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万年前……我是一条鱼,只是一条鱼,千百年来我一直生活在东海里。我没有父兄也没有姐妹,只是孤独地生活在那里,与青草为伴以礁石为友。此外,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做梦。因为每次在梦里我都可以看到一种称为人的动物,他们有着舒服的外表和动听的声音,他们让我感到不再孤单,以至每次从梦里醒来,我都希望是下一个梦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学习之友》2006,(5):7-7
一 我在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每次都在一棵大树下谈情说爱。那男孩由于工作关系,常常迟到。迟到了,他每次都不好意思地说一句:“对不起,让你久等了。”那个女孩也总是微笑着回答:“还好,我也没有等很久。”后来二战爆发,男孩出征异国。分手时相约,回来后,仍然在那棵大树下见面。  相似文献   

3.
愿得心安     
大脑先生: 我是最忠于您的心脏,您知道那三个渔人后来如何了吗? 因为没有任何线索,第一个、第二个渔人都放弃了寻找.他们每一日都不停地告诉自己:太晚了,太迟了.但没有什么效果,因为从他们捡到瓶子那一日起,他们便开始每晚做着同样的梦:一个看不清模样的人孤独地坐在一座孤岛上,一切都很昏暗,只有一双黑亮的眼直直地盯着他们.他们每天都被吓醒.后来,因为精神衰弱,第一个渔人每次出海都昏昏沉沉,最终因一次小小的风浪丢掉了性命.第二个渔人安慰自己,一定有人救了那人,但他仍旧噩梦不断.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夜,他在梦中终于看清了那人的脸——赫然发现是他自己.  相似文献   

4.
刘雨婷 《初中生》2015,(8):43-44
在学校,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喜欢和同学一起疯;在家里却完全相反,很少说、笑、闹.我从未对家人说过“爱”之类的字眼,因为觉得肉麻. 父母长年在外工作,不到过年一般不会回家,因此电话打得很频繁.每次打来电话,他们少不了要问我有没有想他们、有多爱他们之类,而我总是“嗯”一声敷衍,或找借口要奶奶来接电话.虽然我知道他们心里一定很失落,但我并不想因此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我看到上小学的儿子写的一篇日记,他诉说了我和他爸在他面前没有一丝笑容所给他带来的沉重的心理压力。他写道:“每次放学回到家中,从没有见到过爸爸妈妈的笑脸。他们老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老看我处处不顺  相似文献   

6.
一位网名为淡泊的读者问:我从《新量子世界》这本书上了解到那个很著名的双缝实验.书中讲到当电子枪每次只发射出一个电子时,屏幕上干涉图案仍然存在,但每次只发射一颗子弹时屏幕上却没有干涉图案.我很好奇,一个电子是不可能同时通过两个缝的,那么为什么一个电子仍然能形成干涉图案?  相似文献   

7.
教条主义者     
翁欣 《素质教育博览》2010,(1):I0005-I0006
爸爸妈妈经常开玩笑说我是个教条主义者。你一定觉得奇怪吧,每次跟他们一起上街,只要红灯还亮着,哪怕路上没有一辆车,我也不肯违规过马路.一定要等绿灯亮了才肯开步走,于是,他们就送给我这样一个封号。但我觉得,在有些方面,特别是遵守交通规则方面,“教条”一点没有什么不好。  相似文献   

8.
我的价值     
我真的不明白我有什么用,他们每次出去都要带上我,说我是他们的好帮手,我自己十分清楚,我的思维、智商并不比他们高。但他们却从不介意,还是一如既往地对我怀着特殊的感情。直到上一次出行的结束,我突然知道了我的价值。那次,我们在太阳系外寻找有生命的行星,在行程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我们的空气更新装置失灵了,还没法修理。很奇怪,用钙粉制成的催化剂正在消失。我们眼看着它一个钟头一个钟头地减少,谁也说不出它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没有钙,就没法把二氧化碳还原成氧气。在宇宙飞船里,又没有代用品。更奇怪的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谭星 《初中生》2004,(29):44-45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XX中学晓蝶:我有一个并不快乐的家,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弟弟,还有那整天争吵不休的爸爸妈妈.他们虽然很爱我,但并不理解我.他们经常吵架、打架,每次都离不开离婚这个话题,要我在他们之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0.
留守女生小雯的来信: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一个在南京做装修工人,一个在福建的一家制衣厂做缝纫工,每年春节,他们才回家团聚一次。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很疼爱我,父母也总是尽量满足我的物质要求,可我总觉得自己少了些什么。每次放学突然下雨,看到别的同学幸福地接过父母送来的伞,每次老师要求家长在试卷上签字,我的心里就酸酸的。其实我知道爸爸妈妈都很爱我,也很关心我。他们挣钱不多,但为了和家里保持联系,都买了手机。每次打电话回家,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我的学习和生活。接到他们的电话是我最开心的事。有时爸爸会在电话里问…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某刊读过这样一则故事:美国有一个叫葛里斯曼的销售员,他销售安全玻璃的业绩一直都是第一名。在一次颁奖大会上,主持人问他有什么独特的方法。葛里斯曼说:“每次我去拜访客户时,都会随身携带几块安全玻璃和一把小铁锤。我会问他‘你相不相信安全玻璃?’如果客户说不相信,我就把玻璃放在他们面前,然后拿锤子往玻璃上一敲。当他们发现玻璃真的没有碎裂开来时,他们都会很惊讶。  相似文献   

