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了解。例如: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  相似文献   

2.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了解。例如: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  相似文献   

3.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了解,例如: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出尔反尔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文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1、晋陶渊明的读书方法是“不求甚解”。他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并非浅尝辄止,而  相似文献   

5.
不求甚解     
通常,我们认为"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深入,没有好学的精神,含贬义。其实也不尽然。"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了陶渊明所说的前半句话,而忽略了后半句话的含义。陶渊明其实是说: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著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相似文献   

6.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读书境界。不求甚解,但求会意,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样的境界是多么的美妙啊!  相似文献   

7.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了解,例如: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  相似文献   

8.
读书应重在会意,不能为语句所局限,“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魏晋人读书,大率以己之意会书中之意,对字不甚注重,而力求身心的参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是指读书不可执着于字句的讲解,这同现代人次“不求甚解”为肤浅草率之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陶渊明倡导的不求甚解读书观,与叶圣陶倡导的求甚解读书观,是迥然不同的。陶公的不求甚解,是以我为中心,强调的是在书中观照自我,读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学生初涉文言文,犹如步入泥泞之路,纵然有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学习精神,但因途中难免遇到拦路虎--文言实词而产生畏难情绪.  相似文献   

11.
读书同做其它事情一样,是需要技巧的。“不求甚解”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不求甚解”源自东晋末年诗人陶渊明自传性短文《五柳先生传》。原文写道: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求甚解”四字,丝毫不是马虎、含糊之意,而是指读书不要穿凿附会,拘泥于章句之下,因小失大。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结果,“不求甚解”的诸葛亮在学问和成就上都超过了“务于精熟”的“其他三人”。“读  相似文献   

12.
<正>明朝学者杨慎认为,陶渊明所说的那种"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其实是在两汉训诂风盛行的情况下提出的有针对性的看法,而并不是说读书就真的要不求甚解。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认为读书应该细读细解,如美国学者约翰·米德马就提  相似文献   

13.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人教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的听课活动,为作者马南邨的精辟见解称好。联系当前地理教学很有启发,其实,初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也要经历三个阶段。"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出自陶渊明之口。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地理学科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如果能运用好"不求甚解",会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柳暗花明"之感,达到出其  相似文献   

14.
读书须会意     
马南邨著的《燕山夜话》中有篇文章很赞赏陶渊明对读书的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作者说:“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 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在《王柳先生传》中曾谈到自己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不求甚解是说不拘泥于烦琐章旬,注重“会意”贯通,用现代话说读书不死扣书本的字眼,善于领会书中的精  相似文献   

16.
<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来自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一生归隐山林,淡泊名利,谈及自己的志趣爱好,不外有二:一是喝酒,二是读书。说到读书,相比当时那些为了获取功名而一味死读书、读死书的士人们,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初闻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再一思量,便觉得妙不可言。我认为这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虽历经千年却魅力不减,仍然适用于现在的阅读指导课。  相似文献   

17.
“不求甚解”析义蒋瑞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后世学者对“不求甚解”的解释颇有分歧。综合起来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说陶渊明读书“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认为陶渊明的读书,“大抵采兴...  相似文献   

18.
晋陶渊明在自传《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句中的"不求甚解"显然不同于现在常指的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那么,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课本注释为"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课堂上经过师生合作探究,大家一致赞成这个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正>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难以打动人心。"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文章都应该是感情的流露。同样,作文是为了表情达意,也应该"情以物兴"、"缘事而发",在不断的感悟中赋予作文以鲜活的生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豁然开朗的读书之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如梦生花的写作之  相似文献   

20.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应作何解?《辞源》“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神,不刻意于一字一句的解释。后引申为读书不认真,略知大意,而不求深入理解”。《辞海》“原意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原意指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