是把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等同为同一执政主体,混淆两种不同的执政方式的特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