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近距离接触并采访美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是在全国科学大会举行以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的春天。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外炎黄子孙都感到欢欣鼓舞的一个春天。此时的李政道教授正值中年,他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地从美国归来,在北京科学会堂做了为期7周  相似文献   

2.
编辑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时,沉浸其中,所感悟到的韵味与意境,令人有一种享受美景的快感。其实,科学并非常人想象的那么艰涩,它的美丽通过艺术的表述可以展现出无穷的魅力。画册出版后,每次翻阅时,李政道教授畅谈科学与艺术关系并身体力行的情景,就会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在审定《科学与艺术》画册付印样时,对画作应表现的气魄提出看法,并阐述画册表现的思想;在《科学与艺术》画册出版座谈会上,漫谈“科学与艺术”结合思想的渊源;接受报社记者采访时,坦言与艺术家的愉快合作;与科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共同探讨科学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当我们走近这位科学大师,不仅可以感受到他那博古通今的艺术情怀,更可以理解和认识他的艺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政道教授为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所作的努  相似文献   

3.
<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以炽热的爱国情怀,满腔热忱地投身于祖国的科技与教育事业,为推动中国教育制度和科技制度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李政道先生一直提倡科学与艺术结合,在艺术方面有很高造诣。2011年6月,李政道先生陆续将其毕生积累和收藏的各类科学文献、研究手稿、通讯信件、"艺术与科学结合"作品以及其诺贝尔奖章、证书和其他各类获奖证书等珍贵资料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以惠益后人。  相似文献   

4.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这样一枚硬币就代表了化。”这是名科学家李政道的名言。  相似文献   

5.
十年动乱期间,闭关锁国。我作为一个科学记者,在事隔三年之后才详细知道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过。 丁肇中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他是位什么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获得这一殊荣?作为一个跑科技战线的记者,我觉得应该深入采访。 那是1979年的秋天,全国科学界正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巨大喜悦中。一年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用李政道教授的话说:海内外的有志之士都很关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海外科学家纷纷来华,或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继李政道之后,丁肇中教授来中国讲学。当我听中国和学院的科学家们说,丁教授祖籍山东日照,他虽然很小就远走异邦,而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却先用中文然后用英文发表了动人的演讲时,这驱使我很想更进一步了解他。 他在那篇曾使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座的人们因听不懂中文而互相交头接耳的演讲中说:“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上最早的一个研究题目,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墨子》上便有记载。到了20世纪,物理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和光线有关系的。1901年,X—射线的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听到李政道教授的名字,是在40多年前的一个早晨。那时,我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那天早晨,我刚走进新华社编辑部就感到气氛异常活跃。编辑们一面兴奋地阅读刚刚收到的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稿,一面兴奋地谈论着什么叫“宇称守恒”,什么叫“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和杨振宁教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推翻“宇称守恒定律”的讯息,就这样迅速地传遍了全世界。“李政道和杨振宁是谁?他们是怎样做出了这惊人的发现?还有吴健雄教授,他们这些华裔科学家何时才能来中国谈谈他们的治学经验,他们的甘苦,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7.
百忙之中山西行 李政道教授每年都要来北京两次,每次都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这次来北京,原拟有一个月左右的访问和科研活动安排,可是,由于李先生在美国的科研教学工作也极其繁重,不得不把六月来京的活动安排压缩到一周左右。尽管时间这样紧迫,李政道教授仍利用在北京主持“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国际研讨会的间隙,匆匆进行了一次山西行。 李政道教授是应山西省人民政府邀请前来山西访问考察的。早在去年岁末,他与时任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的林宗棠,共同  相似文献   

8.
198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国防科工委的电话,电话中让我于次日下午到北京八宝山公墓陪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不久前我采访报道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扫墓。杨振宁教授与邓稼先教授的深厚友谊那天,我如期而至。同时前往扫墓的还有宋健、周光召,以及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伍绍祖等。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也去了。这天杨振宁身穿白色的风衣,黑色西装,来到八宝山的骨灰堂。他眼里含着热泪,向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好友邓稼先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3个躬。祭奠以后,在院子里他同我们大家合影留念。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在上个世纪50…  相似文献   

