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丽  刘盈 《东南传播》2013,(8):33-34
《纽约邮报》最近刊登的"地铁事件"再一次引起大众关注,尽管美国当地公众对《纽约邮报》及该照片的摄影师乌马尔.阿巴西(R.Umar Abbasi)普遍表示出批评,但美国新闻界对该事件中的摄影师认识是不一的,对于其职业道德的争论与探讨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新闻从诞生起,由于其追求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新鲜性的特点,与个人参与新闻、破坏其真实感本身就是相向而驰的。《纽约邮报》"地铁事件"的刊登,在美国与中国都引起了新闻学者的深度讨论,再一次将新闻伦理道德话题的探讨推向风口浪尖。本文从《纽约邮报》"地铁事件"出发,探讨其一直存在的新闻专业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悖论,以期梳理其潜在的新闻伦理道德维度指标。  相似文献   

2.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传播教育向何处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速,有目共睹;但其中隐含的诸多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传播教育就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个.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播学被引入我国,而"传播教育"这个概念大概最早出现在1986年.该年第1期的<国际新闻界>摘译发表了美国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主任理查德·科尔的<美国新闻、大众传播教育的现状>一文.1983年厦门大学广告专业改为传播系,这可能是国内最早以"传播"命名的系科.此后,新成立的新闻类院系大多冠上"传播"二字.  相似文献   

4.
“公共新闻”(publicjournalism)是美国 1 990年前后出现的新的理论 ,美国媒介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公共新闻”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争议 ,同时也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梳理 ,分析了它的理论价值、现实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已经变得无所不在.美国人通过无数终端上的多媒体平台,以各种形式接触到新闻.那个人们忠诚于某种媒体形式或某个新闻组织的时代一去不返了.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使用多媒体平台获得新闻,包括全国性的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互联网、地方报纸、广播和全国性报纸.46%的美国人认为在具备代表性的一天中,他们会通过4~6种媒体平台获取新闻.仅有7%的人在具备代表性的一天中,只通过单一的媒体形式获取新闻.  相似文献   

6.
南京日报副总编辑、周末报总编辑、高级编辑龚惠民,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去年他随全国一个新闻代表团对美国的新闻管理、美国社会现状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访问。新近出版的《平视美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版)一书即是龚惠民同志此次访美的真实记录。他以一个资深新闻工作者的目光对美国社会方方面面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和研究,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发人深思,具有强烈的新闻纪实风格和观察思辩特色,且图文并茂。该书一出版即引起新闻界和文学界的深厚兴趣。  相似文献   

7.
"公共新闻"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发轫,到90年代盛极一时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大批新闻传播研究者、新闻从业者、新闻教育工作者联合行动,新闻媒体、新闻院校、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无论是对美国社会还是对当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2007年4月16日对"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前期报道中,部分媒体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性而忽视了报道的真实和准确,造成虚假新闻.此事件在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9.
李哲  宫承波 《新闻界》2006,(5):33-35
1990年代,在美国掀起的公共新闻运动当中,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和杜威的一场争论被学界重新提起并引起关注。公共新闻的理论阐释者罗森(Jay Rosen)、凯利(James W.Carey)等对李、杜争论中的话语、观点都多有征引,而杜威在这场争论中的主要观点更是成为公共新闻运动的理论渊源。本  相似文献   

10.
当前,探讨新闻业的未来是美国新闻界各种研讨会的主要话题,引起许多新闻企业高管、记者和学者的思考.有些悲观的人甚至怀疑新闻业到底有没有未来.鉴于此,在今年9月底举行的美国在线新闻协会年会不再有专门讨论“新闻的未来”的小组会议.本次年会的焦点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当前应该拥抱的数字技术.  相似文献   

11.
面向未来的美国新闻教育改革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5年5月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奈特基金会联合5所美国著名大学推出"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至今已4个年头.这一项目以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世纪新闻人才为宗旨,其具体内容及举措包括开展新闻研究、拓展新闻课程和强化新闻实践3个方面.本论文拟通过对"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的梳理与分析,弄清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以资中国新闻教育改革之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众筹新闻的萌芽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筹新闻作为一种小众新闻生产模式的新尝试,它的萌芽引起了新闻行业的关注。文章归纳了目前众筹新闻的运作平台、筹资方式、发布载体,选取美国的Spot.us、台湾的weReport以及中国内地的众筹网为样本,对比分析选题、作者、发布以及筹资的异同。展望未来,众筹新闻在更为规范的运行环境下,要增强垂直领域机构对众筹新闻的认知,以最终实现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信息回流。  相似文献   

