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一坐 《桥牌》2017,(4):55-57
晴朗的周末,水果学园高年级队员们聚在黑布林家中,和她的家人进行了两场友谊赛。用过下午点心后,黑布林的堂弟黑橄榄和表弟黑蝙蝠带着冰糖橙和番石榴在别墅区内逛逛。一楼有个小花园,上几步台阶后,有一座小亭子。之前从楼上的阳台向外望时,冰糖橙以为这只是个简亭,近处一看才发现,这个亭子装饰大气又不失古朴,四周视野俱佳。亭子向区外的那面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征雾亭”。  相似文献   

2.
    
贾关法 《上海集邮》2003,(11):14-14
玉是宝石美石的总称,是大自然赐于人类的天地精华,被视为辟邪、护身、祈福之物。上万年前,华夏先民就打磨这种温润细腻、缜密坚韧的美石,用于妆饰。新石器时代,已有专门从事雕琢美玉的手工业者。 玉被视为奇珍,可与天地神灵相通,常雕琢成奇禽异兽,并加以神化。内蒙古出土的玉龙(2000-4-1,图1),体现了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浙江出土的玉琮(PP),"外八  相似文献   

3.
随着玉在中国乃至国际市场的不断走俏,提高人们对玉的认识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收藏玉蔚然成风,很多人因为看到了玉的升值潜力,把玉也当作一种投资。而在我看来,他们对玉的崇拜只是一种盲目的跟从,一种对流行的追随。由于现在对玉一知半解的人实在太多,这也在客观上纵容了某些玉器商的造假行为。所以,一方面希望玉器商都能把最“真”的一面表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7,(6)
正玉为天地之精华,在古人的心目中有着很神秘的色彩,被认为是祥瑞之物,能驱凶辟邪。殓葬用玉,被赋予保佑死者亡灵,令尸骨不朽的功能。《周礼·春官宗伯·典瑞》:"大丧共饭玉,哈玉。"《说文解字》:"哈,送死者口中玉也。"这种葬俗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只是哈殓之物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而已。  相似文献   

5.
藏玉     
有史以来,没有一样东西像玉器在中国人的心灵中那样久远、根深蒂固,亲近得难分难舍。新石器时代晚期、秦汉及至明清时代,古玉每个时期都具有各自的风格特征。三代以前的玉器造型简洁、静穆、古朴大气,充满对天地的敬畏,心境似乎广大辽阔,光明磊落。春秋战国及至秦汉,  相似文献   

6.
玉魔     
高占交 《收藏界》2013,(5):127-128
一觉醒来,已日上三竿,太阳透过窗外橡皮树那宽大的树叶飘飘洒洒地落了半间屋。"醒了,起来吃饭吧。"同伴阿三招呼我。阳台上临时架起的煤气灶上炝锅鸡蛋面的葱花香味已随风透过窗户浸入鼻息。"又让您一大早做饭,真是太不好意思了。"说着话,我起身坐起,抬腿下床时,见一盒万宝路与昨天一样,已摆在枕头边。  相似文献   

7.
王蔚华 《收藏界》2010,(4):51-53
玉器中的玉炉顶造型纹样多种,多为镂空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文献史料中有记载,它是玉器中的一个门类,过去对它的认识还有差异,现研究有一定的意义。西安博物院藏有明代玉炉顶,现举2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齐溶青  丁哲 《收藏界》2011,(10):43-48
玉剑璏属玉剑饰的一种。所谓玉剑饰,即镶嵌在剑柄、鞘上,用作装饰的玉质附件之统称,通常以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为一组。一般剑首镶嵌在剑柄之首端;剑格置于剑鞘与剑柄交界之处,剑璏固定在剑鞘上,供穿系革带以连接结腰间的器物  相似文献   

9.
采珠撷玉     
1980年前,新中国的早期宣传戳有几大特点:(1)多由邮政部门刻制;(2)品种不多;(3)在收寄、投递的邮件上加盖;(4)一般多盖在封的背面;(5)盖用时间按规定进行,有的只盖一天,有的可以多日,但最长为一个月;(6)面向社会,不是专为集邮者而  相似文献   

10.
赛场拾玉     
去年我县门协举办的门球比赛,场上景况异彩纷呈。其中不乏绝妙好球令人赞赏,也有颇让人惋惜的失误。然而,无论是成功也好,失利也罢,愚以为,倘能认真加以总结,都是十分宝贵的。现据笔者临场体验和旁观,拾得几例,以示自勉并供球友暇时参阅。一、倾城出动遭报应一场比赛,红方①球占二门一号位,③球过一门拟为①球隔门接力而出界。⑤、⑦、⑨球先后过一门至四角附近为①球隔门结组。红方一轮倾城出动。白方②球未过一门,④球过一门冲二门未果。⑥球进一门拔钉也未中,滞留二门  相似文献   