12.
凤凰 《下一代》2014,(10):22-23
去年,我从镇中心校被安排到一个偏僻的村小教语文。尽管那里的孩子肯上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成绩都很差。我很喜欢那些孩子,但有一个叫刘诚的男孩,我对他没有一点好感。 我记得我的第一节课刚一下课,我还没走出教室,刘诚就一阵风似地跑出了教室。我以为他是急着上厕所,便没跟他计较。可是,后来我发现每次下课他都急着跑出教室。更糟糕的是,每次上课,他都坐在座位上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每次课后刘诚都绕着操场拼命地跑步。  相似文献   

13.
回报     
张丽红 《班主任》2004,(8):23-23
新学期伊始,由于工作需要,我没能跟班教学,而是接了一个新班.虽然我心里不愿意,但还是很快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对于倾注过太多心血的班级,难免会有所怀念.好在我每周还有两节原来班级的自然课.每次与学生们在一起,他们都会问我为什么不教他们了,是不是不喜欢他们了.每次听到这样的问话,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我能说什么呢?我无言以对.我知道他们怀念和我在一起的时光,我难道不怀念吗?  相似文献   

14.
找自己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伙伴、父母的乖乖女。但是,一有机会,我就会去找另一个自己。机会一:与男生斗嘴时我们班的调皮鬼男生有好几个,每次老师不在教室,我来管班级时,他们就会向我进攻。这不,我又看见他们在说话了。我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写在黑板上,让老师去批评他们。可他们一看到自己的名字上黑板了,顿时暴跳如雷,立马冲到讲台上,一点都不害羞地把黑板上的名字给擦了。我很气愤,心想:  相似文献   

15.
一支手电筒     
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有一支手电筒,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我对不起的一个学生刘刚,想起那次难忘的家访。那支手电筒,时时提醒我对学生要多些宽容,不要伤害学生的心。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接管了一个纪律比较差的班。刚过了一个星期,就有一个叫刘刚的学生在课上顶撞我,情急之下,我一耳光扇过去,并把他赶出了教室。那天下午,刘刚一直都没有来上课,我心里有些空荡荡的。第二天,刘刚还是没有来,我问了一下与他同村的学生,他们说刘刚不读书了。我非常担心,当时我就想起了我那一记耳  相似文献   

16.
来信12则     
伊妹姐姐:上数学课的时候,每次看到复杂的方程式,我就恨不得世上根本没有数学。同学们每次看到我的倒霉样,就知道我又被数学老师训了。向同学请教数学问题吧,他们又老是笑我蠢。  相似文献   

17.
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家还没有搬进新房,不过爸爸时不时地捧束鲜花回来.家里从来都不缺新花样,所以每次给人的感觉就是:"你们家真温馨!" 每到暑假,我家就会迎来三位小客人.不必说,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但奇怪的是,每次他们都商量好了似的,总是按照相同的顺序、固定的时间次第而来.不用说,开门的人,每次都是我奶奶.因为奶奶爱我,当然她也喜欢我的朋友,所以,她每次都比我快半拍.  相似文献   

18.
校徽的悲哀     
前不久,笔者和一位个体户朋友闲聊,他谈起一件很有趣的事.说这几年,他们这些搞“个体”的人,为了生意,总得南来北往、东奔西跑,每次出门总是捏着一把汗,生怕钱包被偷.据他介绍,和他一块从事个体生意的几个朋友,都或多或少被人偷过钱包,但有一位老兄,搞个体多年,从没有被小偷“光顾”过.于是,他们便去取“经”,这位仁兄迫于无奈,告诉他们:我每次去外地贩货,总是穿一件“的卡”旧中山装,在衣兜上佩戴一枚红底校徽(捡来的),这样不论坐汽车,还是坐火车,小偷从不向我伸手.  相似文献   

19.
赵梅芳 《班主任》2006,(10):35-35
我,或许还有许多同我一样的班主任,总喜欢在孩子面前扮演强者的角色,总爱在他们面前充当圣人. 一次,小朋友打预防针,几个胆小的孩子吓哭了.经我再三哄骗,他们才勉勉强强地捋起袖管,眼泪却在眼眶里打转.事后,我在委婉地批评那些胆小孩子的同时,也没忘记给自己的形象添上光辉的一笔.我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老师小时候多么勇敢:每次打预防针,老师都是第一个卷起袖子,笑着看医生将针戳进去.听后,那几个曾哭闹的孩子满脸愧色,头深深地埋下去.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站在他们面前的老师那时吓得钻到桌子底下不敢出来.  相似文献   

20.
爱意     
每次回家,父母都会问:喜欢吃点什么?我们给你做. 我19岁参军离家,数十年过去,父母对我的饮食习惯已不很了解.其实,我在饮食上是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的.从军几十年,天南地北地走,几乎什么样的菜都能吃.我便告诉他们,随便啥都行. 但我发觉,随便是最难办的,我这样说更给父母添麻烦.每次到家,如果事先知道我回去,吃饭时,必是满满一桌菜.而如果事先没通报,我一到家,父母便会忙着商量要做什么菜,或是去逮下蛋的老母鸡,或是急急地去商店买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