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洲面具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为企望获得助佑、慰藉心灵、祈求福祉、彰显等级进行的再创作和再建构,其寓意取自生灵世界万象,源于传统宗教信仰,并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愿望。丰富的动物形象及其文化涵义折射出非洲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特征、生活习俗、审美追求等等,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现实与虚幻的相互沟通和彼此交融。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非洲面具为例,试析在多变的外在形式特征的审美观照下,各类动物形象所蕴涵的非洲传统文化语义及其艺术表现特质。  相似文献   

2.
王方 《传媒》2016,(23):61-63
迪士尼公司创作的动画长片塑造了无数经典的动画形象,这些形象与它们诞生的时代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纵观迪士尼动画的形象演变,无论是动物角色的人格化丰满、经典童话故事的现代性转写,还是世界各地民间故事的重构,以及对人类创造的新形象的表现,其间所蕴含的现代性及其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迪士尼动画角色嬗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在蒙古族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草原气息浓郁,展现了草原人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数字化传播改变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由"点对点"的单一人际信息传播变为"点对面"的多路径、多手段和多方位的传播,数字化传播是增加大众对蒙古族民间故事的传承意识和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徐迪  彭思涵  凌洁 《新闻界》2023,(3):39-50+96
了解日本公众的对华民意关乎中日关系大局,是我国对外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也是两国间交流合作的关键推动力。本文以“寰球民意指数”(2020)调查结果为依据,客观评估日本公众的对华形象认知,及其如何受到群际接触、社会信任、国家认同、威胁感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表明,日本公众的总体对华形象认知较为复杂,既普遍认可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又将中国视为日本当前主要的威胁国之一。本文证实了群际接触对日本公众对华形象认知的正向预测作用。在这一影响机制中,社会信任影响着日本公众在群际接触中的认知和判断,间接预测了他们的对华形象认知;国家认同与威胁感知在个体信息处理过程中作用突出,也影响了群际接触与日本公众对华形象认知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呼应了百年变局深刻演进、中日关系面临关键节点的时势,有助于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逾50周年的背景下,推动两国民意相向而行,开创中日友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吴佳  张懿 《东南传播》2011,(9):119-121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图像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进入一个不折不扣的视觉文化传播时代,视觉在人类认知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人类认知规律追溯,视觉具有着天然的优势,合理利用视觉符号对民族、国家形象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 看了日本动画片《幽灵公主》后,觉得日本这个民族的童话和动画都与西方的不同,可以说得上是很好地发扬了东方文化的传统又很有现代感。这个动画片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一个少年去寻找野猪神,据说野猪神掌管着人类的寿命。这个少年到达森林之后遇上了一位被狼养大的姑娘幽灵公主,这位公主认定人类是动物和森林的敌人,于是在动物与人类、人类与人类  相似文献   

7.
一、图腾由来由某种动物在民族或国家的意识形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媒介,由于被认同为自己的祖先而受到集体的崇拜、成为某种精神凝聚力的形象标识,这样的情况自古有之。中国的龙凤,古印度的神牛和神猴,古埃及的甲虫和鹰蛇,古罗马的母狼等等,均是如此。19世纪后期兴起的文  相似文献   

8.
创新思维和惯性思维 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概括后的间接反映.通过不断的训练,人们可以具备多种不同的思维,如果训练方法得当,就可以得到适合各行业的思维方式.因此,把人类和动物之间做比较,人则拥有比动物更强大的可塑能力.人类拥有强大的认知能力,并且在长期的理性发展中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因此人类也逐渐拥有了智慧.  相似文献   

