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课改使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开始“裂变”,但课堂上依然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次研究课上,笔者讲了《想别人没想到的》的一文,受到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时代的流行文化——以网络“火星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是一场革命,对流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化时代的流行文化呈现出技术性、全球性、快捷性、分众性、消费性等新特质.互联网上流行的火星文是数字化时代流行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它也是一种后喻文化.只有通过代际之间持续的对话才能消弭流行文化中的社会分裂倾向,把社会引向一个更加整合与和谐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4.
依托国际学生留学所在地区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地域文化教学,对国际学生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可以拓展国情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丰富国情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国情教育效果。以《上海城市文化》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四个方面,通过地域文化教学的个案分析,对国情教育的在地化教学进行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新青年》杂志为研究对象,揭示“五四”现代性建构的复杂的文化危机语境和西方思想资源,其具体表现为批评理论的非中国化、文学译介对西方的移植、语言的欧化、文化思想的西方化。从中可反思其背后隐藏的西方中心论以及东方主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心理健康问题放到人的宏观生存环境、人生境遇中进行思考,指出儒家思想文化中关于良好的认知观、谦恭谨慎的处事风格、恰当的价值观、理想人格的追求等内容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塑造和自我调适。因而不是讨论从操作层面上如何进行具体的心理调解工作。本文从《论语》中解读德化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纯玲 《文教资料》2013,(17):18-19,42
狂欢化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或世界观,是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强有力手段。狂欢化理论蕴含一种反抗性的力量,它反抗人性的禁锢,反抗虚假的生活,拒绝绝对真理的权威性,体现出鲜明的乌托邦色彩和人本主义精神。凡此种种,在《鹿鼎记》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9.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相似文献   

11.
韩少功与莫言在《爸爸爸》和《丰乳肥臀》中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之"根"的找回,而且共同塑造了鲜明的"母亲"形象。但两位母亲形象却迥然不同。对比分析二者在生存境遇与生命态度两方面呈现出的相异特征,探究"母亲"形象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韩少功与莫言在相异的"母亲"形象塑造中实现着对寻根文化主题的殊途同归,从而可增进对作家作品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  相似文献   

12.
"读经"的目的,不是变成古人的精神奴隶,而是努力发掘古老经典的当代价值,努力将其整合为当下中国人精神世界中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部分。以《诗经》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之一时,可以视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专业兴趣、所处地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读经"方式,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将《诗经》产生的时代,以诗、乐、舞三者合一的整体状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今天的《诗经》教育,也大可突破文字的局限,借助以《诗经》为题材的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甚至是诗剧等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多元、立体地感受《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当人们接受有关《诗经》的教育并积累日益丰富的阅读经验、审美经验之后,完全有可能将《诗经》内化为自身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到这个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将文学翻译中的“反常化”现象延伸至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当中,从关剧《绝命毒师》中挑选实例,探讨字幕翻译中的反常化现象及其翻译策略,旨在探讨“通顺”译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都赋》和《西京赋》中未央宫的描述作以考察,分析京都赋中所反映出宫殿建筑文化的政治性、礼制性和艺术性,探讨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京都赋中对建筑的描写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者的美学理想、汉代的时代精神和强盛国力。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文化资本在不同场域传播,与异质文化争夺话语权力,并渗透与之相融合,成为文化资本流通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是从《圣经》的汉译在中国的传播出发,探讨翻译在文化资本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中可见,翻译并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情与文化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没有统一教材,各校在授课内容选择和授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效果各异。文章依据国家汉办制定的相关文件,以某本科院校国际学院设立的《中国国情与文化》课程为例,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流行文化的广受关注,流行文化的研究变得必要而迫切。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代表,本文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元素,探析美国流行文化中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汲取了前代所有其他文体样式的成就,于古典诗歌中尤其受益良多."意象"是探讨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意象"在古典小说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形态,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化情节"."意象化情节"充分利用"意象"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除了兼有"意象"主客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点外,还具有动作性与表演性,是小说情节演进中的一环."春思"是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景观.古典小说尤其是人情小说经常涉及"春思"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当然也会自觉借鉴古典诗词已有的艺术表达成就.本文试图以<林兰香>、<红楼梦>为例,探讨古典小说中"春思"的"意象化情节"建构.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丁燕 《考试周刊》2014,(16):19-20
当前,流行文化对传统的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冲击,面对语文教育与流行文化关系的失衡现象,教育工作者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流行文化元素,让课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文章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用语文》课程改革为例,阐述了语文课程在流行文化背景下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守自己的阵地,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