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历史变迁中。“大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与特点,同时也就孕育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富有特色的朴茂粗犷的“大洼文化”。置于燕赵文化圈内的大洼文化深受燕赵之风熏染,形成与燕赵文化内核同质同构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鲜明的体现着燕赵风骨。独特的“大洼文化”是“大洼文学”形成的生活源泉,“大洼文化”滋养了作家们的诗性品格。“大洼文学”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继“荷花淀派”文学和“大运河文学”之后,沦州文学板块乃至整个河北文学板块中的重要一支。随着黄骅经济的发展,作家作品的不断成熟,“大洼文学”在逐步走向繁盛。  相似文献   

2.
余家驹是我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著名诗人之一,又是余氏彝族文学家族的开山诗人。其汉语传统诗歌主要分为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民生疾苦诗五类。诗歌既有黔西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情风貌的再现,也有诗人沧桑的人生历练之后所固有的那种对宇宙、社会、历史、人生的独特认知,饱含诗人至真至诚的情感,融汇了诗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余家驹诗歌意象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儒道相容,佛禅生趣;随情入诗,率性而作;巧用典故,意蕴深幽。余家驹诗歌在西南地区乃至国内更大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被写进中国当代较有影响的两部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3.
余家驹是我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著名诗人之一,又是余氏彝族文学家族的开山诗人。其汉语传统诗歌主要分为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民生疾苦诗五类。诗歌既有黔西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情风貌的再现,也有诗人沧桑的人生历练之后所固有的那种对宇宙、社会、历史、人生的独特认知,饱含诗人至真至诚的情感,融汇了诗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余家驹诗歌意象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儒道相容,佛禅生趣;随情入诗,率性而作;巧用典故,意蕴深幽。余家驹诗歌在西南地区乃至国内更大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被写进中国当代较有影响的两部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4.
杨立元延续了对地域文学的关注,提出了“滦河诗群”这个诗歌地理概念,以宏阔的学术眼光论述了该诗群的历史源流,并归纳总结了其总体的诗歌风格和美学特征。杨立元细致地研究了47位当代诗人,这些诗人专论是河北诗歌研究的重要成果。杨立元的滦河诗群研究以诗歌地理学作为理论基点,对诗人用诗歌地理批评的方法进行了审美和历史的双重观照,丰富了诗歌的“地方性知识”,也深入地契入了诗歌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大名诗歌包括隶籍大名的诗人及仕宦、游历于此的诗人的诗作,其中以仕宦、游历诗人为主.那些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诗人一方面繁荣了本地诗坛,有效地参与了宋型诗的建构;另一方面在诗歌中还有对地域文化的体认与表现,他们之间的诗歌唱和,尤其是异地寄赠传播了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6.
张九龄的岭南诗歌主要从三个方面书写岭南地域文化:描绘岭南壮美的山水景色,吟咏岭南珍奇的动植物,展示岭南独特的乡土风情。在岭南大好山河和独特人文的激荡下,诗人和岭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以诗歌为载体,在其岭南诗歌的地域文化书写中寄托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怀人之感、仕途之思和归隐之情,为岭南地域文化增添了一份人文魅力,对构筑岭南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时代极具重要性的诗人之一柏铭久,其诗歌文本愈益受到重视。组诗《大辽河》作为诗人的精神文本,倾注了诗人饱满的诗情和历史的张力。其短诗有着诗人对自然和河川的亲近,有着浓郁的地域情怀和生命感知,有着诗歌充沛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8.
2014年3月1日《诗刊》社将年度诗歌奖颁给了云南诗人雷平阳的组诗《诗无邪》。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是当下最具活力的诗人之一。终评评委吴思敬、张清华等认为,“雷平阳的诗歌沉着坚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源流和独特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9.
"临沂诗群"诗人子敬的诗歌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溯与重现、对个体与城市生存隔阂与龃龉的体察和表达、对地域文化精神与现代人生存关系的反思与呈现,以独特的地域书写传达了诗人居于故土的生命孤独体验和渴望修复生命困境、建构理想精神之乡的情感诉求,在当代诗坛以身在故土却如心处"异乡"的独特体验,呈现出特有的地域书写魅力。  相似文献   

