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语言现代化既是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起点。其意义在于引发了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原则和方向:它通过对电影语言/形式创新的提倡,使中国电影的价值取向从政治评判到注重(形式)审美;通过电影语言史观的多样表述,确立了电影表现形式的多元观念;通过对现代派电影表现手法的讨论,丰富了我国电影现代表现手法的内含。在当下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和大力提倡文化产业的语境中,反思这些观念和原则对中国电影理论的重构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电影观念是电影创作人员进行电影创作的潜在动力支撑,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电影的艺术水准与制作层次。1920年代中国电影产量不菲,但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刚刚起步不久,且作为一种舶来品,被社会人士当作投机事业,在这种电影观念的引导之下,1920年代中国电影语言虽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但仍存在诸多伤饬之处。功利、低端电影观念引导下的电影语言决定了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通俗面貌。  相似文献   

3.
顺应论视角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片名既是通俗的艺术形式,担负着艺术创造和提高大众审美情趣的重任,同时又是商业广告,在影片推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兴的语用理论"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通过对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归类分析,发现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是译者顺应汉语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动机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文电影力图表现一种人世的人生终极关怀。平民化的生活场景、淡雅温情的银幕氛围、琐碎胶着的情感画卷和对于“心”的永恒关注是中国人文电影的魅力所在。它重视意境的营造。在中国人文电影里,中华民族的写意传统得到了再生。在电影语言上,中国人文电影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镜语体系。它们尝试着运用深具中国审美心理情结的造型语言,而不再仅仅止步于故事叙述的完整和流畅。中国人文电影以别具韵味和东方审美习性的思想及镜语体系使世人对于电影的潜能和开拓有了全新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当代中国电影的本土化、艺术化和国际化也是一种促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电影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电影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非洲、南美洲等有色族裔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旨在批判欧美电影的新殖民主义功能;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有色族裔的文化解放运动中,主要批判了西方电影中模式化的"他者"形象;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全球化的后殖民批判浪潮中,主要揭露了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权力话语"等。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内外的后殖民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国外起步早、发展快、成果多,而国内则起步晚、发展慢、成果少。  相似文献   

6.
吴颖  余斌 《现代语文》2015,(2):93-94
"无厘头"是周星驰电影的标志,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周星驰电影的代名词,而周星驰电影也往往被人们看作是"无厘头"电影。"无厘头"语言风格的特点就是运用语言世界的偏离,常见的偏离主要有语音偏离、词汇偏离及语法偏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欧洲先锋电影运动被认为是一次“精英运动”,是精英性和违背了观众的惯常审美心理导致其迅速消逝。但对观众的审美心理作出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先锋电影迅速消逝的原因并不是它违背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而是由于观众感知积累的缺乏;精英性也并未导致先锋电影走向尽头,反而使其摆脱了早期的“杂耍”身份,成为了20世纪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一条支流。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化总体上是现代性化,后现代化在中国当代的出现是历史的误置。中国的后现代化缺少批判精神,与大众化合流,不具备反思性和审美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化中将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9.
写实主义美学和电影语言分析是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电影理论的两块重要基石。巴赞的电影写实主义美学根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也影响了巴赞对早期电影语言的研究。巴赞将电影语言在意识形态领域划分为“给现实增添什么内容”和“揭示现实真相”两个阵营,他重点论述了后者的历史演进和关学意义,却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巴赞的电影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建构中国电影语言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与音乐的一种结合,又被称之为"背景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一门重要的象征语言,具有审美关联性,画面指向性,情感渲染性和视觉延展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电影音乐审美定位及其特征的分析,试图推进对电影音乐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理解。  相似文献   

11.
舒婷是朦胧诗创作的核心人物之一。诗歌语言的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新诗历史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中国文学和诗歌语言的话题更为郑重地进入了人们地视野。人们开始认识到,正是语言的变迁从根本上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诗歌的面貌。通过对舒婷诗歌的实证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它的语言体系的现代性,从而感受它在思想上的现代性,正是这种语言本体层面上的提升奠定了新诗新的审美原则,使新诗得到了又一次诗体解放。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将如何摆脱困境与危机,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中国本土电影只有以积淀了民族审美经验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去反映民族化传统并运用现代意识去观照和超越传统化,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当下状态和普通人的命运及价值观念的嬗变,努力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东方诗情和东方神韵并与现代电影语言审美地结合,才有可能在世界电影艺术的领域中拥有一块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内地的某些电影已经体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姜文的一系列电影作品具有无中心、无根据、拼贴武、多元主义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从碎片式语言、不确定性以及黑色幽默等三个方面对姜文电影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体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改革力度相当大,以《中国电影市场》杂志为考察的切入点,分析改革所表现的五大方面:集团化把中国电影做大做强;电影法制进一步健全,为电影发展保驾护航;遵循市场规律的院线制引进竞争机制,使各方受益;高科技介入,中国数字电影初具规模;电影市场与电影经济理论研究初显热潮。这五个方面。是中国电影遵循执政党"三个代表"思想,坚持创新,与时俱进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它主要依靠画面与声音表情达意,给人以审美享受。但是,电影也是一种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造句措辞、语形变化、省略、规律和文法。”当我们把电影视为一种语言时,就必然会涉及到电影语言的修辞问题。南于电影语言是一种南面面与声音的流程有机结合而成的视听语言,因此电影修辞的实际意义是如何更好地运用视听技巧和艺术手段去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论文将以《卧虎藏龙》电影配乐中民族乐器的运用为论题,通过分析具有"东方色彩"的电影配乐,展示在该电影中运用中国民族乐器的成效,并提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一次商业电影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1920年代神怪电影的大量出现与早期中国电影创作的内在发展规律、传统神怪文化以及电影技术的发展休戚相关.奇异险怪是是神怪片突出的审美标志,它赋予神怪片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20年代兴起的神怪电影创造了市场奇迹,给当时处于艰难处境的中国影片公司提供了出路,也为早期中国电影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神怪片对早期中国电影所起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是朱洁副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专著,该书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第二章:"主旋律电影":世纪之交的变奏与交响。第三章:商业电影:引领本土电影时尚潮流。第四章:艺术电影(上):别开生面的个人电影。第五章:艺术电影(中):新主流电影的独特景观。第六章:艺术电影(下):新生代电影创作举隅。第七章:不老的神话:张艺谋的电影创作。第八章: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9,(1):42-45
电影的碎片化审美,在数字技术作用下日益凸显,来源于市场力量的影响尤其深刻。市场化要求电影制作兼顾受众的类型和照顾受众的心灵碎片,并以年轻化观众的审美趣味为主导,电影合拍和发行跨界的市场运作,市场意识与国家意识的融合,电影的泛化,以及市场催发技术和技术影响电影叙事,都是市场影响电影碎片化审美的具体表现。电影碎片化审美既解放了大众的创造性,给市场注入活力,又削弱了电影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黑色幽默"是于1960年代产生在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与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他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闷苦"。本文以电影《葬礼上的死亡》为例,对黑色幽默英美电影的喜剧效应进行了一些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