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原 《师道》2002,(11):50-51
1946年,我在天津市读河北高等工业学校一年级。当时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但国民党接收大员贪污腐败,又悍然挑动内战,弄得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在民主进步思潮的推动下,我一方面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的民主运动,一方面开始了诗歌创作,先后给天津的《大公报》《益世报》《民生导报》《新生晚报》的文艺副刊投稿。当时我只有15岁,凭着一股热爱文学的热情,大胆地给报刊投稿。沈从文先生在主编《益世报》的《文学周刊》,我给《益世报》投稿后,很快就发表了。沈先生对年轻的作者十分关心,每次收到稿件后都会回信,有时是窄窄的一张…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以来,天津报界迅速成为涉日信息与对日舆论的重要集散地。与比肩齐名的《大公报》稍显暧昧的对日态度不同,《益世报》旗帜鲜明地抨击日军侵华行为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其文艺副刊《语林》更通过发表战斗檄文、储备文化力量等方式弘扬了激荡的抗日爱国思潮。凭借应时的文风转向与笃定的立场坚持,《益世报》文艺副刊在这一时期成为进步作家的集结地、左翼文学的同盟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时,由沈从文主编。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和编辑,沈从文借助《大公报·文艺副刊》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也为《大公报》的副刊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种成功的编辑实践,为我们探讨传媒时代文学的生存空间、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文章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登载情况入手,还原这个副刊的历史真相,并提升其诗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在鲁迅的支持下,在河南开封创办了一种新的日报——《豫报》。《豫报副刊》是随《豫报》发行的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每日出版十六开纸四页。现在看到的《豫报副刊》共一百四十期,至一九二五年九月三十日止。《豫报副刊》由吕蕴儒、高歌、向培良等人编辑。吕蕴儒,名琦,河南人,鲁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高歌,山西人,高长虹之弟,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学生,狂飙社社员。向培良,湖南人,狂飙社社员。《豫报副刊》的编者,后来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6.
刘淑玲 《红领巾》2004,(3):126-130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意义是其核心内容,他的创作、批评乃至一切文学活动都与此相关.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就是他通过编辑实践向“白相文人及海派习气“宣战,在政治和商业操纵之外为文学生产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卖字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书法是很有名气的,尤其是他的章草,深为书法爱好者喜爱。很多人都想重金购买沈先生的书法作品,然而他总是惜墨如金。不过有一次,沈从文先生却破例卖了一次字,卖字的钱他分文未取,而是援助了一个年轻人。那是1917年,沈从文先生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时的事情。在众多来稿的作者中,他发现有一个就读于河北高等工业学校的16岁的学生很有才气,这个学生叫章恒寿,当时笔名芦苇。沈先生便将芦苇的诗作选发在“文学周刊”上。此后不久,沈先生收到这位从未见过面的青年人的来信。信中说,他父亲得病就医,死后殡葬,家中负债累…  相似文献   

8.
有的研究徐志摩或沈从文的著作,把徐志摩说成是沈从文第一篇作品的编辑。这是不确的。据现在能够证实的材料,沈从文第一次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作品是署名“休芸芸”的一篇短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此文刊于《晨报副刊》第306期(1924年12月22日),此后便不时有散文或诗作在《晨报副刊》发表。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简介     
《现代语文》2006,(5):79-79
沈从(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湖南风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旧军官家庭,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曾去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学副刊。  相似文献   

10.
陈华文 《生活教育》2012,(19):86-88
最近出版的《文学大师的流年碎影》、《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两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邹士方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文学艺术界大师名流交往的往事。当时邹士方在《人民政协报》副刊从事组稿编辑工作,有更多机会与茅盾、巴金、冰心、沈从文等人接触,对于这些公众人物真实的一面,邹士方作为当事人和在场者,有着直接的认识和体会。我读完这两本书,不免对大师产生更多的敬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时,由沈从文主编.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和编辑,沈从文借助<大公报·文艺副刊>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也为<大公报>的副刊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种成功的编辑实践,为我们探讨传媒时代文学的生存空间、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文自修》2005,(7):F002-F002
梁实秋(1903—1987).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1903年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这期间开始翻译和创作,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回国后在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先后主编过《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自由评论》《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等。1949年去台湾.1987年11月3日病逝。主要著作有评论集《冬夜草儿评论》《浪漫的与古典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梁实秋札记》等,还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为之激愤,《益世报》作为当时主要的新闻舆论媒体,在舆论导向上起了很大作用。它系统揭露日本的侵略本质和野心,号召国人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益世报》也乘势发展壮大,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报纸。文章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益世报》的对日言论和报道,从中可以看出《益世报》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知道梁实秋,大概都从鲁迅先生的文章开始,在鲁迅的笔下,梁实秋似乎是一个人人喊打的“落水狗”,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误解,梁实秋先生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作家和学者。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梁实秋一生的主要成就主要在文学和翻译上。在文学上,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豫报》杂志是河南留日同乡会在日本东京集资创办,由《豫报》社编辑发行的。1906年12月创刊至1908年4月底停刊,共发行六号。其原定为月刊,每月三十日发行,但一直未能按时出版。其中第二号在1907年1月14日(光绪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是一位杰出的报纸副刊编辑,他倾尽心血孜孜不倦地探求,强调副刊个性化、倡导创作自由、帮扶青年、公正对待稿件和表征审美教育思想、提出"读者理解力"及面对市场等编辑观,不仅成为了中国副刊编辑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对中国当代编辑仍有很大的启发性,在中国副刊编辑史上必将经久长存。  相似文献   

17.
1937年8月日寇占领天津,天津英、法租界成为“中立”的“孤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日伪的新闻统制下,天津原有的报业凋零,《大公报》、《益世报》等著名大报被迫迁移或停刊,《京津泰晤士报》和《华北明星报》等外文报坚持出版,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利用“孤岛”复杂政治局势秘密出版的抗日报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沈从文参与《战国策》编辑工作前后情况的考证,探讨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揭示他与战国策派思想上的一些共同点;并通过对沈从文参与编辑《战国策》的动机的考察,展示他40年代初试图通过“文学运动的重造”使自由主义文学居于文学发展主导地位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市集     
本期要向读者们推荐的《市集》,选自沈从文先生的散文集《大山里的人生》。《市集》是沈从文在1925年生活最窘迫的时候写的,当时的他想以投稿维持生计,做着每月得20块稿费的美梦。他以“休芸芸”等笔名写出文章,对北平各类报刊进行了“大轰炸”,后终得当时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的赏识,并刊发了他的大量稿件。《市集》发表时,徐志摩写了《志摩的欣赏》,由此宣布了一个文学新人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早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后发起成立觉悟社,参加领导了天津的“五四”爱国反帝运动。1921年,周恩来远渡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这期间,周恩来与天津《益世报》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仅在《盖世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而且,在赴法勤工俭学时,还被该报聘为特约记者。周在旅欧期间,为《盖世报》发回大量报道。从周恩来在《益世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风范和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天津《盖世报》(日报)创刊于。1915年10月10日,创办者为天主教神甫雷鸣远(比籍)。雷鸣远原为巴黎修道院修士,1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