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述     
一、叙述的作用 叙述,在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在小说播讲中,充分体现了“讲”的意义。 我们首先对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加以明确。 第一,交待环境、介绍人物。 在小说中,作者为了使读者能对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一般要通过叙述来交待,使读者先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增加读者对故事真实性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关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是评论界对非虚构写作争议最大、褒贬不一的话题。也正是对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的不同态度,构成了非虚构写作与传统新闻报道及虚构写作的本质差别。非虚构的饱和渗透式报道真实性,几乎是所有非虚构小说作者的共同追求。他们都曾表达自己的作品内容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3.
高永 《新闻爱好者》2011,(19):110-111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是一篇意义多元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时间的象征。从人物与时间的关系入手,进而分析作者特殊的身份和宗教信仰、宗教倾向以及宗教情感对其小说书写的影响,可以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信仰问题进行了形而上意义的思考,并思考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卡夫卡所特有的否定的因素及其虚无意义上的超然态度在小说中有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4.
向全人类证明──柯云路访谈录──摘自《今日名流》1994年12期作者:朱安平由现实题材小说创作转向气功、特异功能研究,是一个人生的选择、一个哲学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向前走记者:您最先是从事现实题材小说创作的,而且几乎全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之作,近几年却...  相似文献   

5.
金鑫  王为仕 《出版广角》2016,(22):89-91
加布瑞埃拉·泽文的小说《岛上书店》,以书店、图书以及阅读为关注对象,建构起小说叙事的独特内容,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建构起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与艺术的真实性,并在关于图书的叙述中将虚构与真实完美地融合起来,其虚构性在于乌托邦的场景空间与戏剧化叙事,而真实性在于表达了人生际遇的生活真实以及爱与救赎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志贤 《编辑学报》2021,33(5):515-516
通过分析作者发文情况的7个内容信息,提出作者发文情况在投稿真实性审查中的应用:作者署名真实性的审查,创新真实性的审查,作者相关信息真实性的审查,加大对有撤稿记录作者来稿真实性的审查.  相似文献   

7.
在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时空中,我们不知道自己将会面临什么。海飞在长篇小说《回家》中正是充分调动着一个作家独特的视角去对战争时代与人物做多元想象,作者以真实史料与小说创作的虚构开合相糅,以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相行穿梭的手法,把小说的故事搅拌得更大更深更离奇,在历史与现实(当下)浑然而成的认识中,加深了战争年代不被人们重视的细节。  相似文献   

8.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在纪录片中不但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真实再现可产生感人的纪实之美;创造性表现本质真实,可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通过个性化对象的诠释可创造人们认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冯莉 《当代传播》2007,(3):12-13
客观报道和新闻真实性的概念与关系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新闻真实性概念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客观报道原则在新闻事件由现实真实到媒介真实的转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绪华 《声屏世界》2007,(12):24-24
写实模拟画面写实模拟画面往往运用在有着现实基础和历史证据的电视片中,素材是真实的,运用了情节重构的手法来表现真实的场景。但是这种扮演与“摆拍”经过了特别的处理,避免了在观众心目中造成篡改历史或现实的负面效果。同时,一些片子对这些画面进行虚化处理,以防止对历史真实性的损伤和对观众的误导,处理的手法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认为,许多软新闻的失实,是由编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因为读者只对“符合自己的某种精神需要或价值判断”感兴趣,对新闻的真实性便“忽略”了。而编辑呢,在“报纸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挡不住“精彩”软新闻的诱惑,也就对“新闻的真实性看得轻于内容了”。于是,假新闻就这样被“共同创造一出来了。 现实生活中确有只是好奇而忽略真实性的读者,但他们毕竟是假新闻的受害者。至于编辑,他所发的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对社会、对读者负责。有的读者不关心真实性.那是他个人的事。况且还有关心真实性的读者在。编辑是绝不能因为有读者不关心真实性,自己就可以不重视真实性,这既违背新闻规律,也为新闻职业道德所不容。因此,“共同创造”的说法,值得研究。我们刊发此文,是想请同行们来讨论假新闻问题,它的根源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12.
我在北京晚报副刊工作多年,近几年做小说连载版编辑,有一个较深的感触,就是对“文章当随时代”的要求,不是比过去弱了,而是更强烈了。北京晚报自创刊以来。除“文革”期间中断10余年外,即使在只出四块版的情况下,小说连载也占有一席之地;题材多样不拘一格,对长篇和中短篇小说的选编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题材在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真实性方面的要求,从未达到过今天的高度。我想这大约是由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报纸传统的办副刊模式还未受到过真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事实客观性与新闻真实性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成英玲 《新闻界》2008,(3):92-93
本文从事实客观性与新闻真实性的密切关联角度,通过对已有新闻真实性的若干论述剖析,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现实新闻事例,阐释了"新闻真实性是对事实客观性的反映"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4.
广播广告作为一种面向消费者的信息发布,真实是其存在的基础。本文所讨论的真实性,并不是指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的属性或功能的真实性,而是指广播广告表现的真实性,即模拟现实的效果。一、广播广告表现中“模拟现实”的提出  相似文献   