11.
明代玉佛像     
周意杰 《收藏》2014,(2):82-83
南京老友旧藏一尊圈内有名的明代玉佛像,现归笔者珍藏。据老友告知,这尊玉佛原是南京民间发现的,当时玉佛在类似木匣内所盛,被发现时木匣已经腐朽。玉佛为和田玉,玉质白润,整体布满牛毛沁,自然舒展的沁色为玉佛增添了几分优美。这尊玉佛的形制较为少有,发髻呈三角形;右手持至胸前。左手下垂,  相似文献   

12.
西周玉蚕     
刘明科 《收藏》2014,(19):88-90
20世纪70年代,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宝鸡茹家庄发掘了一处西周(?)国墓地,不仅发现了成套青铜礼器以及包裹器物的丝织品和刺绣品,还发现了比殷商时期造型更加逼真的玉蚕。这是一处没有被盗、保存完好的西周贵族墓地,馗国不见史料记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后来  相似文献   

13.
采珠撷玉     
普8甲实寄封又见更早者 《上海集邮》曾先后介绍过1958年12月29日上海和8月16日河北宁津的普8甲实寄封,笔者还见一件由青岛寄出的家信,保存完好,封、票、戳均佳,销票日戳是“山东青岛(支2)57.9.14.14”,背面到达戳为“山东掖县57.9.15”。这样,一下子把“记录”又提早了  相似文献   

14.
采珠撷玉     
挂号、快递签条发行时间考 1942年12月《国粹邮刊》载周载沧报道,“重庆邮局于1942年12月4日起实行邮资增价……同日发行新邮二种”,即指挂号、快递签条。1943年3月《国粹》载吴乐园《重庆中信版及南平版邮票纪要》,亦有类似记述。以上消息,出自名士,自属可靠。但人民邮电出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0,(7):182-185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其实,这也就是“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玉雕最基本的工艺特点,就是“减法出造型”,雕玉人要精确到位地利用多种技法去掉玉料上多余的部分,并按设计要求保留完美的艺术造型,最终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采珠撷玉     
敝友在去年下半年从一位欧洲后裔手中购到红印花大一元十六方连(4×4)一件。时隔百年之后,让其重回国人怀抱,令人鼓舞。这件十六连带有左、上方完整边纸,销1897年3月6  相似文献   

17.
骷髅头玉璲     
长水居士 《收藏》2009,(6):100-101
中国古代玉器名目繁多,用途复杂,有些器物的用途、定名有待探索,玉璲(su&;#236;)即其一。美国藏友携来一件,极其独特并颇具代表性,仅借《收藏》一角与藏友共析(图1)。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0,(8):174-177
优秀的玉雕艺术品既能给人以感官之美的享受,也能给人以心灵之美的教化。美的享受会使人爱不释手却一览无余;美的教化妙不可言却铭刻于心。因而玉雕艺术品的设计创作同各类艺术一样,都十分重视立意,非常讲究意境,更强调要注入文化内涵。岫岩现代玉雕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厚土之中,闪耀着浓郁的中国古玉吉祥文化色彩,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华岫岩,吉祥如玉”。  相似文献   

19.
采珠撷玉     
未见介绍过的红印花原票 斯宾克公司于2002年11月24日在香港拍卖邮品,其中有一件带左上角边纸的红印花原票四方连(估价150-180万港元)[《上海集邮》成交价连佣金172.5港元,图见封二],从附图可见,这是一件在全国邮刊上都未介绍过的四方连。据此,可将黄光城在《海关红印花原票流传考图鉴》中统计的53枚增加到57枚,再加2002年10月深圳拍卖的直双连和上海拍卖的单枚,则可确认此票存世总数已达60枚。此前已有一件带左上角边纸的单枚,表明红印花原票至少有两个全张(200枚)曾被分撕和流传。此件左边纸较阔,可见一条长约15mm的直的"对准线"。  相似文献   

20.
采珠撷玉     
邮票代号需变革 目前中国邮票的编号相当混乱,已经成为编制有关应用软件的障碍,为此建议对此进行一番改造。 建议将“‘文革’普通邮票”定为“普13甲”;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国际体育集邮展览》小型张定为“J172甲”;废弃“编号邮票”现用的“套号”和“枚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