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燧的散文稿,为文主张文道合一,宗法韩愈,以绍秦汉,论文主张气说,他的散文创作风格雄放,语言古雅深邃,叙事简约,代表了元代前期北方散文发展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
姚燧作为元代著名的散文大家,为文主张文道合一,宗法韩愈,以绍秦汉,论文主张文气说,他的散文创作风格刚劲雄放,语言古雅深邃,叙事简约,代表了元代前期北方散文发展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姚燧(1239—1314),字端甫,号牧庵,元代洛阳人,《元史》本传:“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可知十八岁以前,他一直跟伯父枢居于苏门(今河南辉县),所以,姚燧的语音当为元代中州的“正音”。燧生前不以诗特出,其文刚称雄一时;后期位尊官显,文名更炽。元人吴善《牧庵集序》中言:“即我朝国初,最号多贤而文  相似文献   

4.
姚燧文章具有"正中见奇"的艺术特色,而最能体现其散文作品的艺术价值当属"奇"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语词之奇"和"语意之奇"。除了在语词和语意上的奇特之外,姚燧散文中"奇"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善于使用象征手法,善于用典,善于对比。姚燧注重对"奇"的审美倾向的追求,不仅没有削弱其作品中"正"的思想,而且更为突出了其散文中的儒家正统观念,使其散文在给人一种惊奇之感的同时,意蕴更为深邃。  相似文献   

5.
元初姚枢家族在理学、政事、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姚氏原籍营州柳城这一北方各民族混居之地,对民族政权认同感强,容易接受蒙古政权。迁居洛阳后姚氏逐步转变为文化世家,姚枢与姚燧积极学习、传播理学,姚枢推行汉法,政绩卓著。姚氏还在诗文词及散曲等方面成就突出。姚氏的崛起与民族政权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正在读一本《元人小令集》,突然对我母亲说:“你听这首小曲儿写得真好:‘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母亲也说好。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元朝人写的散曲小令《越调·凭栏人》,作者是姚燧。这首曲词的内容太简单了,无非是—位妇女,丈夫出外很久不归,她又想他又恨他。秋天到了,又怕他在外面寒冷,所以这冬衣是寄也难,不寄也难。最终我想还是寄的。这种闺中思夫的题材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  相似文献   

7.
富锦 《教育艺术》2010,(5):30-31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代词人姚燧的这首《寄征衣》,把妻子对身处远方丈夫的两难抉择心境写得凄婉动人。这位少妇哪里知晓,像这样处于两难困惑而痛苦揪心的何止是她一个人!它是古今中外社会时时处处发生  相似文献   

8.
石榴子落颜回齿, 茜茜(h仓nd八n)花含月女姿。 不知张敞画眉时。 甚意思, 妾点了那些儿。[中吕]阳春曲@姚燧!元~~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上,一位名叫吉祥的同学玩手机被我"逮"到了。也许是玩得太投入了,以致我走到他身边他也没能觉察到。手机拿到我手上,我却为难了。为什么呢?还给他吧,他可能又会玩。不给他吧,他那样心神不宁,肯定无法认真听课。交给他们班主任,又觉得我这个科任老师没能耐。我犹豫了一下,随即一首姚燧的散曲呈现在我脑海里。【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我于是把这首散曲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也随之  相似文献   

10.
元初文坛占据主流的是以北方文士姚燧为代表的汪洋恣肆、雄浑刚健的文风;元仁宗延祜之后,袁桷的散文地位上升,其平易自然、含蓄清丽的风格成为主流。这种风格为南方文士虞集、欧阳玄等人继承并有所发扬,在元代散文中影响深广。  相似文献   

11.
元代河南籍诗文作家群星灿烂,最著名者为许衡、王恽、姚燧、马祖常、许有壬、孛术鲁翀等六家。兹以许衡、孛术鲁翀、马祖常三先生及其文集为研究对象,分别叙其行实,评其价值,考镜其版本源流,以解决些三家的基础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必要条件的二难推理和回溯推理高玉楼传统逻辑的二难推理,其结构形式被定为:大前提是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小前提是一个二肢选言判断.结论或者是直言判断,或者是选言判断。如:元朝作家姚燧写的一首曲子:“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守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  相似文献   