15.
批判的重器     
《蟠虺》围绕春秋战国时代一尊神秘精美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展开,作者刘醒龙大胆借鉴类型小说的各种元素,为读者讲述一个惊心动魄又不乏历史反思与文化底蕴的现实故事。小说情节分设五条线索齐头并进,气度开阔一如那尊贯穿首尾的青铜礼器,针砭“学术腐败”催人反思,探讨文化良知使人警醒,全书也因此具备了一种历史反思价值与现实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探归档照片真伪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档案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也是档案献最为珍贵的品格,甚至可以说是档案的生命。照片档案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通常认为通过胶片感光和化学手段获得的传统照片上的影像一旦形成便不可修改,因而传统照片档案的真实性是世人公认的。近年来,数码照相机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暗房难于做到的特殊影像效果成为现实,对数码照片和传统照片画面改头换面、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等已变得易如反掌,致使当今数码时代归档照片(包括传统照片和数码照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因此,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强烈要求档案部门要真正站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对归档照片进行真伪鉴定,以确保归档照片的真实性(影像原始性),这也是档案工作的历史职责。那么,如何甄别归档照片影像的原始性,有效鉴定归档照片的真伪呢?  相似文献   

17.
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同时也必然具有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和真实性在新闻作品中应该统一,必须统一,也能够统一。现在有些新闻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对倾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没有处理得很好。有的作者不管所述事实是否具有这种性质,硬给加上一些表明倾向性的话,“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号召怎么样”,等等;有的在“为了什么什么”、“一致认为”、“大家说”的名义下,写了许多作者自己的话;有的则离开事实随意“拔高”,甚至不惜对事实本身进行“加工改造”,以表现自己的倾向性。总之,在这些作品中,倾向性和真实性不是统一的,而是分离的,好像是油水不沾的两张皮。这样做的结果,既不能很好地、有力地表达倾向性,有时还损害了作品的真实性,甚至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类做法于写好新闻无益,应该改进,努力创作出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的好作品。 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的基础是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要求在新闻写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对客观事物的报道要如实,要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其具体要求应包含这样  相似文献   

18.
新闻真实性缺失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真实性命题是新闻界争论很久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写作实践中积重难返的现实困惑。探讨新闻写作真实性问题,既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新闻的本质,又对新闻传播实践活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文迎霞 《编辑之友》2015,(8):97-101
报刊是晚清小说传播的重要媒介.晚清报纸在刊载小说时,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以读者为中心.作为传播者的报馆设立小说专栏,选择类型丰富的作品,并与作者采取竞猜、悬赏、征集小说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作为受众的读者积极响应报馆和作者的各项活动,并发表对小说及小说刊载行为的看法.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使报馆、作者的传播与读者接受形成良性循环,造就了晚清报载小说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易舫  李小乐 《出版广角》2015,(17):204-205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的代表作,小说聚焦法国女孩和德国少年的人生轨迹,探索人类本性和科技的两面性。本文主要介绍作者生平和小说内容,分析作者独特的创作模式以及语言特色,揭示小说蕴含的反思科技、控诉战争、讴歌人性的真与善等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