13.
“用户至上,服务至上”现在正被媒体奉为圭臬.媒体作为新闻产品的提供者,应该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随着新媒体的风起云涌,传播渠道多样化,就像亚马逊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会引起美国西海岸的一场飓风一样,某个地方新闻也会迅速演变成一场全国的新闻“盛宴”;不同的媒体、人群,不断关注、不断炒作,一件事件或相似的多件事件“共振”为一个时期的焦点.而对焦点事件的处理方法,彰显着媒体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给新闻下定义要比识别新闻困难得多.从以下几则信手拈来的新闻定义,可以想见到要确切表述新闻这个概念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任何可以发表的都是新闻.新闻是一种为人感兴趣的事件或事实、意见的记载.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关于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人们想要读的东西,不违背高尚趣味与诽谤法的,都是新闻.足以引起相当一部分人兴趣的最近发生的事情都是新闻.足以引起最广大读者最浓厚兴趣的,就是最好的新闻.新闻是各种影响、或使读者产生兴趣的事件、发明、见解、事物的准确和及时的报道.任何新发生的事情,和它所引起的鼓动、所产生的后果,都是新闻.新闻包含着人们普遍感到兴趣的一切新近事态,能引起最大多数读者兴趣的就是最好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新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舆论介质。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美国新兴的一种新闻理念,引入我国后在新闻界引起很大轰动。本文针对公共新闻在媒体受众中的地位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市民担任记者采写新闻的新闻网站在韩国、日本出现,市民踊跃参与,影响力不断扩大。如韩国的"Ohmynews"、日本的"JanJan"。这一新事物已引起新闻业界的关注。去年6月,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就对此进行了报道。《今日美国》在报道中这样评价: "Ohmynews创造了一种新的新闻形式。它在韩国是如此受欢迎,卢武铉就任总统后第一个接受采访的媒体竟是Ohmynews。" 《圣何塞新闻纪事  相似文献   

17.
赵雅文 《新闻界》2006,(4):12-13
约瑟夫·普利策是美国新闻史上颇具争议、毁誉参半的人物。作为美国报纸的先驱者和新闻教育的奠基者,人们奉为偶像;作为黄色新闻的制造者和商业追求的谋利者,人们又抨击不断。他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将报人和企业家的角色集于一身。品读普利策一生艰辛曲折的办报历程和摇摆不定的新闻追求,人们既无比景仰又深表遗憾,总会引起不太和谐的“七七八八的感想”。①普利策的新闻生涯充满矛盾色彩,始终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与调和中行进着。一、新闻追求与表达手段的差异1883年5月11日,普利策创立的第一张报纸《世界报》问世,立即在美国引起强烈反…  相似文献   

18.
不久以前,本刊活叶版上曾对新华社在8月20日发的“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见8月21日新华社新闻稿)引起一些争论,这一次争论对我们到底该怎样识别资产阶级新闻是有益处的。这里,把这一篇引起争论的稿件和争论的过程与内容,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 新闻的内容“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是新华社的编辑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一些材料摘编成的一篇消息。这条消息的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9.
真实的魅力美国记者斯诺认为,真实就是美.美不是花里胡哨或豪华的包装,它是事物内在精神的品质.谁挖出了事物的本质,谁就“偷到了维纳斯的腰带”.1996年6月29日,南京新街口一家豪华商厦与香水公司联合搞促销活动,将20万元的香水洒在大路上.一些报社记者受邀参加这一活动,按“惯例”,有礼品赠送,记者拿人家的手软,只好照商家的宣传词写些“通稿”.说这是“美化马路、净化环境”.《扬子晚报》记者李程骅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写出了“马路洒香水”的新闻,刊登在《扬子晚报》一版,对商界炫富、奢侈浪费进行了曝光.“20万元洒在干道上”一时成了热门话题.这一新闻被全国许多报刊转载,人们对这类“吃金子’、“牛奶浴”等有悖于社会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的活动提出了批评.谁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张扬糜费?这是真实的胜利.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只热衷于胡编乱造,小题大作,抓住一点新闻由头铺陈开去,掺沙掺水,甚至为了某种原因编造假新闻,此事一旦发生,正如穆青所说,“这将是一种可怕的‘信托危机’”.得不到读者的信任,文章何来魄力?硬软相济的魁力所谓硬新闻,即指反映重大题材,有指导性、权威性、思想性的新闻;而软新闻指写得轻松活泼,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美国《哈特福德报》刊载了一篇《从数字中看变化中的美国》  相似文献   

20.
美国副总统在中国吃的一碗炸酱面,在中国国内媒体上被炒作得热闹非凡.这位美国副总统到北京一个普通的饭馆,吃了一顿便餐,花费不到100块钱,成为中国许多新闻媒体的头条新闻.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中国是一个新闻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如此简单的事情,居然能够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其实他们不知道,中国记者这样做是在用春秋笔法.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中国记者的消费水平大体不过如此.他们之所以对美国副总统的吃饭感兴趣,就是因为他们无法窥探中国政府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吃饭的情形.随着国务院各部委公款消费预算陆续公开,许多中国新闻记者愈加感觉到,与中国庞大的公款吃喝相比,美国副总统的一碗炸蕾面才更有新闻价值.从表面上来看,中国记者是在报道美国副总统的炸酱面,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中国记者是想借此新闻事件,表达自己对中国官员消费的不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