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字孔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他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以智慧超人著称。他尽精竭虑辅佐刘备匡复汉室,终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提到诸葛亮教子的故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下面,我就给家长朋友讲一段“孔明教子经磨砺”的故事。诸葛亮身居丞相,不但法纪严明,严于律己,而且善理家政,严格教  相似文献   

2.
字河     
从前有条河,河里面不是水而是字。这条河流进海里,海里面全是故事书而不是水。河向前流去的时候,字和笔画就互相推来挤去地滚动着,向岩石冲上去,就跟平常的河流一样。"我晓得了。"字河说道,"我们来写个故事吧!从前有……""好哇!"河里的字大嚷道,"写故事就是这样子开头的呢!下面呢?"  相似文献   

3.
爷爷的微笑     
《大中专文苑》2009,(8):48-49
四月阳光般的温情故事始于博物馆。博物馆,放古物的地方,角色是位老人,一个本身也有着历史的人物。老人看着的,是副棺材,一个他过不久也该去躺着的东西,而太太已经在等他了。是的,这是本说再见的书。但既然有个"爷爷"二字,那就非得要再有个孙子不可。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故事教学模式化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的故事教学存在着一个模式:教师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要求幼儿认真听,讲完一遍故事后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有几个小动物(或人物)?”接着分段讲故事,每讲完一段后提问:“这一段里有谁和谁?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这中间还要穿插讲解生字、词,或用字、词造句。然后,把故事连起来请小朋友再听一遍。最后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5.
五、典字诀的运用 笔下无典,其文必浅。 “典”是“事”的延伸,是事的典型的个例。“典”字诀也可以包容在“事”字诀中。文章中用典,是援引一个过去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很典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自从这个故事发生后就不断有新的事理在重复它的含义,它就成了这一类事理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鹅”是形声字,能不能按会意字来编故事,而在于有没有必要用这“个鹅”字来编故事。试想,如果每个字都编故事,那又和每个字都不编故事有什么区别“?鹅”字很好记,见一次面就不能忘,根本没有必要用它来编故事。有些字不好记,甚至很容易记错,这时候编个故事帮助记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比如“碧”字,学生易将“石”字上面的“王”与白”写错位,有的老师就强调说“:记住,这是‘王‘’白‘’石’。”原以为这样一强调学生就不写错了,可是又有学生把“王”当做偏旁。怎么办?有的老师编了这样的话“:王大娘、白大娘,共同坐…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相似文献   

8.
<正>学生的作文总离不开写故事。既然是故事,一定会出现故事中的有关人物;既然有人物,那么人物就一定会开口"说话"。"言为心声",没有人物的语言,就没法借助语言展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鲜明、全面的个性及品质。可见,在作文中写入人物的语言是何等重要。一、笔下人物为何"不会说话"把人物说的话用具体的文字描写下来,看似很容易,其实却有很大的学问:什么时候有必要把人物  相似文献   

9.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全文只有四百八十余字,但故事动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寓意耐人寻味,确是一篇精粹的短文。这是一篇记事。记述关于左光斗的传闻。左光斗,明朝人,官至御史,是东林党重要成员,曾上书弹劾魏忠贤,被陷下狱,死于狱中。这篇文章写的故事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故事的特点是:易讲、易记、易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故事必须有曲折巧妙的故事情节。这是故事的特点,也是有别于小说的基本点,小说与故事相反,不注重故事情节,而是重视人物的典型细节。它通过对典型细节的描写来塑造典型人物,揭示主题。因为两种文学作品的特点不同,选材也就各异了。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是一部众所周知的反映人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同类的历史故事,经历了民间口头传说与民间说唱中无数次的增饰。整部作品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的书面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无论叙事、写人或人物对话,往往寥寥几笔,就神情毕肖,语言明快、洗炼、形象。《水浒传》为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后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描写了一百零八位梁山泊好汉的英雄事迹,还有众多其他的人物,其中有一二十个人物,都有绝不相同的鲜明个性。金圣叹赞扬《水浒传》在艺术上“字有字法,句有句法,  相似文献   

12.
蹦极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最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黄金有价情无价。”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大概就是“真情无价、爱心相通”这个道理吧! 人物是思想的载体。故事中三个人物各具特点。妹妹纯真幼稚,姐姐美丽善良,店主慷慨大度。他们的共同点是充溢着真情和爱心。姐姐把爱倾注于妹妹,妹妹倾其所有回报姐姐。店主被姐妹真情打动,也慷慨献出爱心。一个“爱”字把人物联系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作者所向往的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吧!  相似文献   

14.
《教师博览》2008,(7):F0004-F0004
元青花瓷器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 这只罐子上的故事来自《战国策》的“鬼谷下山”,画面有一个人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着武官服者打了一面写有“鬼谷”两字的旗帜。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不足五百字的短文,这是一段普 通的邻里故事,这是一个平凡的都市女性。然 而,作者却以其生花妙笔,将短文写得妙趣横 生,将故事写得波澜曲致,将人物写得楚楚动 人。 一、宕一笔,引人入 胜 文章题为"邻院的  相似文献   

16.
希望月报自1996年10月创刊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四大版块结构引人注目。“希望之光”是一个人物版块,其主旨为“人物人生人性”。版块主要栏目有大路迢迢、百姓故事、梦幻年代、人间冷暖、灿烂朝阳等。“希望之光”版块标志是唐代颜真卿《勤礼碑》中的楷书“光”字。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中有一名篇《将相和》,讲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大夫蔺相如和武将廉颇之间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指的是传说中的那块美玉——和氏璧。很多同学在书写这一词语时,常常会把“璧”字错写成“壁”。这也难怪,谁叫这两个字长得这样像呢,稍不留神就容易混淆。不过,如果你弄明白了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不会再弄错了哦。  相似文献   

18.
三鲜 《大学生》2012,(22):36-37
正所谓"有实验室的地方就有传说",实验台是黑暗的修罗场也是成功的摇篮。在大学近四年时间里读生物工程的我经常做实验,爬过几幢实验楼进过十多间实验室,目睹了许多奇趣故事。不提那些或辉煌或落寞的专业正史,今天在这里我要与各位分享人物列传三千字,  相似文献   

19.
爷爷的微笑     
四月阳光般的温情 故事始于博物馆.博物馆,放古物的地方,角色是位老人,一个本身也有着历史的人物.老人看着的,是副棺材,一个他过不久也该去躺着的东西,而太太已经在等他了.是的,这是本说再见的书.但既然有个"爷爷"二字,那就非得要再有个孙子不可.于是,微笑的对象出现了--一个继承了老人名字的小男孩儿.  相似文献   

20.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蔺相如与廉颇身上,对这两个人物作这样那样的分析评价。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有一个人物也应予以重视,他,就是宦者令缪贤。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缪贤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却不可或缺。第一,是缪贤的荐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三个故事都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就“完璧归赵”说,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以分别概括为“秦王以城易璧,赵王一筹莫展”,“缪贤举荐人才,相如奉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