10.
甘肃是西部文学生成的重镇,甘肃的诗歌不仅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带一路"上的文学风景线。尤其是扎西才让诗集《大夏河畔》获得"海子诗歌主奖"之后,引起了读书界对甘肃诗歌的青睐。扎西才让、刚杰·索木东、离离、唐亚琼这四位诗人是甘肃典型的"70后"诗人。在新时代里,他们的诗歌呈现出了西部诗歌的独特意蕴与抒情方式:扎西才让的神性表达,刚杰·索木东的"根"文化情结,离离的西部女性性情,唐亚琼的西部都市写真等都无疑凸显了西部诗歌在"丝绸文化"地带的发展与路向。对此的阐释论述,必将见证历史、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导向。  相似文献   

11.
王维和华兹华斯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的诗都以歌颂自然之美而闻名于世,他们都热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生活经历上有颇多相似之处。而细观其诗,我们会发现在相似的自然美景之下,却包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显示出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历史传统与诗人活动的地域空间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和叠合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学史上,盛唐诗人的生活态度是比较独特的,这是一群既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远大政治目标的理想型诗人,又是一群有着深深生存忧患的苦闷型诗人,在他们的生平经历和诗歌主题中,生存忧患表现得相当普遍,这种忧患感来自于诗人理想的幻灭,情感的失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外在的“反实现”因素及诗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通过对保罗·策兰诗歌的分析,认为策兰的诗,有着它自己的“词根”。他的诗从他的全部生活中生长起来。他的诗,是“经验”的产物,是生命的结晶,也是他作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穿过苦难历史的语言见证。正因为如此,策兰的诗获得了它的真实可靠性。认同策兰这样的诗人,更因为他们一直在面对内心、面对他们灵魂内部的那些问题。在策兰那里体现了一个诗人与语言相依为命的关系,并且指出,高度的独创性,或“独一无二性”,是一个判断诗歌和诗人的不可或缺的尺度。写作的难度关涉到对内心的发掘和忠实,关涉到朝向语言的纯粹和绝对性的努力,关涉到一种“不可能的可能”。策兰的诗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就在于它既是对难度的某种克服,又是对难度的保持。有难度和没有难度,这会永远是一个尺度,它会把一个真正的诗人与那些充斥的冒牌货彻底分开。  相似文献   

16.
元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诗歌不仅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学界较为系统地对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的考证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人从多个理论角度认识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作、蒙汉诗歌关系,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使得蒙古族诗人及其作品、蒙汉诗歌关系的研究展示出新的面貌,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业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山水自然,诗人悲遇的寄托之所。中国古代很多诗人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寄情自然山水,以山水为诗,以自然物象抒情,赋予了山水自然丰厚的人文色彩。山水自然以其特有的丽质影响着诗人的生活、意志,化解着诗人心中的悲苦。所以山水自然在古人的诗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渔父”意象来抒写文人心曲的诗词很多。这些“渔父”都是诗人自我形象和人格的写照。诗人们通过放浪江湖、临渊垂钓的“渔父”,唱出了对高洁人格和自由人生理想的追求,创造出了一种闲适幽雅的审美人生意境,从而为中华文明保持了一份圣洁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以北方游牧文化为主体文化的金代,其诗派的发展与嬗变各具特点。金初的"借才异代派",主要由一些身处异国的"望乡诗人"所组成,浓厚的"南恋"情结,构成了其诗歌最为明显的特点。崛起于金中期的"国朝诗派",为金代文学的真正代表者,其诗歌的风骨与气派,大都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特征。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末丧乱诗派",目睹了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因之跳动于他们诗歌中的脉搏,几乎都与这一历史事实密切相关。而其"丧乱诗",则可与杜甫"三吏"、"三别"等"诗史"之作媲美。  相似文献   

20.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