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治家 《青年记者》2010,(18):17-18
近年来,由新闻报道引发的纠纷增多,记者需避免新闻造成侵权,但采访报道中记者不经意给他人造成误伤,甚至把自己卷进侵权案件,伤害媒体公信力的事件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
"谢才萍包养事件"中的媒体所为,在道德上,造成违法者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法律上,导致对违法者的侵权。造成媒体道德防线失守和法律边界被逾越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的盲目跟风炒作。  相似文献   

3.
李庆 《新闻窗》2010,(1):73-74
任何新闻报道都是记者、编辑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也可以说,是人在社会中个体实践的产物。由此可见。记者情感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发生偏差就会造成新闻失实、侵权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侵权中,如何确定侵权主体,法学界、新闻界有多种议论。起因说认为,谁为具有侵权内容的文章提供原始素材的,谁就是侵权主体。执笔说认为侵权文章撰稿人是侵权主体。权力说认为有权签发文章的人是侵权主体。控告说认为受害人控告谁,谁就是侵权主体。实现说认为刊载侵权文章的报刊社是侵权主体。过去,司法实践中也有两种意见:一、作者和报刊视为共同侵权主体;二,如作者是履行职务的记者,该记者不能作为侵权主体,只有报刊社才能作为侵权主体。理由是,为履行职务的记者所发表的文章是在接受报刊社下达的任务后进行采访撰写的,文  相似文献   

5.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6.
李遵红 《青年记者》2007,(18):102-102
近年来,名誉侵权问题对于新闻一线的采编人员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困扰,笔者试从名誉侵权的表现形式入手,对媒体如何避免名誉侵权作一探讨。名誉侵权的表现形式1.内容失实造成名誉侵权从已发生的新闻侵权案件看,绝大多数案件都是由于报道内容失实引发的。新闻报道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使受害人名誉受到毁损,构成侵权。某报一名记者在报道一起坠楼自杀事件时,没有采访当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会,但其在文章中称,经采访当地派出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侵权中,社会新闻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社会新闻在一些人眼中往往与“小道消息”、奇闻轶事、花边新闻划等号,这种对社会新闻的错误认识极易造成侵权行为的发生。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新闻法》,但在许多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都有关于新闻侵权的认定。所以,记者在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闻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维护他人合法权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的多项权益却屡屡受到侵害。本文论述了记者权益受侵害的三种方式:暴力式侵权、软暴力式侵权以及公权私用式侵权,并归纳出侵权方式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从法律层面出发,结合其他方面提出了保护记者权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被告席上的记者》是我第一本有关传媒法的书,副题为“新闻侵权研究”,出版于1994年5月。这当然是特指记者因民事侵权纠纷成为被告,记者涉嫌犯罪成为被告不在此列。书名是套用湖南《邵阳日报》记者卢学义的文章题目“站在被告席上的记者”,他记述了自己打“新闻官司”的经历。那时记者因为自己职务作品发生纠纷而上被告席的不少,我在书中记载:“就自己掌握的案例作不完全统计,发现新闻侵权民事诉讼案件将新闻机构和作者共同列为被告的占7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作者就是本新闻机构的记者。”  相似文献   

10.
从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和新闻纠纷看,告记者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为两点:一是绝大多数与舆论监督有关,二是与新闻是否真实有关.实际上,这两点归纳在一起还是与新闻是否真实有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最大限度地预防了新闻侵权的发生.当然,新闻失实并不一定构成侵权,相反,新闻真实有时却导致侵权.比如,报道他人的隐私,越是客观、真实、准确、全面,造成侵权的行为就越为严重.这就为我们预防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新闻侵权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包括侵犯他人名誉权、侵犯他人隐私权、侵犯商誉权,侵犯他人肖像权及记者的职务犯罪行为等.下面谈谈如何防范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12.
王臻 《新闻世界》2012,(7):256-257
新闻侵权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的致害行为,虽然其民事责任同样依法受到追究,但其构成与一般民事侵权又有所区别。本文以《新京报》的"李颉生死"这起新闻侵权事件为例来分析新闻侵权的几种表现,提出了新闻侵权责任承担方式适用的原则,以期帮助记者在采访报道中,避免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13.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包括侵犯他人名誉权、侵犯他人隐私权、侵犯商誉权、侵犯他人肖像权及记者的职务犯罪行为等。下面谈谈如何防范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14.
失实,侵权,诽谤。诉讼困扰新闻界。 1987年,1988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状告新闻界的连连不断。仅影响广泛的,就有:杜融诉《民主与法制》两记者案,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案,陈佩斯诉湖南广播电视报案,游本昌诉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案……更多的,没有被报道。引起诉讼的原因,有的是记者先入为主、偏听偏信造成失实,有的是采访不周造成失实,有的是误听流言造成失实,有的是感情代替理智造成失实,有的是编辑随意改稿造成失实,有的是多用形容词如“文革幽灵”“罪恶累累”等造成对方不满,有的只是一字之误,也有一些完全是被  相似文献   

15.
随首批评报道力度的加大,记者在正当采访活动中被侵权现象也屡有发生。1998年5月份,《重庆商报》记者赖迎春在采访中被殴打致伤,10月份,《黑龙江日报》记者萧芷茁采访一私建滥建事件遭殴打、云南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遭围攻,据《中华新闻报)10月份报道,中国记协维权委在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收到各类侵权投诉达60  相似文献   

16.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尽管这几年,随着记者和编辑法律意识的增强,记者故意捏造事实的事件鲜有发生,但由于疏忽,...  相似文献   

17.
《军事记者》2010,(5):63-63
近日,江苏《南通日报》高级记者王广祥状告香港一家出版社侵权并终获全胜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大家对这起中国内地记者在港获得全胜的新闻作品侵权官司背后的新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新闻作品在境外被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但要真正维权,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如今,王广祥4年的艰苦维权终于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18.
本刊近期刊发了一些探讨“新闻维权”的理论文章,在今年第1、2期中还组织了工人报刊采编人员“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笔谈。应该说,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一些不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是媒体的“职责”之一。然而,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新闻可以维权,有时也可以侵权。因此,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在重视“新闻维权”的同时,不可不注意、不可不重视“新闻侵权”的问题。“新闻侵权”有主观故意的,这是记者、编辑无良的表现;大多数则不是主观故意的,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新闻职业素养造成的。本文作者曾晓明多年从事“批评报道”,深得其中三昧,特为本刊撰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特别提出“为了避免新闻侵权,记者需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人权意识和写作技巧”,很有道理,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慧萍 《新闻世界》2012,(7):252-253
近年来,舆论监督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这项权利时,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且大多还以败诉告终。这其中,很多时候是由于媒体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的言语使用不当或文章失实造成的。本文就新闻写作中的注意事项为重点谈谈如何避免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法     
“记者当被告”不仅不合侵权责任法有关职务行为替代责任的原理,也给记者增添了压力和负担。知名传媒法学者魏永征在《记者不会上被告席了》一文中对此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