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门新课程,在这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校立足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紧密联系家乡平望镇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设施,采用长线主题与短线主题相结合的方式,在挖掘本土文化、构建校本教材、关注生活、体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大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种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根据综合实践的这一特征,我们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十分注重校本主题的开发。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学校确定了亲近自然、了解自我、观察社会、追寻文化四个领域作为校本开发的主题。在学校进行的“家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在丰富学校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教师文化路径,与学校的课程文化、学生文化相协调,是解放教师、增强课改实效、激发课程活力的关键所在.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合作、反思、自主.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级课程,但它实行国家、地区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体系,因此就其教学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一门地方性、校本性课程。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学校可以根据所在社区状况、学校办学特色、教师特长和学生兴趣设计活动主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其课程价值体现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学习,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实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区。本主题的设计主要是依据农村学校的特点,取材方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展开活动。学生…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学校变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自己的重心放到学校文化建设上,以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实现内涵发展、整体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学校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文化决定了学校文化的主题,课程文化建设自然也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既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和小学由洛龙区政府投资兴建,于2006年11月投入使用。在洛龙区教育局多元课程理论和全课程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以"牡丹文化"为主题,以经典诵读为抓手,优化大课间行为艺术课程活动平台,使素质教育落地开花。龙和小学将校园创设为一本隐性的大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知识,提高技能,提升品位。学校以牡丹文化、洛阳元素为主题,开辟了学校生态园区、地面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阵地,设立了生态园  相似文献   

7.
"讲台无边界,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这是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近年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总结和提出的又一创新性理念。当前,学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环境文化课程、班级文化课程、节日文化课程、主题文化课程、体验文化课程等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共同成长的舞台。学校还将国学与围棋、体育、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的迷失,是目前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普通高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对学校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主题文化;根据主题文化,提炼和孵化出学校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获得并拥有屹立于品牌学校之林的精神力量,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学校还应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等来建设主题文化,使主题文化真正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课程,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确定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本课程实施的关键问题。主要从主题确立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体现学校文化特色、实现跨学科整合这四个方面展开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涵义·结构·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化人",在于不断满足人的生命精神成长、生命质量提升的需要.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构建与之匹配的学校文化.因此,对学校文化涵义、结构和品格的再认识,有利于规避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推动课程改革深入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1.
中等旅游职业学校应按照行业中高素质劳动者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同时加强课程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课程综合化和实践技能培养两大主题,强调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选修课程改革重在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实现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开设综合活动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檀营满族蒙古族乡中心小学非常重视传承民族文化,在戏剧教育理念引导下,学校以戏剧课程为载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1.开设戏剧课程,传承民族精神学校依托戏剧课程,组织教师开发民族主题戏剧综合实践课程各个年级围绕民族团结教育制定主题:一、二年级聚焦民族知识,三、四年级发扬民族文化,五、六年级赞美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劳动教育课程的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均比较匮乏,文章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立足区域实际,实施"幸福教育",探索了新时期地理劳动教育的途径、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加强学科融合,让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成为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孵化器;注重文化契合,让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新阵地;突出主...  相似文献   

14.
考究文化和课程的诸多概念,文化自觉与学生发展是课程文化的两个根本特质。与主题文化和主体文化等学校文化实践的杂多类型相比,课程文化对文化自觉与学生发展的回应更迫切,也更为直接。学校可以藉由课程文化解决学校文化创新过程中遭逢的孤立化、离心化和碎片化倾向,继而实现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学校经验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国家课程虽然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国家课程还需要与学校特定的教育文化、教育条件、教育情境相适应,进行校本化改造,实现由理想课程向实践课程的"软着陆"。本期,就"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一主题,我们约请有关专家、校长和一线教师,分别从宏观的理论探析、中观的校本实践和微观的学科教学这三个层面进行多角度的论析,希望读者予以关注,并积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学校成员、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建设是以课程改革为主旋律的学校文化的诊断、设计、转型和生成.她是以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建构的一种有利于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特征与学校实际的学校文化。现就课程文化建设结合实际谈几点肤浅的见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杜育敏 《现代教学》2014,(7):112-113
我校自2007学年以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建立并实施“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师生实践,力求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理念、普惠全体学生、彰显育人品质、追求校本特色。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创建特色、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发展课程?我们企求以“见树又见林的艺术”来整体系统地思考,着力实践基于师生实际又富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课程文化重建渐渐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人们围绕这一主题从多元文化、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等不同视角展开研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当学校变革逐渐走向结构性的整体转型之时,则需要一种综合的视角来理解课程文化,这就是:“以校为本”是课程文化重建的重要基点,打造教研团队成为课程文化重建的核心任务,重塑教学文化则是丰富和提升课程文化内涵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批判教育学视角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场文化实践,它旨在对分科学习的课程文化展开理解与改造,发展师生主体的批判力,改良学校课程的作用力,完善学校课程文化育人的执行力。在本土化进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定位往往倾斜于工具主义的实用主义一端,内容整合未能嵌入真实情境,实施行动依赖技术路径。为突破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困境,建议开展面向整体育人的话语沟通,生成跨界的整全目标;绘制情境关联的跨界地图,触发学生的真实学习;发展主体共话的多轮叙事,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自身文化的再建构。  相似文献   

20.
红色印痕主题课程是学校文心研道“梁溪文脉特色课程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其中一项“人文化心”主题开发的子行动,红色印痕主题课程以特色性、补充性为基本原则,用文心研道的学习方式,基于梁溪文化中的红色精神,通过开展预学、访学、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赓续红色基因。学生在课程活动中以梁溪人文养心,研学悟道,刻下红色印痕,根植文化因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