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制备对乙酰氧基苯甲酸的方法。合成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PHB(对羟基苯甲酸)共聚酯动力学过程分析表明,先酸解和酯交换反应,而后才进行脱醋酸的缩聚反应,升高温度和加入催化剂加速缩聚反应和提高分子量。应用DSC、TBA毛细管粘度计等对共聚酯的玻璃化温度、熔点、熔体粘度等进行了考察,说明PHB量高于35%摩尔时具有热致液晶性。从消光温度、不熔的刚性链长度及PET与PPHB不能进行酯交换反应3个方面,讨论了热致液晶的条件和物理交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连杆涨断加工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连杆大端分离精密加工技术,具有传统加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已经成为国外发动机生产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在认真分析、比较传统工艺和涨断工艺基础上,阐述了涨断加工的原理和特点,对扩力比和影响涨断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借助流行的工程分析软件ProE,完成了连杆的建模和涨断加工的有限元分析,针对楔形和矩形涨断裂解槽在不同形状参数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证明,通过优化裂解槽的结构尺寸可有效改善涨断加工的质量,为下一步优化涨断加工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耐磨聚酯强力输送带具有带体弹性好,耐磨损。成槽性好,层间粘合力大,屈挠性优异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运用于输送粉状、粒状和块状无腐蚀性物料,如煤、砂、石等。适用于中、长距离输送较高载量,高速条件下输送物料,能给用户带来使用方便、节约能源等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聚醚硅油消泡剂的合成工艺及复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概述了改性聚醚硅油消泡剂的种类和特性的基础上,综合介绍了聚醚改性有机硅消泡剂合成工艺条件及其乳液复合消泡剂复配过程主要成分选择的一般规律和技巧,并对聚醚改性有机硅复合消泡剂的消泡机理、失活原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在Na2O-CaO-B2O3-Al2O3-H2O-R体系中(R代表有机胺),应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两种具有新的骨架结构的微孔硼铝酸盐分子筛,结构中硼与氧配位的基本结构单元为平面三角形(三配位)和(四配位)。吸附性能的测定表明这类微孔材料的孔径大小在0.5-0.6nm之间。  相似文献   

6.
研究热反应型水性聚氨酯整理剂的合成方法及反应条件,讨论该整理剂对相关织物的整理效果,从而改变水性聚氨酯的分子结构组成以优化整理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枝状PBS基脂肪族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聚丁二酸1,2丙二醇酯P(BS-co-1,2-PS),并用土壤培养液法对P(BS-co-1,2-PS)及PBS进行降解,用X射线衍射对材料的结晶度进行了测定,通过失重率的变化和表面形貌观察对降解程度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结晶度的变化顺序为PBSP(BS-co-1,2-PS)-10%P(BS-co-1,2-P S)-20%P(BS-co-1,2-P S)-30%,降解性能的变化顺序为P(BS-co-1,2-P S)-30%P(BS-co-1,2-PS)-20%P(BS-co-1,2-PS)-10%PBS,由此得出,随着1,2丙二醇添加量的增大,P(BS-co-1,2-PS)共聚酯主链结构对称性降低,结晶性能减弱,结晶度减小,降解性能增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月桂酸与二乙醇胺为原料(n(月桂酸):n(二乙醇胺)=1:2)合成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醇酰胺.通过GC-MS检测月桂酸二乙醇酰胺在反应体系中的百分含量,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质量分数的影响,分析了反应过程中体系的折光率的变化,对反应产物进行性能测试,并将其和国家标准GB/T15046—94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常压下合成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170~180℃,反应时间2~3h,所得产品性能符合GB/T15046—94,考察体系折光率可以判定反应大致进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共聚物P(MPEGMA/AA)中单体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分子量550)、丙烯酸(AA)摩尔配比对阻垢分散性能的影响,并用X衍射(XRD)和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碳酸钙垢晶型变化.结果表明,当共聚物中MPEGMA摩尔含量为1%~5%,共聚物具有较好的阻垢分散性能;ρCa^2+为625mg/L,ρhco3^-为600mg/L,阻垢剂用量20mg/L时,阻碳酸钙率达70%以上;阻垢剂用量为5mg/L,阻磷酸钙率达80%以上,分散氧化铁上层清液最小透光率为62%.阻垢剂的侧链聚醚对碳酸钙垢具有晶格扭曲和分散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并加入稳定剂,使产品的储存稳定性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获得了制备性能优异的耐深冲聚酯树脂的工艺条件。将该树脂与苯代氨基树脂、钛白粉以颜基比0.7:1进行配制,经研磨机研磨后,加入溶剂,可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耐深冲聚酯涂料。  相似文献   

