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人们已进入数字化生存环境之中,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也有更加深刻的要求。随着市场的发展,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人员,需求量也进一步提升,相关高等院校在开展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方面也不断取得进步。在视觉上的设计教育方面,进一步融入创新与改革的理念才能迎合市场需求。本文分析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播设计教育的创新与思辨,进而整理出一套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对策,旨在促进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在更新,因此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也要不断创新.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只要求学生对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和数字技术的掌握,而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也只有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性设计理念和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让人们加速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对文化的分离交融不单单通过文字来实现,而呈现出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元素多元融合的现象.通过不断创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审美原则,打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视觉审美艺术作品.视觉传达设计是从"平面设计"或"装潢设计"发展而来的概念,这种名称变化背后体现的是人们对艺术设计认知的改变.从专业角度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更加明确了设计的本质问题,更加重视设计的功能与目的.而这也更符合现代商业市场对设计的需求.从专业教育来看,高校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还需要进行更大程度上的改革与创新,以及持续扩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比例,创新课程模式与教学理念,使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跟上时代发展趋势,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中视觉信息传达的涵义及其特征,突出视觉信息传达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具体的教育技术重要意义。探讨了实现教育技术中视觉信息有效传达的理论依据,并从教育实践角度分析了进行有效传达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主要谈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设计教育的人文美学。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学院的亮点专业,除了合乎规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外,还要有科学定位的战略选择。视觉传达设计面临着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要求等难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文明的新社会,迫切需要创新的设计观念,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视觉传达是各个领域人们对信息交流的平台,已受到广泛关注。今天,人类社会走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在科技急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发生重要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不断发生着改变,新的模式取代了传统模式的地位,视觉传达设计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视觉传达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引入和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结合。另一方面,快速的科技发展给视觉传达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语言,反映了新兴媒体对中国现代视觉设计的影响。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而为自身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民众对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的需求也随之提升。民众精神世界需求提升,切实带动了有关领域发展及人才培养,使得各行业及高校愈发重视视觉传达教学。为促进高校积极改革和创新视觉传达教学,阐述了视觉传达设计相关概念与视觉传达教学原则,分析了视觉传达教学改革面临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活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教材单一化、师资力量不足及教育手段不够完善的困境,提出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专业化教材体系、打造高素养师资团队的有效途径,旨在提高视觉传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视觉传达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引入和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结合。另一方面,快速的科技发展给视觉传达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语言,反映了新兴媒体对中国现代视觉设计的影响。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而为自身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也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在影视、广告、展览、美术、电子游戏等领域都缺少不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设计。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形图像设计技术也随之进步。目前的技术已经不再满足于图形图像的简单呈现,更加注重于视觉的传达,增强图形图像的美感与表现力。本文主要探讨了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前,视觉传达设计行业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存在着困惑和懵懂,想要尽快走出困惑,去谋求行业的新的发展趋势,让视觉传达设计更加能够适应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的速度,从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喜爱,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本文将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现状的分析,试着探析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学院的亮点专业,除了合乎规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外,还要有科学定位的战略选择。视觉传达设计面I晦着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要求等难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文明的新社会,迫切需要创新的设计观念,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层出不穷的信息传递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视觉传达设计也是其中之一。通过对产品的艺术加工反映出设计师想要传递给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对客观认知。而现代人速食功利的价值取向从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视觉传达内涵发展的方向,如何让视觉传达的信息更具有文化深度,更加适应时代的号召,需要民族文化的参与塑造。而此研究意义在于了解民族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中的价值,分析民族文化对视觉发展趋势的导向作用,从而看出其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视觉传达设计和高校教学网站的概念、功能,针对教学网站的教育特殊性,将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应用于教学网站设计中.分析了教学网站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审美需求,结合读者在浏览信息时的视觉习惯,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对教学网站中的文字、图形、色彩、版式布局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教学网站中视觉传达各造型要素的编排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梁磊 《文教资料》2020,(1):193-194,163
大数据的信息工业革命使人和产品之间的交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视觉传达设计不再局限于原有的静态传达范畴,而是利用更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光电显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跨边界或自定边界的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展现。在该环境下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研究还停留在探索阶段,没有把当下的科技环境融入教育及课程改革中。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视觉传达设计应融入新媒体语境,这是一种创新与挑战,也是专业教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创新能力指的是在各领域中,能够提出打破常规,有别于别人思路的新想法、新技术的能力,通过创造或者改进事物,来获取一定有益成效。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事实上说的就是人才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当前教育界极为重要的课题与任务,特别是在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的创作与发展离不开创新设计能力。《视觉传达设计探究》一书重点针对视觉传达创新设计思维与能力进行了论述,作者先从视觉传达构成元素入手,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构成要素的审美表现特征,继而引出设计创意及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详细分析了设计思维与设计语言的密切关系,深入阐述了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对创意设计思维的培养,并且探讨了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效果的方法。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多元时代缤纷繁杂的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不断涌现;二是当前创意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对于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需求极大。这就要求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意识与能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是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拓宽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范围,也是目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通过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具有引导性、多元化、人性化等性质特点。本文在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简要论述全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课程改革的方向,并从三方面探讨了全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期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视觉设计是利用符号进行信息传达的创造性活动,视觉符号在传达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引和感染着受众,此种意义上,视觉符号的传达本身就蕴含着文化教育功能.本文从文化教育的视角认为,视觉传达设计的符号教育功能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识别、传播和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