9.
金华 《文化遗产》2016,(4):121-127
日韩两国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的交流史。日韩两国的诸多民间故事深受中国民间故事的影响。日本民间故事虽与中国故事的核心主题和母题有相同之处,但不同于中国原型故事之处亦十分明显,地理位置比日本近于中国的朝鲜民间故事,则与中国民间故事有更多相似之处。拙论以中国的《狗耕田》~1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民间故事(日本的《开花爷爷》~2、韩国的《兴夫与孬夫》~3)考察中日韩文化的异同,以及中日韩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野性的呼唤》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最新翻译出版的日本少年动物小说家的《椋鸠十动物小说全集》之一。在这本书里,从作者灵动飞扬的笔触中,我们可以看到矮猴兄弟传奇般的历险故事以及野猪“白耳朵”运用智慧一次次从猎人手中死里逃生的故事;可以了解到其他的野生动物,如鹤、狐狸、熊、雕等为生存而经历的种种不可思议的磨难。通过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以美妙绝伦的文笔赞美了动物的聪明智慧,展示了动物所处的艰难的生存环境。作者还把笔端深入到事物本源,揭示出因为人类肆意破坏大自然,而使得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区。哈尼族民间故事是哈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哈尼族民间故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神秘的哈尼人。然而当下哈尼族民间故事的传承现状已经岌岌可危,有失传的危险。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促进文化繁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哈尼族民间故事的传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下实际保护措施,希望哈尼族民间故事在全球化的传播环境下得以很好地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猕猴又称恒河猴,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热带地区及我国南方。猕猴是人类的近亲,它不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用途最广泛的高级实验动物,是生命、医学、航天航空等科研领域最具应用价值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6):34-38
国家形象的研究一直是政治传播、国际传播和国际公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形象理论与媒介化社会中的影像出发,从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与社会心理认知的角度梳理了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流派和认知维度,并对中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国家形象进行分析,力求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及其理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作了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故事、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礼仪节庆、手工技艺、风俗习惯等,内涵丰富,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精神、心理和生活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网络中品牌形象塑造的范畴早已超越了界面,需要深入到消费者的心理、行为方式和自我价值体现等方面。因此,传统媒介环境下,"媒介引导——受众认知——态度留存——行动转换"的单向度的受众认知模式已经不再有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互动的、多维的受众认知模式。在这种全媒体环境与认知背景下,很多企业的商业视觉形象开始走向一种动物化的战略,如天猫、京东狗、蚂蚁金服等。本文探究如何在遵循商业规律的前提下,在充分认知受众认知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商业视觉形象的动物化建构,为企业的形象战略与发展提供有益注脚。  相似文献   

16.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认知,并对其进行拓展,忽略了个体差异。刻板印象对民族地区形象的传播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阻碍,本文就刻板印象对民族地区形象传播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秦茜  田甜 《新闻世界》2013,(8):326-327
国人持续抵制日货的活动饱含着对日本这一具有历史侵略性民族的既有“成见”,而这种成见的根深蒂固,除了历史原因外,大众媒介所建构的日本“侵略者”形象也加强了人们对日本国家形象的成见。相应的,在抵制日货这一行动中,“中国”这一民族概念上的“共同体”也同时得以建构。“成见”与“想象”从来都是两朵并蒂花。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国家与国家间的交往过程中,国家形象是一面旗帜,报纸则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者。中国和日本作为邻国,自古以来都是互为重要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有着诸多矛盾和羁绊的两个国家。媒体作为公共舆论的代言人,而且日本作为"读报大国",报纸的舆论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国民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本文基于文化折扣视角,以《朝日新闻》为例来研究日本报纸在呈现中国形象过程中所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以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以期有助于我们改进对外传播,改善中国在日本国民中的形象,从而对增进两国关系产生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国际传播日趋发达以及国际舆论效应日渐凸显的数字信息时代,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来说,国家形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国家形象反映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性格特征、文化气质与行为方式的心理预设和认知判断.正面的国家形象往往使人愿意用同情、理解、和善的态度与方式去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信息和行为;而负面的国家形象则会使人们对该国及其民众相关信息与行为的认知和评价无形中带有刻板印象、排斥甚至敌意.所以,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不仅可以增强本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该国政府处理国内、国外事务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有利于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并增强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张举玺  郑琪 《当代传播》2021,(1):57-60,69
2020年是中俄建交71周年.俄罗斯对中国的形象认知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公共外交模式的走向.考察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参考俄罗斯著名社会调查机构及美国皮尤调查研究中心的有关数据,可以观察到近年来俄民众对华认知取向.俄国视域下的中国形象是作为"他者"存在,并深受俄民族文化与地缘政治等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