12.
以无定形二氧化硅为起始原料,与乙二醇、氢氧化钾反应,生成高反应活性的五配位硅钾化合物,以此为原料与含活泼氯的2-氯乙醇反应,制备出双羟基四配位硅单体。然后用该单体与马来酸酐(MA)、1-2丙二醇反应制备出线性不饱和聚酯的预聚体,再与苯乙烯进行自由基聚合得到共聚物,并对所合成的共聚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红外光谱表明,3 377 cm-1是端O—H的振动吸收峰,3 128 cm-1是C—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 728 cm-1是C=O的振动吸收峰,1 067cm-1是Si—O—C的振动吸收峰,866 cm-1是Si—O—C的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热重分析表明,由于硅的引入,配位硅改性树脂耐热性比未改性树脂提高了近20℃左右;配位硅改性树脂的洛氏硬度比未改性树脂提高了1.5倍;改性后树脂的吸水率比未改性树脂低50%左右。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应用纳米氢化物制备高分子聚醚的方法,同时测定了试制聚醚的性能.考察了起始剂、引发剂、聚合单体配比和反应时间温度等条件对高分子聚醚的性质影响,得到抗老化性、溶解性、逆溶性、淬火冷却性能、增粘性都十分优秀的高分子聚醚.  相似文献   

14.
用原料A、B、C在104-107℃下引发聚合生成阻垢剂A—B—C;以A、B为原料在上述条件下合成A—B。在含Ca^2 、HCO3^-均为250mg/L的水质条件下,用EDTA法评定其阻垢率。同时就原料的不同配比、共聚物的浓度、复配性能及温度等对阻垢率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可聚合稀土配合物Eu(AA)3phen·H2O(EuX),在偶氮二异丁腈(AIBN)的引发下与苯乙烯(St)聚合得到了发光强度高的稀土高分子聚合物(EuXCOS).对聚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证明配合物和高分子发生了聚合,而不是简单的掺杂.热性能分析发现,与PS相比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增加.荧光分析得出,在相同Eu^3+含量的情况下,EuX-co-St〉EuX,但是随Eu^3+浓度的增大出现荧光猝灭现象.共聚物特殊的构象是高荧光强度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6.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类为单体,合成两类六个系列的共聚水凝胶(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酯I MA、I EA、I BA和丙烯酸/丙烯酸酯ⅡMA、ⅡEA、ⅡBA).考察了含有不同疏水链段的丙烯酸酯组分对两类共聚水凝胶温度及pH敏感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三个系列的水凝胶,随着共聚物中酯单元含量的增加,其水凝胶的温敏性逐渐下降并消失, 同时该系列水凝胶结构中烷烃链疏水性的差异对其温敏性的影响较明显.而丙烯酸酯组分的含量对于丙烯酸类三个系列水凝胶的pH敏感性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当酯的含量达50%时水凝胶仍显示出较明显的pH敏感性,且该系列水凝胶结构中烷烃链疏水性的差异对其pH敏感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利用FeSO4和H2O2体系作引发剂,致使芋艿细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探讨了温度、时间、H2O2浓度、丙烯四胺浓度对接枝共聚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接枝共聚物作为高分子絮凝剂,对硅藻土悬浊液、洗煤废水、酒糟离心液的絮凝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苯乙烯 (STY)、马来酐 (M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 (HPMA)共聚 ,然后磺化来合成磺化STY/MA/HPMA共聚物 ,并对其阻垢性能进行了测定 当该阻垢剂浓度为 2 0mg·L-1、pH =8、温度为 5 4℃、 [Ca2 + ]=6 7 88mg·L-1时 ,阻垢率达 85 %  相似文献   

19.
以烯丙醇聚醚与七甲基三硅氧烷为原料,用氯铂酸作催化剂,成功合成三硅氧烷聚醚改性表面活性剂.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其表面活性与流变性能.结果表明,三硅氧烷聚醚改性物的CMC(临界胶束浓度)为84.0mg/L,此时表面张力为20.9mN/m.  相似文献   

20.
在水溶液中将胶原大分子吸附于氧化铝纳米粒子表面,通过自由基引发的接枝共聚反应在胶原大分子上接枝聚丙烯酸丁酯支链制备了胶原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氧化铝核壳型复合纳米粒子.确定了胶原大分子在氧化铝粒子表面的最佳吸附量以及探讨了接枝反应时间对接枝率、复合粒子的壳层厚度及红外发射率(8~14μm)的影响.结果显示,接枝反应时间在12—20h时,复合纳米粒子的壳层为厚度小于15nm的胶原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层;聚丙烯酸丁酯支链的接枝率为3.7%左右时,复合纳米粒子在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中分散良好;胶原吸附量为3.01g/100gA l2O3时,胶原氧化铝复合物的红外发射率下降程度最大,相应的复合纳米粒子的红外发射率最低可至0.527.胶原大分子与氧化铝纳米粒子的界面相互作用导致了复合纳米粒子红外发射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