9.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这样一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这是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的名言。由湖北美术出版社策划并编辑出版的《神奇美丽的神农架》大型摄影画册,恰似一枚耀眼的金币,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她以独特的视角在艺术地描绘神农架古老、美丽、神奇的同时,真实地展现了这一不愧为当今“科学大观园”的稀世珍藏,融科学和艺术为一体,创造了认知与审美的双重效应。一、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穷天地造化,寓环保意识和呼唤于审美之中这是《…  相似文献   

10.
李政道(1926-),苏州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李模型、非拓 扑孤立子场论、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物理、宇称不守恒等领域都有巨大贡献.本文试从李政道生活经历、学术背景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阐述李政道的科学人生.  相似文献   

11.
1979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我国讲学,新华社派出的一名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被他拒绝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是很尴尬的。然而,新华社这位记者毕竟训练有素,他从侧面了解到:李政道教授在国外就对记者不太“热乎”。于是,他针对李政道教授这一心理状况(即情绪),采用“迂回接近”的手法,终于使李教授感受到中国记者的独立风格,接受了采访。不久,这位记者采写的5000多字长篇通讯《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先后在国内一些大报上登载了。李政道教授作为采访对象,从拒绝采访到接受采访,其间的情绪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本人将要谈及的情绪两极性及其对采访对象的作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就把人的心  相似文献   

12.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13.
李坚 《新闻记者》2001,(2):33-34
三 星堆似乎与我有点缘分。三星堆激发了我采访的灵感 ,也点燃了我艺术的灵感。90年代初我曾两次采访三星堆 ,世纪之交 ,我第三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有趣的是第一次与第三次都是来去匆匆。有关三星堆的信息最早是画家章涪陵教授告诉我的。他说 :“李坚 ,你知道吗 ,四川出土了一个与人等高的青铜像 ,时间比秦兵马俑早1000多年 !”我不信 ,但章老师说是确实的 ,只是具体地点他说不清。后来在一次社交场合 ,与文汇报的郑重老师谈起此事 ,他说确实是有的 ,就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 ,而且他刚刚从那里回来 ,大饱了眼福。于是 ,我便以最快…  相似文献   

14.
一、科技传播的人文思考 由李政道先生在祖国大陆掀起的"科学与艺术"之旋风,引起了科技传播的人文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摘     
我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 1989 年,作为邓小平的朋友,李政道又一次到中国。 一见面,邓小平便笑容满面地对李政道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股气势。” 这就是邓小平的性格。 邓小平告诉李政道:“我在练习怎样适应完全退下来以后的生活。几十年了,一直在繁忙的工作中,就是后来事情管得不多了,脑子里也放不下问题,总在活动。” 当李政道对邓小平说到:“您的健康是中国稳定的需要”时,邓小平说:“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主席题写书名的《科学与艺术》画册在京首发 画册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于10月21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了首发式。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主编的这本画册汇集了20余幅由吴作人、李可染等13位当代中国名画家创作的有关科学主题和寓意的画作,这些画作开辟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新天地,创造出了新的艺术领域,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7.
刘征 《湖北档案》2003,(7):30-31
武汉市说唱团是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湖北乃至全国的一支艺术团队,张明智是这个团里的名角,湖北境内有很多人都是听他的大鼓长大的。张明智和他的湖北大鼓已经成为汉味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在舞名上都是听他用方言表演,今天坐下来谈话,大概是因为我是说普通话的缘故,他一直都是用着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和我们交谈,他非常善谈,可以感觉得到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张明智总是想方设法地创作广大观众喜爱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黑伯龙先生是老一辈艺术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上。他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对我国艺术有独到的研究,从南宋的李刘马夏,元朝的黄王倪吴以至明代的唐寅、吴小仙、张平山以及八大、石涛等人作品,他都精心临摹,探求。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从大自然的天赐中得到艺术的启迪,终于形成了“不古不今”的艺术风范。黑伯龙先生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美协副主席,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创作热情极高。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我国各种刊物上刊登,还经常在国外展出、发表。他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书阐释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的产生真相及物理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记录了李政道不凡的成功道路。本书也是中国科学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历史侧面反映,首次披露文革年代李政道的忧国情怀和相关高层内幕,同时揭示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  相似文献   

20.
讲播艺术工作者的主要创作媒介是有声语言。他的首要技术追求就是关于这个声的发生、组合、运用和传送等等。如果没有了这个声,也就没有了这门艺术。讲播艺术家的主要艺术目标就是设计并实现有声的语言的美感,使有声语言获得一种审美价值。这个声的设计与运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他的艺术生涯。他使用这个声表达着作为一个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