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多年的托班教育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托班孩子由熟悉的家庭生活转入陌生的集体生活,往往不适应。最具体的表现可以用一个“哭”字来概括。小小的“哭”,内涵丰富,包容量惊人。虽然哭的是孩子,然而,愁的却是家长,累的则是老师。由孩子的哭而引发的一系列副效应也显而易见,有时甚至与家长想让孩子早日入托这一想法相悖。本文便从托班孩子对集体生活不适应的现象入手,分析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一、托班孩子适应难原因探究1.与园领导的重视程度相关园领导对托班的重视程度可直接从硬件环境的设置和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反…  相似文献   

2.
一笑 《家教指南》2006,(2):47-48
故事: “宝宝,这个给我吃一点,好不好?”“不给,这是我的。”4岁的宝宝害怕地将所有的巧克力都抱在自己怀里,怕妈妈抢去。妈妈很生气地说:“宝宝,如果这样,下次我不给你买了。”宝宝听到后,干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不停地说:“坏妈妈,抢我的巧克力!”妈妈感到很无奈,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自私。  相似文献   

3.
《人生十六七》2011,(01Z):27-27
父母先沉住气 面对孩子的哭,父母在确认没有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最好轻描淡写地说一声“没关系”,宝贝会因此觉得自己真的是安全的。等孩子安静下来,再讲道理,让他知道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不必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4.
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到位了,就会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唱响德育教育的“同一首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教育,有意无意的陷入教育误区。譬如好哭好闹是小孩子的天性,孩子一耍赖,家长就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就吓唬孩子:“再哭,再哭喊医生来打针”。孩子知道打针的滋味,不敢再哭闹了。但是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埋下了“怕医生怕打针”的病根。春天来了,学校为了预防传染病,决定对幼儿注射脑膜炎、腮腺炎疫苗。为了更好的配合医生打针,幼儿园老师鼓励儿童:“打针不疼,比比看谁最勇敢”。孩子有心病,就不相信老师的话,结果医生还没有开始打针,教室就哭成了一片。  相似文献   

5.
四盒炼乳     
1970年11月,第3个孩子出生了,前两个都是女孩,这次生了个男孩,我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宝贝得很啊!小家伙也确实招人喜欢,不哭不闹,就会咧着小嘴笑。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种现象:某个孩子,突然在熟睡中惊醒,而且莫名其妙地大哭大闹起来,甚至还叫着什么“老虎来了”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闹梦”现象。“闹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自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他就在开始对这陌生的世界进行探索。一开始由偶然的哭叫到食物需求的满足,进而形  相似文献   

7.
哎,我生病了     
这些日子,我在幼儿园的表现是越来 越好。身体状况也不错,连妈妈都说:“这孩子的适应能力还是蛮强的,我的担心是多余了。”妈妈刚刚表扬了我,哎!我呀,就生病了。这一病还不轻呢! 这天早晨我一点劲也没有,不想动,懒懒地躺在床上,对妈妈说:“妈妈,睡觉。”“宝贝,快起来,要不我们都迟到了。”妈妈边说边给我准备衣服。咳,真急人,我哭着说:“妈妈,抱抱我”。妈妈笑嘻嘻地看着我说:“又撒娇,男孩子可不能这样噢。哟,这小脸怎么这么红。”妈妈终于发现我不对劲了(粗心的妈妈)。妈妈伸手摸一下我的额头,“老公老公,孩子…  相似文献   

8.
开心巧克力     
怕触电邮递员送来一封电报,芬芬用筷子夹着,小心地走进屋里“:爸爸,你的电报。”爸爸见了,又好气又好笑地问:“为什么用筷子夹着?”芬芬说“:我怕触电呀!”您踢我吧“你快点睡觉,哭什么?”托儿所的阿姨怒吼道。“我,我想家。”一个女孩哭着说。“不许哭!再哭,我一脚把你踢到南头去!”阿姨更加严厉地说。“阿姨,您还是踢我吧!我家就住在南头。”一个小男孩壮着胆子说。老鼠生病孩子:“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这是老鼠药。”孩子“:妈妈,我们家的老鼠生病了吗?”珍奇动物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谁能说出一种南非的珍奇动物?”“北极熊!”小…  相似文献   

9.
去年的一天,地段医院的医生通知我,要给幼儿注射百白破预防针。我在家访时,妈妈们普遍反映,给孩子打针是个难题,孩子怕痛,会哭。怎么办?实践经验告诉我,要有几个“好带头人”,只要第一、二、三个不哭,集体的  相似文献   

10.
別人家都是孩子怕妈妈,可我们家却是妈妈“怕”孩子。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慢慢给你讲。  相似文献   

