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模式面面观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必须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是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语文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表现,也同样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其中第一个方面是积累,第二方面是能力培养,第三个方面是实践。因此,教师的语文教学,在本着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最关键的也就是解决学生的积累问题、能力培养问题和语文实践问题。学生的积累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考虑的重点,因为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取决于知识的积累,还要取决于…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的包括语文基础知识教育、语文能力培养、政治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和智力教育,其中培养语文能力是最基本的目标。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而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的训练,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力和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观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块,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具有语文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人就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所在。语文教育应该树立语文课程培育人的价值观的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习惯培养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乃至终生习惯,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在阅读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使道德、品格和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将阅读教学作为中心环节来抓,通过阅读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听、说、读、写等基本功,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简要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并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前高师中文系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认为在教学中应辩证地看待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关系,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无奈的话题。语文教育改革重在转变观念 ,尤其是应试教育的观念。语文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能力。语文教育改革应引导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找表达新思维的源头活水 ,加速学生的积累 ,扩展思维 ,增强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好地形成人生价值观和语文的思维能力,也让语文教育逐步从单纯的听说读写的模式里走出来。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既有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又有人文素养,这种语文教学才是成功的。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各种弊端,忽略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像是照看孩子,不能带来一种启发式的教学,不能达成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 ,创新是语文教育的精髓。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 ,其间蕴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而中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最佳时机。所以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为重点 ,应该是创新时代赋予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创新教育时代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具体到语文教学上 ,就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丰富的联想力、发散性思考力等…  相似文献   

10.
杨柳 《职业教育研究》2014,(11):111-112
语文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课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途径,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媒介。因此,应以"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中职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中外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以及超越式学习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又密切相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现代社会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紧密结合的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或其他学习方式作为惟一的学习方式来机械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应互补。文章拟对国内外学习方式研究进行回顾,并对国内外学习方式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人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和探讨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导演艺术风格的形成演变,细致论述了他的导演风格、影片风格、表演风格、镜语风格,并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试论温庭筠诗歌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诗歌显现出"艳"与"清"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取向,其中"艳"代表了中晚唐以后滋生于繁华都市中的艳俗思潮,是时代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而"清"则反映出孕育于山林乡野中的冷淡作风,是晚唐寒士心底式微的感怀与咏叹.这两种诗风在当时各自具有其现实基础和典型意义,展现了过渡时期晚唐诗风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运动中的自由与格律问题的产生缘起及其发展,总结了诗歌文体发展中存在着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诗歌的未来文体规范是格律诗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地处省尾国角,偏于一隅的潮汕,自有画史记载以来,从事书画之技艺者,可谓甚众。分析其地域画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方向:一为西画;二为中国画;三为版画。其中西画方向除油画外还有水彩。中国画方向又可以分为:传统文人画、世俗风情画、中西杂糅画和当代实验水墨。具体细分中国画方向发展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清初传统文人画传入开枝散叶期;新文化运动后潮汕地域性画风转变革新期;建国后传统、西方、民间诸法杂陈雾里看花—新画风渐出维谷时期;新生代新画风推陈出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谈俄语标准语口语体渗透至书面语的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俄罗斯标准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大量的口语要素渗透到书面语,从而增强了书面语的活力.这种现象在现代文学作品、公文事务、报刊里反映得尤为突出.口语向书面语渗透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规范化进程.一方面,语言大师从活的口语里提取精华,丰富了标准语;另一方面,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劳动对口语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俄语标准书面语与人民的口头语言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几世纪以来俄语发展的重要的、影响深远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熟的标志。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对一个艺术风格的误区“定型化”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分析与评论。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风系统性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风建设是一个由学风、教风、管理作风和环境建设组成的有机整体,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和环境建设四方面对校风建设进行较深入的系统性分析与思考,对于新时期高校加强校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Recent decades have witnessed a growing number of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ese classroom. However, their teaching does not gain expected ends. Extensiv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mismatch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and teaching styles is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teaching styles of NS English teachers are matched with learning styles adop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with quantitative methods.  相似文献   

20.
浅析学术职业的历史发展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学术职业是西方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专门术语,但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其历史发展形态,即:学术职业的官学形态、宗师形态和专业化形态。本文对这三种形态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尽管当前专业化形态是学术职业存在的主要形态,但官学形态、宗师形态仍然对各国的学术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术职业历史形态的研究主要是为解决渊源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学术职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