13.
元代北方游牧民族入统中原,传统的儒家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以姚枢、许衡、姚燧、孛术鲁翀、王恽、马祖常等为代表的中原士人在社会动荡、文化衰微的背景下,慨然以道自任,传承儒学,推行"汉法",治理地方,教化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4.
冯子振被收在《全元散曲》中的小令仅四十四首,这显然只是他全部散曲作品中的一部分。王国维《录曲余谈》说:“元初名公,喜作小令、套数,如刘仲晦秉忠、杜善夫仁杰、杨正卿果、姚牧庵燧、卢疏斋挚、冯海粟子振、贯酸斋小云石海涯等,皆称擅长,然不作杂剧……”可见子振在元初散曲中的地位,属于“名公”之一;又可见他的散曲除小令外,定还作了套数,其数量一定是可观的。只是没有作杂剧。然而,仅从这四十四首小令中,人们不难看到他的思想情趣以及他在散曲创作中的成就。特别值得  相似文献   

15.
金元之际文坛领袖元好问所提出的"诚"本说,在当时有相对较高的理论价值.而随着理学影响在北方的逐步扩大,代表性文论家如许衡、郝经、姚燧等所持的"理"本说,成为蒙元初期更具影响力的观点.然而,两相比较,"诚"本说却比"理"本说更符合文学规律.  相似文献   

16.
活的生物课     
<正>他认为,按老办法教书不行,要教学做合一才对……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好友,他应聘担任了晓庄学校的生物指导员。当姚文采第一次去上课时,就碰了一个大钉子。陶行知见他抱着一大堆书,就问他:"文采,你是来上课吗?"姚文采兴冲冲地回答:"是呀!"  相似文献   

17.
黄艳萍 《家教指南》2016,(1):116-122
烽燧是边境候望系统中的基层军事组织。据我们统计《肩水金关汉简》1至3卷中不重复的燧名至少有161个(未包括残损严重的燧名),实际的烽燧数量应超过此数字。可见汉时金关地区烽燧组织十分庞大,彰显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根据简牍出土地点的相对集中性、简牍内容的提示性和相关性来判断各燧所属候官,再依据候官辖燧数量的差别来判断其规模及战略地位;同时,在陈梦家燧简表《第十表》的260个燧名和这批金关简161个燧名基础上,归纳烽燧的命名习惯,揭示汉时庞大烽燧系统中"燧"的命名规则。  相似文献   

18.
姚栖霞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进行诗歌创作,且成就斐然、迥异庸流,是清初闺秀一特例。姚栖霞作诗重创新,能言前人未经言;诗意、诗境凄清顽艳、情真意切,如猿啼鹤唳,令人不堪卒读,从诗的字里行间可见出女诗人生存状态之艰难和创作状态之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19.
姚 明 1980 年 9 月 12 日 出 生 在 当 时 著 名 的 以 篮 球 为 职 业 的“ 亚 洲 第 一 夫 妻 ”家 里 。第 一 夫 妻 指 的 是 身 高 :父 亲 姚 志 源 身 高 2.08米 ,母 亲 方 凤 娣 身 高 1.88 米 。 但 如 果 说 姚 明 的 成 功 都 得 益 于 身 高 ,得 益 于 父 母 的 职 业 遗 传 ,那 就 错 了 。 其 实 姚 明 小 时 候 对 篮 球 并 不 喜欢 ,更 谈 不 上 出 色 ,是 父 母 对 姚 明 既 顺 其 自 然 又 积 极 引 导 ,不 急 于 求成 ,不 拔 苗 助 长 ,尊 重 他 的 职 业 选 择 ,对 他 进 行 一 系 列 的 科 学 培 养 ,才 让 这 颗 体 …  相似文献   

20.
初识朝阳农校是在年初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座谈会上,该校校长姚普林的发言让记者至今记忆犹新。他认为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首先是校领导理念的更新,要学习海尔企业的精神:永远不要埋怨市场,永远不要埋怨顾客。其次是教师的理念,这包括怎样认识现在的学生,怎样对待现在的学生;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成人“、要树立“不成才也得成人“的思想,学校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记者采访姚校长后,不仅为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