11.
睿睿的笑     
李小伟  付玉 《福建教育》2014,(10):59-59
早教班迎来了一群新的宝贝。刚来到新环境的宝贝们,有些情绪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个叫睿睿的女孩有些特别,她每天都会抱着一个枕头来班级,说那是她的宝宝。她还总是突然地大哭不止,比如大家一起去喝水,她会哭;小朋友们一起坐着聊天,她也会哭。她喜欢把东西到处放,一旦找不到她的“宝宝”或者“宝宝”掉在地上,她又会歇斯底里地哭泣,其他的宝贝们都不敢和她玩,怕一不小心就把她惹哭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对于家中的宝贝,家长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以“怕孩子累着”,“怕浪费时间”,“怕孩子把事情搞糟”等等为理由,把孩子们照顾的无微不至,恨不得能将所有的事情都代劳了。  相似文献   

13.
母之过     
石敦奇 《下一代》2011,(4):41-41
从前,有这样一位母亲,接连生了几个丫头,想个男孩想得要命,直到年近五旬才盘了个男孩,这男孩则被其当作命根宝贝,含在口里怕化了,揣在怀里怕砸了,孩子要星星母亲决不给月亮。由于从小娇生惯养,使这孩子沾染了好几种不良习气,其中之一就是小拿小摸。  相似文献   

14.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恐怕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心理。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是全家人的“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街上哪家玩具店的门口,又有几个孩子被“吸”住了,任家长怎么拉也拉不走。若是再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没准那些心软的家长们就忙不迭掏钱包了。但没过两天,不定他们又会被孩子拉到另一家店里……  相似文献   

15.
家教断想     
培养意志能力要从小做起。小孩哭了,就给他吃糖,这个办法不好,容易使孩子把哭当成一种手段。我的办法是“不哭才给”,所以我的孩子就不大爱哭。一个人的意志主要不是表现为“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去干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小孩常常会利用父母的弱点来攻击,从心里学的观点看来,还运用得非常巧妙呢!其中有一项叫做“哭的战略”尤其令人头痛。有的父母的似乎特别怕孩子哭,而孩子也特别运用这个技巧,因为他知道,只要一哭以后,很多事就可以随心所欲了。据我的观察,这些父母之所以会怕孩子哭闹,是因为心疼孩子受苦。但是事实上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就算孩子受到什么痛苦或折磨,他们也未必会用哭泣来表示他们的情绪。譬如我们想想一个孩子在路上跌倒的情景吧!小孩因为身体的行动不太灵活,在平地上也会跌倒,但是这种连  相似文献   

17.
超级宝贝车     
李俊 《科学启蒙》2014,(1):42-42
正大人们最担心的是什么问题?那就是怕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为此,我想发明一种超级宝贝车,它的功能很多:第一,它能播放大量有趣的适合孩子早教的知识,比如诗、儿歌、童话故事等,这样,在出外游玩中可以一边开发孩子的智力。第二,它能保护孩子的安全,宝贝车的表面覆盖着强化玻璃,用枪打或用锤子砸也不会轻易碎掉,而且宝贝车上的识别系统只有宝贝父母认可的人才能开启。这样,妈妈在逛超市时,不必再像以前一样担心自己不小心弄丢婴儿车了。第三,宝贝车有智能通话功能,一旦车子里的宝宝哭了,宝贝车会自动通知父母。第四,它还能够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到位了,就会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唱响德育教育的“同一首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教育,有意无意的陷入教育误区。譬如好哭好闹是小孩子的天性,孩子一耍赖,家长就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就吓唬孩子:“再哭,再哭喊医生来打针”。孩子知道打针的滋味,不敢再哭闹了。但是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埋下了“怕医生怕打针”的病根。春天来了,学校为了预防传染病,决定对幼儿注射脑膜炎、腮腺炎疫苗。为了更好的配合医生打针,幼儿园老师鼓励儿童:“打针不疼,比比…  相似文献   

19.
孩子感冒、咳嗽、发高烧,又怕打针、吃药。喂药成为很多妈妈与孩子的一场“持久战”。有时候,辛辛苦苦煎好的药,吐掉和漾翻的比吃进去的还多;而给孩子打针则称得上是一场“肉搏战”了,孩子又蹬又嚎,几个大人按头摁脚,在医院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以下四个办法,是妈妈们从自身的育儿经验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你在应用时,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综合运用。如平时给孩子讲“小猫生病”的故事,吃药、打针前用“先声表扬”法,吃药过程中,如果孩子磨蹭,用“选择”法等。打针的时候,如果孩子哭,建议对他说“就好了,妈妈揉揉”,而不宜制止他哭。平时,不要拿打针、吃药、送医院吓唬他。否则,会自讨苦吃。育儿是一项甜蜜而又充满挑战的工程。如果你有什么高招,也请和妈妈们分享,好吗?当然啦,如果你有什么育儿烦恼,也请来信求助,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20.
清晨入园,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紧紧抓住大人的衣襟,哭着说:“妈妈,我今天不想上幼儿园。”妈妈急着上班,一把扯下孩子的手,“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孩子虽然勉强止住了哭声,但他的眼泪还在流。 游戏时,明明一不小心撞到了玲玲,玲玲大哭起来、明明连忙把她扶起来,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但玲玲还在哭。明明理直气壮地说:“我都向你道歉了,你还哭什么?再哭,我就告老师去。”玲玲的哭声比刚才小了些,但她仍在抽泣。 上述现象,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难免会有哭声。哭,是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