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蒙元时期,纺织面料丰富多彩。西亚的优质毛料和纳石失,中原的丝织品、北方的上等裘皮等,汇集于宫廷和贵族中,而这些服饰材料就成为著名质孙服的制作材料。《元史》对质孙服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天子质孙和百官质孙共有49款面料、色彩、装饰。质孙服的面料按材质可分成丝织品、毛织品和裘皮制品三大类,它们代表了元代服饰材料的精华和纺织技术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制度性因素可以导致集群发展的分化,辽宁丹东与盖州的柞蚕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印证了这一点。针对辽宁柞蚕纺织产业集群分布的地区优势,建议整合资源,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延伸柞蚕纺织产业链条;借力桑蚕丝织品销售网络和渠道;展开国际间技术合作,以便节约集群企业交易成本,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素有“丝绸之国”之称。古代文献中丝织品的名称繁丰,正确了解和掌握其含义,有助于学好古汉语中有关描写丝织品服饰的文章。帛:bó古代丝织物的总称,汉代又称为缯。绸:chóu 古代汉语的“绸”不当“绸缎”讲,本写作“紬”,现写为“绸”,是抽引粗茧线纺织而成的。缎:duàn 经线和纬线不连续相交而形成所谓浮线的丝织品。有花缎、素缎之分。  相似文献   

4.
从产地分布、地域分布、拓展态势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等方面,就唐代西南地区的丝织品、布匹、茶叶、矿物、药材、纸、水果、编织品及其它土特产的地域分布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的葡萄和葡萄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前代相比,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产地继续扩展,葡萄和葡萄酒对经济化的影响也明显扩大。它们不仅是较为重要的宴请、赠送、上贡物品,也是为一种重要的实物税和商品。既是诗词歌赋、雕塑绘画的重要素材,铜镜、金银器、丝织品的重要纹样,而且在宗教图案中也有体现。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从葡萄种植和酿造产地、技术及其在经济社会化中的地位来看,仍然是一个继续发展的时期,而不是一个停滞或萎缩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汉代河北纺织业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种植桑麻、养蚕缫丝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具有发展纺织业的良好条件。两汉时期,河北是我国纺织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西汉末年,河北劳动人民在长期积累的纺织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提花机。钜鹿、清河以北的赵郡、中山和常山等处是东汉河北丝织业集中的地区。在河北汉代墓葬中发现了不少丝织品实物,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高超技术水平。东汉时,河北的麻织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丝绸,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特色产品,它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山东。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丝织品产地,凭借接近日本和朝鲜的优越地理位置,山东丝绸成为联系东亚交流的纽带。本文通过一些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来凸显山东丝绸在东亚各国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校原是隶属于市纺织公司的一所普通中学,1980年开办了一个纺织职业班,第二年扩大招生,正式改名为“合肥纺织职业中学”。十年来我校先后招收学生2998人,已毕业了7届。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丝织品的原产地,公元纪年前,蚕桑丝织业已有较大发展并向外流传。秦汉之际,中原蚕桑业和丝织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以丝织品为中心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亚欧大陆东端的秦汉王朝和西方的罗马帝国通过陆路和海路丝织品贸易逐步建立起联系。中国丝织品源源不断进入古罗马市场,并为古罗马社会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卢巧琴 《学语文》2004,(6):46-46
我国古代用于文字载体的材料有许多种,如甲骨、青铜、竹木简牍、帛等。其中简帛的使用时间最长。简指的是竹简和木简,帛指的是绢帛缯绸等丝织品。书于简帛的文字涉及面广泛,为当时社会通用文字的代表,又由于丝织品价格贵,竹子相对便宜,南方又多竹,竹简在南方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1.
唐代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事业已很发达,给生活于此的李皋留下了深刻印象。李皋后来在荆南娴熟地修堤造田,架桥凿井,就得益于下游的生活阅历。而李皋在襄阳发明创造车船,是长江中游造船业、水利灌溉事业长期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黑河均水制度产生于清雍正(1723~1735年)初年,其目的是为了调节黑河上流对下流农业用水的挤占;黑河调水计划出台于2000年,它的出台取代了黑河均水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调节黑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用水的挤占。均水制度和调水计划是黑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分界点,黑河均水制度的产生使得黑河流域传统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受到了严重挑战,黑河调水计划的出台则为外延式发展道路彻底划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讨论商代长江中游地区铜矿的开发问题。从中国铜矿资源的分布特征入手,确认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著名的铜矿带,又根据考古资料确定早在商代这里已开始铜矿的开采,而且殷人南下与这里的铜矿有关。在讨论其开采技术的基础上,认为所开采的红铜资源坏仅为商王朝大量铸造青铜器提供了物质保证,也促进了当地青铜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是长江下游青帮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江下游传统的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更进一步加剧了本已复杂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是由于伴随着长江下游社会的动荡,清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日趋弱化。长江下游的青帮不同于红帮,它的反清活动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民元之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其下层为适应城市生活环境逐步演变成近代的黑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的汉晋佛教造像中,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佛像的莲花座,这是与长江上游四川地区的汉晋佛像截然不同的一个持点。武昌莲溪寺的东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纪年佛像,足踏莲台,莲茎左右各分出一根细枝,枝端有莲花。这是很可能中国纪年造像中出现的首例莲花座,而且是古印度"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的雏形。莲花座,在古印度首先出现于拉克希米和梵天造像,与佛教无关。直到公元三世纪中后期才与佛像造像发生联系,而且,仅限于"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由此出发,并参照中国古籍文献,可以判断,中国汉晋时期独立出现的莲花图像与佛教的关系无关,不能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证据,当时与佛教有关的仅有长江中下游的莲花座一种。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是三峡工程初期运行期的第一年,也是工程综合效益全面发挥的第一年。枯期,长江中下游遭遇多年未遇的枯水位,为保障通航安全,利用三峡水库对航运实施流量补偿调度,满足了枯季通航水位要求;汛期,为缓解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根据长江防总防洪凋度指令,三峡开发总公司对4次较大洪水实施了防洪凋度,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江浙水手行帮中的罗教水手行帮是青帮的前身,青帮真正形成是在漕运解体,江浙罗教水手行帮与长江下游势力膨胀的盐枭集团结合以后,盐枭在青帮形成中起了载体和媒介的作用。光绪后长江下游青帮势力发展迅速,大致分为江南、江北两大势力中心。继承了罗教水手行帮和盐枭集团活动方式和组织体系的青帮,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而形成了具有开放性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南方的长江流域明以中游的荆楚地区兴起最早。但在秦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大批楚移民向东迁徙,造成了汉初下游和上游学术艺一度高于中游。经过汉代的发展,中原人民大量南迁,使中游的学术化逐步赶上了上游和下游。然而三国时的战乱使吴地化发展再次超越中游。西晋末年以后,大批中原士人南迁吴越,更使长江下游成了南方甚至全国的化中心。与此同时,由于上游的巴蜀地区出现了巴氐李氏政权,又距都城建康较远,学术化遂显萧条。相反地,中游的荆襄则在进入南朝以后由于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而日趋重要,这里的化也迅速发展,到南朝齐梁时代,此地的学术化已颇繁荣。但梁末江陵的陷落,却使这里不少地方落入北周的控制之下。陈代的疆域较齐梁已大为缩小,由于王谢刘萧诸族的衰落,学术艺也趋向衰颓。但与此同时,在侯景之乱中,一些人避难广东、福建,却也使那里的学术艺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